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的定義、定理、性質(zhì)多,為了易于掌握,可把主要知識系統(tǒng)化.首先,歸納總結(jié),理線串點,可分為四塊:A、平面的三個基本性質(zhì),四種確定平面的條件;B、兩個特殊的位置關(guān)系,即線線,線面,面面的平行與垂直.C、三個所成角;即線線、線面、面面所成角;D、四個距離,即兩點距、兩線距、線面距、面面距.
其次,平行和垂直是位置關(guān)系的核心,而線面垂直又是核心中的核心,線面角、二面角、距離等均與線面垂直密切相關(guān),把握其中的線面垂直,也就找到了解題的鑰匙.
再次,要加強數(shù)學(xué)思想方法的學(xué)習(xí),立體幾何中蘊涵著豐富的思想方法,化空間圖形為平面圖形解決,化幾何問題為坐標化解決,自覺地學(xué)習(xí)和運用數(shù)學(xué)思想方法去解題,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1課時 空間直線
1.空間兩條直線的位置關(guān)系為 、 、 .
2.相交直線 一個公共點,平行直線 沒有公共點,
異面直線:不同在任 平面,沒有公共點.
3.公理4: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 .
4.等角定理:如果一個角的兩邊和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并且方向相同,那么這兩角 .
5.異面直線的判定定理
過平面外一點與平面內(nèi)一點的直線和平面內(nèi) 的直線是異面直線(作用:判定兩條直線是異面直線)
6.異面直線的距離:和兩條異面直線 的直線稱為異面直線的公垂線.兩條異面直線的公垂線在 的長度,叫兩異面直線的距離.
例1. 如圖,在空間四邊形ABCD中,AD=AC=BC=BD=a,AB=CD=b,E、F分別是AB、CD的中點.
(1) 求證:EF是AB和CD的公垂線;
(2) 求AB和CD間的距離.
例2. S是正三角形ABC所在平面外的一點,如圖SA=SB=SC,
且 ASB= BSC= CSA= ,M、N分別是AB和SC的中點.
求異面直線SM與BN所成的角.
例3. 如圖,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P
分別為A1B1、BB1、CC1的中點.
(1) 求異面直線D1P與AM,CN與AM所成角;
例4.如圖,四棱錐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PA⊥底
面ABCD,AE⊥PD,EF∥CD,AM=EF.
(1) 證明MF是異面直線AB與PC的公垂線;
(2) 若PA=3AB,求直線AC與平面EAM所成角的正弦值.
求兩條異面直線所成角的步驟:
(1)找出或作出有關(guān)角的圖形;(2)證明它符合定義;(3)求角.
1.在空間四邊形ABCD中,AD=BC=2,E,F(xiàn)分別為AB、CD的中點,EF= ,求AD、BC所成角的大小.
2.正 ABC的邊長為a,S為 ABC所在平面外的一點,SA=SB=SC=a,E,F(xiàn)分別是SC和AB的中點.
(1) 求異面直線SC和AB的距離;
(2) 求異面直線SA和EF所成角.
3.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BCA=90°,M、N分別是A1B1和A1C1的中點,若BC=CA=CC1,求NM與AN所成的角.
4.如圖,在正方體 中,
E、F分別是 、CD的中點.
(1)證明 ;(2)求 與 所成的角。
第2課時 直線和平面平行
1.直線和平面的位置關(guān)系 、 、 .
直線在平面內(nèi),有 公共點.直線和平面相交,有 公共點.
直線和平面平行,有 公共點.
直線與平面平行、直線與平面相交稱為直線在平面外.
2.直線和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平面外 和這個平面內(nèi) 平行,那么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平行.
(記憶口訣:線線平行 線面平行)
3.直線和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 ,經(jīng)過 平面和這個平面相交,那么這條直線和交線平行.(記憶口訣:線面平行 線線平行)
例1.如圖,P是 ABC所在平面外一點,M PB,
試過AM作一平面平行于BC,并說明畫法的理論依據(jù).
