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校”—學年度高三第2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說明: 1.本試卷共8頁,24小題,滿分150分。 考試用時150分鐘。2. 答卷前,考生務必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將自己的姓名和學號填寫在答題卷和作文紙上。3.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卷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否則視為無效答案。4.考試結束后,只需將答題卷和作文卷分開交回給老師裝訂。一、本大題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一組是( )(3分)A.商賈/余勇可賈 菱角/棱角 皴裂/逡巡B.肄業(yè)/駟馬難追 流淌/徜徉 攢聚/積攢C.揣度/度德量力 蒿草/枯槁 毗連/紕漏D.拾掇/拾級而上 齷齪/優(yōu)渥 篆書/椽子2. 下面一段文字,劃線的“生存美學”的發(fā)展徹底改變了實踐美學一枝獨秀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并存、相互促進,為美學走向更高層次的綜合創(chuàng)新奠定了雄厚的基礎。要學好語文,必須重視閱讀,而我們往往只是強調做題,其實,題目即使訓練得再多,也是得不償失的。此次招聘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本部與裝備環(huán)境工程部、研究發(fā)展部、衛(wèi)星應用系統(tǒng)部等部門共計300余個崗位,主要招收碩士、博士生及部分本科生,為我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物色、儲備人力。世界動物衛(wèi)生組織的專家建議,在尚無有效的禽流感疫苗的條件下,應采取迅速隔離疫區(qū)、盡快撲殺病禽、及時發(fā)現(xiàn)疫情等措施來控制禽流感的蔓延。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3分)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 。 。 。 。 。 ;麸L氣至此廣為流行。所以,過去每家都有姓氏燈,懸掛在屋檐下和客廳中,借以討個口彩不過,燈籠最讓人遐思、期盼的,恐怕還是元宵節(jié)的花燈廟宇中、客廳里,處處都有燈籠。 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后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fā)明之后元宵觀燈的習俗起源漢朝初年,至唐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乃扎結花燈,藉著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彩龍兆祥,民阜國強”今天迎神賽會上,神明的陣頭前仍有兩盞大燈籠,就是這種習俗的延續(xù) 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征,因“燈”與“丁”語音相同,意味著人丁興旺A、①④⑥⑤②③ B、①⑥③⑤②④ C、③⑤⑥①②④ D、③⑥①⑤②④二、本大題7小題,共35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22分)先君序略 戴名世先君諱碩,字孔萬,號霜巖,一號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貲雄鄉(xiāng)里。里中皆稱戴氏忠厚長者,縣大夫輒嘗饋問,以風示縣人。先君為人醇謹,忠厚退讓,從不言人過矣。與人交,無畛城①;與人語,輒以為善相勸勉,津津不休,一見之此語,再見之亦此語,有興起者,輒喜不寐。無老幼賢愚,皆服其長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嘗有與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艱難險阻,備嘗人間苦,不能以告人也。歲甲午,年二十一,補博士弟子。家貧,以授經為業(yè)。歲辛丑、壬寅間,始擔囊授徒廬江,歲一再歸,博奉金以活家口。頃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輒復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嗚呼,悲哉!其為文不屬草,步階前數(shù)回,即落筆就之,不改竄一字。尤喜詩。詩辭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傳誦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無一遇,米鹽常缺,家人兒女依依啼號,嘗曰:“讀書積善欲獲報,如捕風捉影。如吾等者,豈宜至此!”時形諸感嘆。家人唯吾母事之謹,兒子輩妄意他時富貴以娛親,朝夕定省、甘旨皆缺。先君卒于陳家洲。洲去縣一百四十里,以去歲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間治裝歸矣。忽瘡起于足,痛幾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歸。歸不復去,以山多峻嶺,不可騎,難以徒步也。居無何,足大愈。適吳氏來請,遂去。名世送之郭外,豈知其永訣而遂不復見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書來云瘡發(fā)于項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壯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為意。已而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來報,比至,則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兩月,而洲之人皆感動。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無眼矣!”嗚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窮死,憂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為終天之恨,沒世而不能已者也。 (節(jié)選自《戴名世文集》)[注]①畛城:范圍,界限。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家世孝弟力田,以貲雄鄉(xiāng)里 貲: 資財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 校:計較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無一遇 遇:待遇D.此不肖名世所以為終天之恨 恨:遺憾6.以下每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 )(3分)A.與人交,無畛城 生平未嘗有與人失色失言者 B.