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xiàn)代文閱讀(21分)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工具生產到器皿制作,實用與鑒賞、物質與精神,其間的融通與升華往往妙不可言!对娊洝分邪褜瞧、象牙、玉石的加工形象地描述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匠那種精雕細琢、醉心忘我的情態(tài)躍然于詩句之間。
器物制造崇尚“工匠精神”,藝術創(chuàng)作亦然。曾侯乙編鐘高超絕倫的鑄造技術和近乎完美的演奏性能,記載于世界音樂史;北宋徽宗時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那種至高至上的追求將中國瓷藝推向一個歷史巔峰。這些都是中國“工匠精神”的藝術呈現(xiàn)。
要明白什么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匠精神”,得先弄明白什么是“工匠”。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說:“匠,木工也;工,巧飾也!蹦咸莆淖钟栐b學家徐鍇則曰:“為巧必遵規(guī)矩、法度,然后為工!币陨详U釋可以有三層理解:首先工匠來自生活實踐,工匠做出來的物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其次是這物品要“巧”,要可“飾”,要既滿足實用需求,還具備賞鑒品性,這就需要工匠用心、用腦、用情;另外工匠的勞動有規(guī)矩,有法度,要追求精巧而非花巧,這體現(xiàn)了工匠職業(yè)的質量和專業(yè)要求。
言及中國現(xiàn)代藝術的“工匠精神”,齊白石先生是一個生動的典型。美國《紐約時報》一篇藝術評論曾這樣描述:“他(齊白石)出身于農民家庭,曾是一個鄉(xiāng)村木匠,因為癡迷而愛上藝術。在他的畫筆之下,花、鳥、魚、蝦都有了生命。”藝術家徐冰指出,白石先生善于觀察各種動物、植物,勤于實踐,潛心鉆研,他的畫作融會了不少生物學知識。做工匠易,做有精神的工匠,需要不斷求索的心性,長期踐行不輟。齊白石先生堪稱有“工匠精神”的藝術巨匠。
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工匠”群體。太行山區(qū)的王俊川14歲拜師學唱襄垣鼓書,一唱就是60多年。平遙推光漆藝有2000多年歷史,以手掌推出光澤及描金彩繪而出名,為了不讓這項工藝失傳、變味兒,傳承人薛生金六十多年來一直堅持傳統(tǒng),用天然大漆制作工藝品,還手把手培養(yǎng)出200多名學生和十多名徒弟。王星記扇廠創(chuàng)建于清光緒元年,是“中華老字號”企業(yè),檀香扇的核心技術是“拉花”技藝,傳承人孫亞青當年進廠一學就是2019年。他說,學這門手藝很辛苦,每天就像拉鋸一樣反復用鋼絲鋸著木片,但這是掌握技藝的必由之路。這些傳承人經歷各異,但對文化技藝的理解卻驚人的類似:首先是熱愛,再就是苦練,還有就是責任,因為他們肩負著讓已經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傳統(tǒng)技藝繼續(xù)流傳的使命。
在當前的藝術環(huán)境下,“工匠精神”的倡議之所以引發(fā)強烈反響,也在于這一精神訴求承受著現(xiàn)實的壓抑和沖擊。“不在美術館,就在去美術館的路上”這句話此前在藝術圈刷屏,從某個側面反映出一些藝術創(chuàng)作者忙于藝術社交,疏于潛心創(chuàng)作的現(xiàn)象。對照“工匠精神”的本質要求,追逐功利、無法靜心、潛心,就難言創(chuàng)作,更談不上追求那種物我相融的藝術境界,其作品即便冠以藝術之名,也難副其實。
“工匠精神”內涵豐富,包括精益求精、認真嚴謹、專注堅持等等,藝術精品的打造不能舍棄這些要求。
“工匠精神”的樹立,還需要全社會對工匠的敬重,只有那些兢兢業(yè)業(yè)、勤勤懇懇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得到社會和公眾的贊賞和敬佩,“藝術工匠”才會人才輩出。
“工匠精神”的蔚然成風,需要傳統(tǒng),要有文化習俗,另外還需要機制和政策。在藝術領域,對創(chuàng)作者和作品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朝向真才與精品,藝術工作者就會潛心于藝術的精進。
