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guān)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一、要點
  1、掌握文中文言知識和相關(guān)文化常識
  2、體會作者的哲學思想
二、設(shè)計
 。ㄒ唬⒎椒ㄔO(shè)計: 誦讀、講解; 多媒體輔助;2課時
  (二)、過程設(shè)計
  1、背景知識
  1)、王羲之(321-379)  世稱王右軍,東晉著名書法家,有"書圣"之稱。其書法作品《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2)、《蘭亭序》由來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請當時社會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亭集會,他們引酒賦詩,將所寫的詩結(jié)成詩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書寫一篇序言,即本文《蘭亭集序》。
  3)、文體"序"  序,也叫"敘"或"引",是說明作品的寫作目的或作者情況,也有對作品的評論和相關(guān)問題的闡發(fā)。序一般寫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稱"后序"或"跋"。
  2、誦讀訓(xùn)練
  聽范讀,朗讀
  3、文章講析
  這是一篇山水游記散文,語言清新灑脫,注意文章中的景語與情語;文章不論記敘還是議論都頗有層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晉時期,玄學風行,在山水游記中體悟、探討人生道理,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哲學思想。
  1)、講析第一段:(修禊)之樂。 思考: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記敘蘭亭盛會的?
  第一句:時間、地點、集會的原因。
 、牛糯o年方法:年號紀年和干支紀年
  所謂"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這十個字,"地支"則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這十二個字。紀年的方法,從"天干"中的"甲"開始,配"地支"中的"子"依次搭配,得出: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等等六十個組合,俗稱作"六十花甲"。這種"天干地支"紀年法,六十年為一周期。
  如:2001年是庚辰年;2002年是辛巳年;……
 、疲揿褐袊糯耖g的一種風俗,古人視季春三月是萬物萌生的時節(jié),早在周代,人們在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到河邊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詩經(jīng)》、《周禮》中都有記載?鬃拥牡靡忾T生曾點將春禊視為其志,得到孔子的贊賞。"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三國魏以后春禊定在三月三,活動內(nèi)容也改為在水邊宴飲、賦詩等。
  第二句:與會者
  第三句:蘭亭周圍地形環(huán)境
  ⑴.帶:名詞動用,像衣帶一樣圍繞
  第四句:宴飲之樂
  ⑴.流觴曲水:也稱為"曲水流觴",春禊活動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引溪水進入彎曲的水渠,人們坐在水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任其順流而下,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即取飲。觴系古代盛酒器具,即酒杯。通常為木制,小而體輕,底部有托,可浮于水中。也有陶制的,兩邊有耳,又稱"羽觴",因其比木杯重,玩時則放在荷葉上,使其浮水而行。
  曲:使動,使(水)彎曲
 、疲危号赃
 、牵唬阂恍稽c
 、龋那椋荷畈貎(nèi)心的感情
  第五句:天氣
  第六句:作者的主觀感受。
  ⑴.仰觀,俯察: 古人觀照自然、人生的兩種方式。
 、疲裕河脕
  ⑶.游目騁懷:縱展眼力,開闊胸懷。
  ⑷.極:窮盡
 、桑畩剩簶啡
  ⑹.信:實在,誠
  朗讀第一段
  2)、講析第二段:(死生)之痛。 思考:本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是如何逐層闡述的?
  第一句:眼前聚會盛況,引起人生感悟。
  ⑴.與:結(jié)交,交往
 、疲┭觯荷鐣耸轮苄龖(yīng)酬
  第二句:兩種生活態(tài)度:"晤言一室"與"放浪形骸"
 、牛颍河械娜
 、疲钛裕簩γ娼徽
 、牵颍壕椭
 、龋爬耍悍趴v無拘束
  第三句:兩種生活感受:"快然自足"與"感慨系之"
 、牛ぃ和"趨",往,追求
  ⑵.曾:竟,乃
 、牵现畬⒅粒"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子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
 、龋和,到達
 、桑担焊街
  第四句:過渡深化:生之無常--死之無奈
 、牛颍阂郧
  ⑵.俯仰:時間很短
  ⑶.猶:尚且
 、龋捍拢"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桑疀r:何況
  ⑹.修短:壽命長短
 、耍冢褐,及
  第五、六句:得出"死生亦大"的結(jié)論,令人悲痛。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莊子?德充符》)
  朗讀第二段
  3)、講析第三段:(今昔)之悲  思考:作者因何而悲?編輯蘭亭詩集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句:指出古今興感相同這一現(xiàn)象
  ⑴.若合一契:(古人興感之由)象符契一樣相合
 、疲荒苡髦趹眩盒睦飬s不明白是什么原因(為何嘆息悲傷?)