豈知其永訣而遂不復見乎 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C.以去歲十月初一日往 以山多峻嶺,不可騎。D.詩辭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 家人唯吾母事之謹7. 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十日前有書來云瘡發(fā)于項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壯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為意A.十日前/有書來云瘡發(fā)/于項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壯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為意B.十日前有書來/云瘡發(fā)于項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壯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為意C.十日前有書來/云瘡發(fā)于項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壯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為意D.十日前/有書來云瘡發(fā)/于項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壯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為意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一項是( )(3分)A. 戴氏家族世代講究孝悌之義,勤勉勞作,在鄉(xiāng)里被人稱道。縣里的官員常去戴家贈送財物表達問候,借以教誨縣邑里的百姓。B. 戴氏家族至一輩,家道中落,只能以授徒授經為業(yè),經常在異鄉(xiāng)謀生,可是家境依然貧困。根據(jù)具體要求分別完成下列各題。(10分)(2)文章(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分) 風煙節(jié)物眼中稀,三月人猶戀褚衣②。結就客愁云片段,喚回鄉(xiāng)夢雨霏微。小桃山下花初見,弱柳沙頭絮未飛。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注】①朱弁(bin):曾于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冬天出使金國,因堅持正義,不受威脅利誘,被(1)詩歌中北方的“春天”有何特點?請簡要分析。(分)在尾聯(lián)中,詩人為何“無語”“羨君”?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心情?請簡要分析。但見悲鳥號古木,。,愁空山。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①自1919年“五四”運動后,“青年”一詞開始在中國被普遍使用。“青年”自20世紀伊始就伴隨著革命的浪潮與政治的影響,它因此和青春、沖突、流血、犧牲、熱情聯(lián)系到一起。②在上世紀70年代,“傷痕文學”成為主導大陸的文藝思潮。劉宇廉、陳宜明、李斌于1978年至1979年根據(jù)盧新華的小說改編并合作的連環(huán)畫《傷痕》、《楓》、《張志新》以寫實的表現(xiàn)手法再現(xiàn)了歷史的真相,成為“傷痕美術”的發(fā)軔之作。緊接著,張紅年的油畫《發(fā)人深思》、 《那時我們正年輕》,何多苓的《青春》、《春風已經蘇醒》等作品都成為“傷痕美術”的代表作品。直到高小華創(chuàng)作了《為什么》 ,似乎為那一代年輕人的困惑發(fā)出了心靈深處的吶喊! 、蹚90年代初崛起的“新生代”畫家開始,對于青春的描述是畫面中彌漫的一股百無聊賴的情緒。劉小東的油畫《燒耗子》中,兩個男青年滿不在乎地望著地上一只被燒得奄奄一息的耗子,代表了一代青年的失意與虛無的態(tài)度。尹朝陽創(chuàng)作了大量關于青春感傷的主題繪畫,他的“青春遠去”系列刻畫了“70后”共同的精神體驗。他的畫面特意處理成老照片式的灰色調,赤裸身體的青年男女在陽光的照射下散發(fā)出烏托邦式的美好與安寧的氣息。此外,還有一些青年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也可歸類于這類主題作品。與“傷痕美術”相比, 90年代的殘酷青春繪畫雖然不是直接地進行社會批判,但也并非是太平盛世圖景的歌頌,在這一代人的青春記憶中仍然有意無意地透露出一種淡淡的傷感。這種青春殘酷的體味并沒有消散,而好像成為縈繞在畫面上空的幽靈,一直提醒著人們:青春并不全是美好! ④自2000年以來,“青春”一詞好像“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秺^斗》、《我的青春誰做主》、《愛情公寓》、《北京愛情故事》等大量表現(xiàn)青年人生活現(xiàn)狀的影視劇火爆熒屏。一時間,“80后”也被人們老話重提,當年人們眼中的“小太陽” 、“小月亮”們現(xiàn)在的生活如何?他們又在經歷著怎樣的青春?顯然,這一系列電視劇瞄準了時代的脈搏,也戳中了人們的心理。盡管劇中情節(jié)被批“并不符合‘80后’的真實生活狀態(tài),也不具有普遍性” ,但這個注重以自我為中心、有著為理想而奮斗的熱情的群體引發(fā)了人們對“青春”的重新定義。 、萑绻f,上世紀90年代的青年藝術家完成了從注重觀念到重人生觀察的轉變,那么,出生于1980年后的一代青年藝術家則轉向對抒發(fā)自我情懷的思考。從小看進口卡通片成長起來的“80后”也被稱為“卡通一代” ,童年時的視覺體驗影響了這代人長大后的視覺經驗。以四川美術學院為中心,產生了一大批以卡通形象為創(chuàng)作主題的青年藝術家。這類作品大都色彩艷麗,人物有著千篇一律的大眼睛和看不出喜怒哀樂的表情,有著工業(yè)化生產的質感,游離于真實與虛幻之間。更多青年藝術家的作品關乎恐懼、體驗、無奈、迷失、物質、焦慮、疏離等關鍵詞!80后”藝術家對于他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有著哲學家一般的冷靜審視。他們似乎充滿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情緒——分裂、不確定性以及對一切普遍的或總體化的話語不信任。在大陸,“80后”被稱為“垮掉的一代” ,與二戰(zhàn)后美國出現(xiàn)的“垮掉的一代”有所類似卻又有絕對的不同。盡管他們同樣討厭機器文明,但中國的“80后”并沒有對權威和主流文化發(fā)起激烈挑戰(zhàn)。他們更關注自身的生活、周遭的環(huán)境、所處的社會,帶有一種任性、自我的小情緒的宣泄。⑥有人問日本漫畫家井上雄彥,為什么《灌籃高手》的大結局不讓湘北籃球隊奪冠?他的回答意味深廣東省“十二!睂高三第2次聯(lián)考語文試題(無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san/1255150.html
相關閱讀:2019?2019學年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模擬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