例2. 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正方形,側(cè)菱PD⊥底面ABCD,PD=DC,E是PC的中點.
( 1 ) 證明:PA∥平面EDB;
( 2 ) 求EB與底面ABCD所成的角的正切值.
例3.已知: ABC中, ACB=90°,D、E分別為AC、AB的中點,沿DE將 ADE折起使A到A'的位置,若平面A'DE⊥面BCDE,M是A'B的中點,求證:ME∥面A'CD.
例4: (2005年北京)如圖,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AC=3,BC=4,AB=5,AA1=4,點D是AB的中點.
( 1 ) 求證:AC⊥BC1;(2) 求證:AC1∥平面CDB1;
(3) 求異面直線AC1與B1C所成角的余弦值.
1.證明直線和平面平行的方法有:(1)依定義采用反證法;(2)判定定理;(3)面面平行性質(zhì);(4)向量法.
2.輔助線(面)是解、證有關(guān)線面問題的關(guān)鍵,要充分發(fā)揮在化空間問題為平面問題的轉(zhuǎn)化作用.
1.如圖,已知 平面 , 平面 ,△ 為等邊三角形,
, 為 的中點.
(1) 求證: 平面 ;
(2) 求證:平面 平面 ;
2.(09北江中學(xué)文期末)如圖,在底面是矩形的四棱錐 中, 面 , 、 為別為 、
的中點,且 , ,
(Ⅰ)求四棱錐 的體積;
(Ⅱ)求證:直線 ∥平面
第3課時 直線和平面垂直
1.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定義
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的 直線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和這個平面互相垂直.
2.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條直線和一個平面內(nèi)的 直線都垂直,那么這條直線垂直于這個平面.
3.直線和平面垂直性質(zhì)
若a⊥ ,b 則 若a⊥ ,b⊥ 則
若a⊥ ,a⊥ 則 過一點和已知平面垂直的直線有且只有一條.
4.點到平面距離
過一點作平面的垂線 叫做點到平面的距離.
5.直線到平面的距離
一條直線與一個平面平行時,這條直線上 到這個平面的距離叫做直線到平面距離.
例1. OA、OB、OC兩兩互相垂直,G為 ABC的垂心.求證:OG 平面ABC.
例2 如圖,已知PA⊥矩形ABCD所在平面,M、N分別是AB、PC中點.
(1) 求證:MN⊥CD;
(2) 若 PDA=45°,求證:MN⊥面PCD.
例3.如圖,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為矩形,PD⊥底面ABCD,AD=PD,E、F分別為CD、PB的中點.
(1) 求證:EF⊥平面PAB;
(2) 設(shè)AB= BC,求AC與平面AEF所成的角的大小.
例4:如圖,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邊長為a的正方形,且PD=a,PA=PC= a.
(1) 求證:PD⊥面ABCD;
(2) 求直線PB與AC所成角;
(3) 求二面角A-PB-D大小.
線面垂直的判定方法:(1) 線面垂直的定義; (2)判定定理;
(3) 面面垂直的性質(zhì); (4) 面面平行的性質(zhì):若 ∥ ,a⊥ 則a ⊥
1:如圖SA⊥面ABC,∠ABC=90°,AE⊥SB,且SB∩AE=E,AF⊥SC,且AF∩SC=F,求證:(1) BC⊥面SAB;(2) AE⊥面SBC;(3) SC⊥EF.
2:PD垂直于平面ABCD所在平面,PB⊥AC,PA⊥AB.
求證:① ABCD是正方形;② PC⊥BC.
3:如圖,在三棱錐A-BCD中,平面ABD⊥平面BCD, BAD= BDC=90°,AB=AD=3 ,BC=2CD.求:
(1) 求AC的長;
(2) 求證:平面ABC⊥平面ACD;
(3) 求D點到平面ABC的距離d.
第4課時 平面與平面平行
1.兩個平面的位置關(guān)系:
2.兩個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個平面內(nèi)有兩條 直線分別平行于另一個平面,那么這兩個平面平行.