自古而今,中國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從來不乏“工匠精神”。所謂“工匠”是為生存而求精,所謂“精神”,即為質量而執(zhí)著。中國藝術繁榮需要涌現(xiàn)大批踏踏實實的“藝術工匠”。當越來越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專于道、精于技,才會造就出一批批真正的藝術家,誕生真正的時代藝術精品。
(摘編自定舟《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匠之思》,有刪改)
1.下列各項中,內容上不屬于表現(xiàn)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匠精神”的一項是(3分)( )
A.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高級技師胡雙錢技藝非凡,工作精益求精,中國第一代大飛機上有很多零部件是他親手打磨出來的,他打磨的飛機零部件百分之百合格,好比精美的藝術品。
B.郭沫若先生的劇本《屈原》里嬋娟罵宋玉說:“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排演時郭先生在臺下聽,嫌這話不夠味。一位演員建議把句中的“是”改為“這”,郭先生認為這樣改很恰當,一字之差,表達就夠味了。
C.法國著名作家福樓拜說過:“我們不論描寫什么事物,要表現(xiàn)它,唯有一個名詞;要賦予它運動,唯有一個動詞;要突出它的性質,唯有一個形容詞;我們必須苦心思索,非發(fā)現(xiàn)這個唯一的名詞、動詞和形容詞不可!
D.唐朝詩人賈島騎驢賦詩,吟得“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句,其中“敲”字初擬用“推”字,不能確定,便在驢上用手做推敲之狀,不覺沖撞了韓愈的馬隊,韓愈見狀問其故,勸他用“敲”字。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美國《紐約時報》曾對齊白石的畫作給予了高度評價,藝術家徐冰則道出了齊白石能成為藝術大師的原因??具備藝術創(chuàng)作的“工匠精神”。
B.許慎《說文解字》從字面上解釋了“工匠”的含義,徐鍇講的是對“工匠”工作的要求,作者則對許慎和徐鍇的闡釋作了細致、深入的解讀。
C.曾侯乙編鐘之所以能在世界音樂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原因在于它的鑄造技術高超絕倫,其演奏性能十分完美。
D.《詩經》中對工匠們加工骨器、象牙、玉石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工作情景的形象描述,生動地表現(xiàn)出工匠們精雕細琢、醉心忘我的情態(tài)。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當前,在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倡導“工匠精神”有不小的困難,問題的根源在于藝術創(chuàng)作者心氣浮躁、追名逐利,不能潛心創(chuàng)作,其結果是作品名不副實。
B.唱襄垣鼓書的王俊川,推光漆藝傳承人薛生金和檀香扇“拉花”技術傳承人孫亞青,三人職業(yè)不同,但體現(xiàn)在他們身上的“工匠精神”卻是相同的。
C.藝術創(chuàng)作與器物制造一樣,都需要“工匠精神”,不論是作為樂器的曾侯乙編鐘,還是作為瓷器的汝瓷,抑或是齊白石的畫作,都是“工匠精神”的藝術呈現(xiàn)。
D.藝術精品的打造需要“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樹立和發(fā)揚光大需要有多方面的因素,諸如全社會敬重工匠的良好風氣、傳統(tǒng)、文化習俗、評價機制和政策等。
(二)文學類文本閱讀(12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4?6題。
王之渙與鸛雀樓的完美成全
文/郭軍平
鸛雀樓果然名不虛傳,在坦平如砥的黃河岸邊,在遠山若黛的映襯下,顯得樓宇巍峨,氣象崢嶸。那一層一層的臺階,似有烘云托月之勢,讓游客在攀登之中油然而生一種敬意。當年的王之渙也是這樣登樓的吧!