  第二句:批駁"死生一體"的觀點,解釋"興感之由"。
  ⑴.固:本來
 、疲凰郎喊阉篮蜕醋饕惑w
    齊彭殤:把長命和短命等同
  "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 (《莊子?齊物論》)
  第三句:死生之大,千古同慨,人們將永遠處于困境之中。
 、牛桑和"猶",如同
  第三、四句:指出結(jié)集的目的:引起后人對這個問題的關(guān)注與共鳴。
 、牛觯宏愂觯瑒(chuàng)作
 、疲裕骸脑
 、牵拢呵槿
  朗讀第三段
  4、深化遷移
  1)、文章思路 。ㄐ揿┲畼--(死生)之痛--(今昔)之悲
  2)、作者的哲學思想及相關(guān)文化背景
  ⑴.(討論)作者的死生觀:死生亦大,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對生命的熱愛。
 、疲濉⒌琅c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儒、道與魏晉士人的死生觀
  生命的短暫:"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莊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shù)。"(王勃《滕王閣序》)
        "前不見古人, 后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蘇軾《前赤壁賦》)
  儒家:"未知生,焉知死" (《論語?先進》)
     "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里仁》)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wèi)靈公》)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視人的社會存在和現(xiàn)世存在,認為道德仁義遠較個體生命重要,思考現(xiàn)世生活遠較思考死亡重要,對死亡采取的是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從而忽視了個體生命面對死亡時所應(yīng)有的態(tài)度。西漢以后,經(jīng)過統(tǒng)治階級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統(tǒng)天下,士大夫?qū)⒁匀柿x道德為核心的倫理觀和"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社會理想作為自我價值的最高實現(xiàn),希望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和人生價值,他們面對死亡所表現(xiàn)也是儒家那種視而不見的風范。
  道家:"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莊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為一體" (《莊子?大宗師》)
  道家的莊子對死亡則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談特談死,"死生"一詞在《莊子》一書中至少出現(xiàn)過24次。他意識到死亡的恐懼和生命存在的有限性,死與生的問題是莊子人生哲學的底層。與儒家對死亡的視而不見不同,莊子創(chuàng)立了"至人"、"真人"、"神人"的"游"的境界來作為他的人生理想,最終用虛幻的理想境界掩蓋了現(xiàn)實人生的苦難,也掩蓋了他對死亡的恐懼感。所以莊子說"生死存亡為一體",他以自然天命作為生死的本體,主張將個體的人完全返回到自然狀態(tài),讓人在混沌的世界中聽從天命,取消生死差別,這在某種程度上不能不反過來掩蓋了他哲學中死亡意識的光芒。
  魏晉士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
  時至魏晉,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長期分裂動蕩時期,社會陷入了曠日持久的混亂中,整個社會都在生死線上煎熬、掙扎上。濃厚的死亡意識籠罩著這一個時代,魏晉時代的人對死的恐懼和由之引發(fā)的對生的焦慮,這種感受達到前所未有的深度。
  舊的虛幻的群體社會徹底解體了,昔日士大夫們賴以生存的儒家權(quán)威思想全面崩潰了。"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貴賤付皇天。"(鮑照《擬行路難》)士大夫的內(nèi)心充滿對時光易逝和生命飄忽的無限感慨,死亡是令他們感到恐懼和哀傷的幽魂,驅(qū)之不散。"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人生一世間,忽若暮春草"(徐干《室思》),"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阮籍《詠懷》)他們將生命比作朝露、比作暮春草,看作飄忽的輕煙,充滿對生之無常和死之無奈的感慨。
  此時,玄學興起,玄學家致力于"援道入儒",力圖把儒家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建立在道家自然本體論思想的基礎(chǔ)之上。一般是在哲學上講自然本體論,在政治上調(diào)和儒道,在人生方面追求玄遠、超絕,成為魏晉士大夫的精神寄托。以"竹林七賢"為例,三國魏時,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七人為當時名士,游于竹林,號為七賢。
  劉伶"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鍤隨之,云:’死便據(jù)地以埋’"。(《晉書?劉伶?zhèn)鳌罚?
  阮籍"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反"。(《晉書?阮籍傳》)
  嵇康"今但愿守陋巷,教養(yǎng)子孫,時與親舊敘闊,陳說平生,濁酒一杯,彈琴一曲,志愿畢矣。"(《與山巨源絕交書》)
  無論放浪形骸,還是自得自足,都源于對"人生苦短"的無奈,尤其是前者,對死亡意識的表現(xiàn)已達極至。總之,魏晉人的死生意識是從個體的生命出發(fā)的對死的恐懼及對生的焦慮,是對人的生存困境的觀照和思考,是對儒家生死觀的反叛和對道家生死觀的深化。它不憑仁義道德,也不憑自然萬物來消解人的個體存在,從而消解死亡意識,而是直接面對死亡思考,因此,魏晉時代是文化觀念充分開放的時代,不再單純拘泥于儒或道。正如李澤厚所說,是"人的覺醒"的時代(李澤厚《美的歷程》)。正是在人的覺醒的人文思潮里,魏晉人在表面看似頹廢、消極、悲觀的死亡感慨中,深藏著他們對人生、生命強烈執(zhí)著的追求和留戀,可以說是一種源自于死亡意識的"悲愴的美麗"。
 、牵短m亭序集》中的生命意識:
  第一段:動蕩不安的魏晉時期,帶給人們嚴重的不平衡和壓抑感,而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卻能使人在身體和心理上獲得短時的安靜和松馳,自然景觀一躍成為人的一種內(nèi)在需要。人們開始了從自然中去超凡脫俗,在觀賞自然中體悟人生道理。"仰觀,俯察" 宗白華說這是古代哲人、詩人觀察世界的兩種特殊方式。
  第二段:正視生死,隱含對儒家死生觀的批判,儒家重生而輕死,對死亡這一人生終極問題避而不談,是不能為人接受的。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別解:人的一生很快就會過去,時不我待的生命意識。
  "或取諸懷抱,晤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面對須臾人生的兩種生活態(tài)度,前者如嵇康,后者如阮籍。
  "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兩種生活方式無所謂積極與消極,在人生體驗方面都有共同之處,兩種必經(jīng)階段:"自足"與"感慨"、"得意"與"失意"……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世事變遷無常,都會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慨,何況人的生命長短聽任自然安排,最終都要結(jié)束,非人力所及,
  第三段:正視生死,隱含對道家死生觀的批判,道家以虛幻的“真人”“神人”境界掩飾對死的恐懼,在天天面臨死亡威脅的魏晉士人也是無法接受的。因此說“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71744.html

相關(guān)閱讀:我為什么而活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