(記憶口訣:線面平行,則面面平行)
3、兩個平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
如果兩個平行平面同時與第三個平面相交,那么它所有的 平行.
(記憶口訣:面面平行,則線線平行)
4.兩個平行平面距離
和兩個平行平面同時 的直線,叫做兩個平面的公垂線,公垂線夾在平行平面間的部分叫做兩個平面的 ,兩個平行面的公垂線段的 ,叫做兩個平行平面的距離.
例1.設(shè)直線l,m,平面α,β,下列條件能得出α∥β的是…( )
A.l α,m α,且l∥β,m∥β B.l α,m α,且l∥m
C.l⊥α,m⊥β,且l∥m D.l∥α,m∥β,且l∥m
例2.如圖,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E、F分別是棱A1B1、A1D1、B1C1、C1D1中點.
(1) 求證:平面AMN∥平面EFDB;
(2) 求異面直線AM、BD所成角的余弦值.
例3.如圖:直三棱柱 ,底面三角形ABC中, , ,棱 ,M、N分別為A1B1、AB的中點
①求證:平面A1NC∥平面BMC1; ②求異面直線A1C與C1N所成角的大小;
③求直線A1N與平面ACC1A1所成角的大小。
1.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P、Q分別是棱AA1、CC1的中點,則過點B、P、Q的截面( )
A 鄰邊不等的平行四邊形; B 菱形但不是正方形
C 鄰邊不等的矩形 D 正方形
2.設(shè)有不同的直線,a、b和不同的平面 ,給出下列三個命題,其中正確的個數(shù)是( )
(1)a∥ ,b∥ 則a∥b (2)若a∥ ,a∥ 則 ∥
(3)若 ⊥ , ⊥ 則 ∥
A. 0 B. 1 C. 2 D .3
3. 是兩個平面, 、 是兩條直線,那么 ∥ 的一個充分而不必要的條件是 ( )
A. ∥ ,m∥ B. ∥m
C. ⊥ ,m⊥ 且 ∥m D . ∥ ,m∥ ,且 ∥m
4.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P分別是CC1、B1C1、C1D1的中點.
求證:(1) AP MN;(2) 平面MNP∥平面A1BD.
5.P是 所在平面外一點, 、 、 分別是 、 、 的重心
(1)求證:平面 ∥平面ABC (2)求 :
第5課時 兩個平面垂直
1.兩個平面垂直的定義:如果兩個平面相交所成二面角為 二面角,則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
2.兩個平面垂直的判定:如果一個平面 有一條直線 另一個平面,則這兩個平面互相垂直.
3.兩個平面垂直的性質(zhì):如果兩個平面垂直,那么一個平面 的垂直于它們的 的直線垂直于另一個平面.
例1 如圖所示,在四面體S-ABC中,SA=SB=SC,∠ASB=∠ASC=60°,∠BSC=90°.
求證:平面ABC⊥平面BSC.
例2.如圖,四棱錐P-ABCD的底面是矩形,PA⊥平面ABCD,E、F分別是AB、PD的中點,又二面角P-CD-B為45°.
⑴ 求證:AF∥平面PEC;
⑵ 求證:平面PEC⊥平面PCD;
⑶ 設(shè)AD=2,CD=2 ,求點A到面PEC的距離.
在證明兩平面垂直時,一般方法是從現(xiàn)有的直線中尋找平面的垂線;若沒有這樣的直線,則可通過作輔助線來解決,而作輔助線則應(yīng)有理論根據(jù)并且要有利于證明,不能隨意添加,在有平面垂直時,一般要用性質(zhì)定理,在一個平面內(nèi)作交線的垂線,使之轉(zhuǎn)化為線面垂直,然后再轉(zhuǎn)化為線線垂直.“線線垂直”、“線面垂直”、“面面垂直”間的轉(zhuǎn)化是解決這類問題的關(guān)鍵.
1.如圖,在三棱錐S-ABC中,SA⊥平面ABC,平面SAB⊥平面SBC.
