對于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可能會很輕松地說出很多歷史事件和相關人物,但大家可能并不了解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其實,掌握越多歷史常識,對于我們的歷史學習越有幫助,我們更容易理解歷史書中所描述的歷史事件。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唐朝官制有哪些?》,我們一起來了解這部分歷史知識。
唐朝的宰相
唐朝的官制是在隋朝基礎上進一步得到完備和健全的。從名義上說,三省長官同為宰相,但因唐太宗在即位前曾任過尚書令,所以無人敢再擔任此官,遂以其副職左、右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中書令、侍中并為宰相。唐太宗時,因中書令、侍中位高權重,不輕易授人,于是又常以它官加“參議朝政”、“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等名號作為實際上的宰相。后來又有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三品”(代宗時改為二品)的頭銜行宰相事的。這樣一來,尚書仆射如不加“同平章事”,反而不能參與宰相機務了。
三省長官各有官署,但遇軍國大事需共同商議。唐初他們的議事地點在門下省,稱政事堂。高宗時,政事堂改設在中書省。玄宗時,政事堂改稱“中書門下”,并設置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等五房,分曹辦事,這樣原來僅是宰相議事處所的政事堂便發(fā)展成一個宰相的辦事機構,以五房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肅宗以后,“中書門下”又簡稱“中書”與中書省不同。政事堂是朝廷的決策機關,凡全國軍政機要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免升降,都
在這里議決。唐朝宰相一般有數(shù)人擔任,多時曾達十余人,其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zhí)政事筆”。安史之亂后,改為宰相們輪流擔任首席,十天一更換;德宗時又改為每日一更換,想以此防備宰相專權,但實際作用有限。
唐朝中葉以后,又有以中書令、侍中等宰相虛銜授與地方藩帥的做法,以示恩寵。這樣的地方大吏如來朝廷任職,為了與真宰相區(qū)分,便在官稱前加“檢!弊謽印
唐朝中后期,翰林學士一職開始侵奪宰相的權力,對唐朝政治具有一定的影響。唐初曾于禁中設置翰林院,召集了一些文學之士及醫(yī)、卜、棋、畫等有一技之長的人,入內(nèi)廷值班,隨時準備皇帝召見,陪伴皇帝游居宴樂;实塾袝r也召集一些才智之士在此待詔,以備顧問。
唐玄宗時,又專設翰林學士院,選文學之士以為翰林學士,專掌擬定皇帝直接下達的重大詔令事。這樣便侵奪了中書省中書舍人的制詔之權,出現(xiàn)所謂“內(nèi)制”、“外制”之分。翰林學士所撰詔令直接從禁中發(fā)出,稱“內(nèi)制”,用白麻紙寫成;中書舍人所撰詔令通過宰相擬定,稱“外制”,用黃麻紙寫成。翰林學士因此被稱為“內(nèi)相”。但翰林學士并不是正式的官,而是一種職務,因此沒有正式的官階品秩,名額也無定數(shù)。憲宗時,于諸學士中選出一名資高望重的人作為學士院的首領,稱“翰林學士承旨”,權任尤重。唐朝后期,皇帝也往往利用翰林學士來對付干涉朝政的宦官勢力。
唐代翰林學士入院后,必須見習一年,方加“知制誥”的頭銜,具有秉筆草擬詔書的資格。一旦成為承旨學士,很快便可正式拜中書舍人,然后授與宰相官職。這就形成了后世各朝拜相往往選自翰林的傳統(tǒng)。
點擊查看:高中歷史知識點總結及復習資料
唐代宗時,在內(nèi)廷又設置內(nèi)樞密使,專用宦官掌管奏章傳遞、傳達詔旨,逐漸參與機密。在宦官專權的時候,樞密使可參預朝政,宰相之權多被侵奪。
唐朝也有“三師”、“三公”,同隋朝一樣,是屬于恩寵性的贈官。
三省六部
唐朝的三省六部體制已經(jīng)十分完備,各個部門職責明確,部門之間相互配合,又相互牽制;各種職官分工細密,職守分明。又恢復了三省的傳統(tǒng)名稱:內(nèi)史省仍稱中書省,內(nèi)史令仍稱中書令;門下省的納言仍稱侍中。三省之間的分工是:中書省制定政策,草擬詔敕;門下省審核復奏;尚書省頒發(fā)執(zhí)行。如果中書省所擬詔敕有失當之處,門下省有權予以封駁,要求重擬。對于各部門呈上的重要奏章,必須通過尚書省交門下省審議,門下省認可后,方準送中書省呈交皇帝批閱;如認為有不妥之處,可駁回修改。由于中書、門下二省官署位于尚書省之北,所以二省合稱“北省”,而尚書省被稱為“南省”、“南宮”。三省及其長官名稱在高宗、武后及玄宗時一度有變更(見下表)
中書省 以中書令二人為長官,又以中書侍郎二人為副長官。重要的屬官有中書舍人,掌參議表章、草擬詔敕及璽書冊命等。中書舍人因職掌的特點,可以接觸機務要政,并可以對軍國大政提出自己的初步處理意見,簽署自己的姓名,稱為“五花判事”。屬官還有右散騎常侍二人、右諫議大夫四人,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小事上封事(上呈書面報告)。又有右補闕、右拾遺也是諷諫建言之官。
以上內(nèi)容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唐朝官制有哪些?》,感興趣的同學,可以繼續(xù)了解相關資料,為以后深入學習歷史打下基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899643.html
相關閱讀:淺談怎么培養(yǎng)農(nóng)村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