一千多年前的蒲州,那是一個人煙阜盛三省通衢的京畿要地。高大的城墻,巍峨的樓宇,林立的商鋪,還有絡繹不絕的人流??販夫走卒、達官貴人、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為一時之盛,讓這座位于黃河岸邊的歷史名城,成為名流薈萃、兵家必爭之地。王之渙就這樣來了,他來的時候,大概正是四十多歲。而此時,他已經在當時的詩壇聲名遠揚了。據說當時的旗亭畫壁就記下了他的詩名。他與七絕圣手王昌齡、邊塞詩人高適齊名。適時他們三人同飲,旁有歌伎助興。當時歌伎們就紛紛彈唱著他們的詩歌,三人斗詩,論美傳唱(看誰的詩能被其中最美的一位歌伎傳唱),而竟以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勝出。此段文人逸事,一時成為佳話。由此可見王之渙當時詩才的不同凡響。而這一次斗詩也讓我們看到了王之渙豪邁灑脫風流不羈的性格。
三省通衢、京畿要地的繁華再一次吸引了王之渙地到來。而此時,這座位于黃河岸邊高大宏偉、氣宇不凡的鸛雀樓仿佛也在等待著他的到來。王之渙感覺自己的人生需要一次提升,而鸛雀樓仿佛就是他生命中的知音一樣,為他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人生問題提供了一次解決的機會。
晚飯過后,王之渙和往常一樣,總要邀上幾個知心文友談詩論文,傾談懷抱,指點江山。他們邊走邊聊,相談甚歡。不知不覺就登上了這座可以極目遠眺的鸛雀樓。此時,夕陽西下,晚霞滿天,大河奔流,氣勢滔滔,昔日作為軍事要塞的鸛雀樓此時在大唐盛世里已經開放。這里成為游人放松休閑娛樂的極好之地,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縱橫才情抒發(fā)懷抱的快樂場所。王之渙歷來性格豪放,為人倜儻,灑脫不羈,他與文友邊走邊談,吟詩弄賦,好不快哉!
千古文章在立意。立意高則高,立意不高,其文則必下矣。這是王之渙苦苦思索的一個問題。他在尋求一個突破。是啊,文友們在鸛雀樓上留下的墨寶已經不少了,加上古代文人們的作品更是不勝牧舉?墒牵@些都令他很不滿意。他要獨辟蹊徑,才能翻越這些充滿陳詞濫調的大山。他在苦苦思索……看著文友們意氣風發(fā)地指點著黃河落日的壯麗風景時,他突然醒悟了,隨即吟詠出“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甭牭剿拇舐曇鞒,文友們突然靜默了,旋即掌聲四起,立馬有人拿來筆墨,讓大詩人臨場揮毫。王之渙大笑幾聲,毫不客氣,龍飛鳳舞,筆走龍蛇,乘興寫下《登鸛雀樓》四句二十個字。
不久,這首詩就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遍了蒲州大街小巷,飛遍了黃河兩岸,飛遍了盛唐樂坊,飛遍了大江南北。至今,歷史的天空留下了這動人的一幕,而鸛雀樓從此便在史冊詩卷里扎下了根。“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成為了激勵人們不斷努力進步的曠世名言。而這一曠世之音也已經深深地鐫刻在中華民族自強不息不斷尋求革新創(chuàng)造的民族精神之中。無疑,我們的民族在這一種精神的啟發(fā)下已經站在了世界的前列。
(原載《太原日報》有刪改)
4.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文章開頭即點名題意,虛實結合,寫出了我登宏偉高大的鸛雀樓的仰慕心情,并引發(fā)了下文一系列的遐想。
B.作者引用旗亭畫壁三才子斗詩是為了增加文章的傳奇色彩,用佳人來陪襯才子,放在文中只是潤色,吸引讀者。
C.鸛雀樓如果遇不上王之渙,也許就永遠和其他樓一樣淹埋在黃土里。作者用了擬人手法形容他們是知音相遇,因為王之渙也需要一次生命的提升。
D.“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王之渙在登樓與心靈登高的完美契合之間吟誦出的一曲千古絕唱,可謂物我合一,物我交融。
5.結合全文,說說“鸛雀樓”美在何處?(4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1266582.html
相關閱讀:高一上學期語文寒假作業(yè)試題(帶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