⑴ 求證:AB⊥BC;
⑵ 若設(shè)二面角S-BC-A為45°,
SA=BC,求二面角A-SC-B的大。
2.已知四棱錐P-ABCD,底面ABCD是菱形,∠DAB=60°,PD⊥平面ABCD,PD=AD,點E為AB中點,點F為PD中點.
(1) 證明:平面PED⊥平面PAB;
(2) 求二面角P-AB-F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3.如果在四棱錐P-ABCD中,底面ABCD是∠DAB=60°,且邊長為a的菱形,側(cè)面PAD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⑴ 若G為AD邊的中點,求證BG⊥平面PAD;
⑵ 求證AD⊥PB;
⑶ 求二面角A-BC-P的大;
⑷ 若E為BC邊的中點,能否在棱PC上找到一點F,
使平面DEF⊥平面ABCD,并證明你的結(jié)論.
第6課時 空間角
1.兩異面直線所成的角:直線a、b是異面直線,經(jīng)過空間一點O分別引直線a' a,b' b,把直線a'和b'所成的 或 叫做兩條異面直線a、b所成的角,其范圍是 .
2.直線和平面所成的角:平面的一條斜線和它在平面上的 所成的 角,叫做這條斜線和平面所成的角.
規(guī)定: ① 一條直線垂直于平面,我們說它們所成的角是 角;② 一條直線與平面平行或在平面內(nèi),我們說它們所成的角是 角.其范圍是 .
3.二面角:從一條直線出發(fā)的 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二面角.
4.二面角的平面角:以二面角的棱上 一點為端點,在兩個面內(nèi)分別作 棱的兩條射線,這兩條射線所成的角叫做二面角的平面角,其范圍是 .
例1. 如圖,已知矩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P,PA⊥平面ABCD,E、F分別是AB、PC的中點.(1)求EF與平面PAD所成角的大;
(2)求EF與CD所成角的大。
(3)若∠PDA=45°,求:二面角F—AB—D的大。
例2.正三棱柱ABC-A1B1C1中,E是AC中點.
⑴ 求證:平面BEC1⊥平面ACC1A1;
⑵ 求證:AB1∥平面BEC1;
⑶ 若 ,求二面角E-BC1-C的大。
1.兩異面直線所成角的作法:① 平移法:② 補形法
2.作出直線和平面所成角的關(guān)鍵是作垂線,找射影.
3.平面角的作法:① 定義法;② 三垂線法;③ 垂面法.
4.二面角計算,一般是作出平面角后,通過解三角形求出其大小,也可考慮利用射影面積公式 S'=Scosθ來求;空間角的計算有時也可以利用向量的求角公式完成.
1、如圖,在棱長為1的正方體ABCD-A1B1C1D1中,M、N分別是A1B1和BB1的中點,那么直線AM與CN所成的角的余弦值是( 。
(A) (B) 。–) (D)
2、在長方體ABCD-A1B1C1D1中,AB=BC=2,AA1=1,則BC1與平面BB1D1D所成角的正弦值為( ) A. B. C. D.
3.如圖,ABCD—A1B1C1D1是正四棱柱,若二面角
C1—BD—C的大小為60°,求異面直線BC1與AC所成
的角的大。
4. △ABC和△DBC所在平面互相垂直,且AB=BC=BD,∠ABC=∠DBC=120°.求:
⑴ AD與平面DBC所成的角;
⑵ 二面角A-BD-C的正切值.
第7課時 空間距離
1.點與點的距離:兩點間 的長.
2.點與線的距離:點到直線的 的長.
3.平行線間的距離:從兩條平行線中一條上 一點向另一條引垂線,這點到 之間的線段長.
4.點與面的距離:點到平面的 的長.
5.平行于平面的直線與平面的距離:直線上 一點到平面的 的長.
6.兩個平行平面間的距離:從其中一個平面上 一點向另一個平面引垂線,這點到 之間的線段長.
7.兩條異面直線的距離:與兩條異面直線都 的直線夾在兩 間線段的長.
例1.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長為a,E、F分別是BB1、CD的中點.
⑴ 求證:AD⊥D1F;
⑵ 求證:AE與D1F所成的角;
⑶ 求點F到平面A1D1E的距離.
例2.如圖,四面體ABCD中,△ABC與△DBC都是邊長為4的正三角形.
(1)若點D到平面ABC的距離不小于3,求二面角A—BC—D的取值范圍;
(2)當(dāng)二面角A—BC—D的平面角為 時,求點C到平面ABD的距離.
第8課時 棱柱 棱錐
例1. 如圖,正三棱錐P—ABC中,側(cè)棱PA與底面ABC成60°角.
(1)求側(cè)PAB與底面ABC成角大小;
(2)若E為PC中點,求AE與BC所成的角;
(3)設(shè)AB= ,求P到面ABC的距離.
例2. 四棱錐P-ABCD的底面ABCD是直角梯形,AB∥CD,AB=2,CD=1,∠DAB=45°;側(cè)面PA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P=PD,且平面PAD⊥平面ABCD.
⑴ 求證:PA⊥BD;
⑵ 求PB與底面ABCD所成角的正切值;
⑶ 求直線PD與BC所成的角.
例3.(2009湖南卷文)(本小題滿分12分)
如圖3,在正三棱柱 中,AB=4, ,點D是BC的中點,點E在AC上,且DE E.
(Ⅰ)證明:平面 平面 ;
(Ⅱ)求直線AD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1.正四棱錐的側(cè)棱長為 ,側(cè)棱與底面所成的角為 ,則該棱錐的體積為
A.3 B.6 C.9 D.18
2.已知正四棱錐 的側(cè)棱長與底面邊長都相等, 是 的中點,則 所成的角的余弦值為( )
A. B. C. D.
3.如圖,在三棱錐 中, , , .
(1)求證: ;
(2)求二面角 的大。
(3)求點 到平面 的距離.
4.如圖,在四棱錐 中,底面 是矩形.已知 , , , , .
(Ⅰ)證明 平面 ;
(Ⅱ)求異面直線 與 所成的角的大;
(Ⅲ)求二面角 的大。
5、如圖,已知 平面 , 平面 ,△ 為等邊三角形,
, 為 的中點.
(1) 求證: 平面 ;
(2) 求證:平面 平面 ;
(3) 求直線 和平面 所成角的正弦值.
6.(2009北京卷文)(本小題共14分)
如圖,四棱錐 的底面是正方形, ,點E在棱PB上.
(Ⅰ)求證:平面 ;
(Ⅱ)當(dāng) 且E為PB的中點時,求AE與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
第9課時 球
例1.用與球心距離為1的平面去截球,所得的截面面積為π,則球的體積為( )
A. B. C. D.
例2. 長方體 的8個頂點在同一個球面上,且AB=2,AD= ,
,則頂點A、B間的球面距離是( )
A. B. C. D.2
例3.已知球的半徑為2,相互垂直的兩個平面分別截球面得兩個圓.若兩圓的公共弦長為2,則兩圓的圓心距等于( )
A.1 B. C. D.2
計算球面上A、B兩點的球面距離是一個難點,其關(guān)鍵是利用“AB既是小圓的弦,又是大圓的弦”這一事實,其一般步驟是:
(1) 根據(jù)已知條件求出小圓的半徑r和大圓的半徑R,以及所對小圓圓心角;
(2) 在小圓中,由r和圓心角求出AB;
(3) 在大圓中,由AB和R求出大圓的圓心角;
(4) 由圓心角和R,求出大圓弧長AB (即球面上A、B兩點的距離).
1.長方體 的各頂點都在半徑為1的球面上,其中 ,則兩 點的球面距離為( )
A. B. C. D.
2.設(shè) 是球心 的半徑 上的兩點,且 ,分別過 作垂線于 的面截球得三個圓,則這三個圓的面積之比為:( )
(A) 。ǎ拢 。ǎ茫 。ǎ模
3.已知點 在同一個球面上, 若
,則 兩點間的球面距離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san/66090.html
相關(guān)閱讀:第十二章立體幾何(高中數(shù)學(xué)競賽標準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