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攻(節(jié)選)》學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非攻(節(jié)選)》學案
學習目標:
1、掌握 “虧”“非” 等文言詞語及其用法。
2、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內容。
3、學習文章的寫作特點及文中展示的哲理。

作者介紹:
1.作者簡介
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墨子
墨子,戰(zhàn)國初期偉大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姓墨名翟,生卒年不詳。
墨子作為先秦墨家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哲學史上產生過重大影響。墨子在上說下教中,言行頗多,但無親筆著作。今存《墨子》一書中的《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jié)用》、《節(jié)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傳弟子對他的思想言論的記錄。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據。
墨子的學說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兼愛非攻。所謂“兼愛”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并認為社會上出現強執(zhí)弱、富侮貧、貴傲賤的現象,是因為天下人不相愛所致。②天志明鬼。宜揚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大特點。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僅決定自然界星辰、四時、寒暑等的運動變化,還對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愛民之厚”,君主若違天意就要受天之罰,反之,則會得天之賞。對于鬼神,墨子不僅堅定信其有,而且認為它們對于人間君主或貴族也會賞善罰暴。③尚同尚賢。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認為,國君是國中賢者,百姓應以君上之是非為是非。他還認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賞善罰暴。尚賢是要求君上能尚賢使能,即任用賢者而廢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賢看得很重,以為是政事之本。他特別反對君主用骨肉之親.對于賢者則不拘出身,提出“官無常貴,民無終賤”的主張。④節(jié)用。節(jié)用是墨家非常強調的一種觀點,他們抨擊君主、貴族的奢侈浪費,尤其反對儒家看重的久喪厚葬之欲。認為君主、貴族都應像古代大禹一樣,過著極為儉樸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這方面也要身體力行。
基礎積累:
【難讀字】
園圃( ) 雞豚( ) 欄廄( ) 衣裘( ) 茲( )甚 不辜( )
【古今異義】
眾聞則非之(古: 今: )
其不仁茲甚,罪益厚(古: 今: )
從而譽之(古: 今: )
【一詞多義】

今至大為攻國( )
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
等死,死國可乎( )
逝將去女,適彼樂國( )

是何故也( )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
君安與項伯有故( )

以虧人自利也( )
乃入見。問:“何以戰(zhàn)?”( )
作《師說》以貽之( )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
【詞類活用】
①名詞作動詞:
以其虧人愈多( )
從而譽之( )
②形容詞作動詞:
眾聞則非之 ( )
【特殊句式】
①省略句:
其不義又甚( )入人園圃竊桃李。
上為政者得( )則罰之。
從而譽之,謂之( )義。
【過程】
一、導入:
古文斷句標點是學習古文的一項基本功。古文斷句標點與古文閱讀理解是相輔相承的,正確理解古文,是斷句標點的基礎,反過來斷句標點不正確,古文理解必定會受影響。
二、自讀課文,試著給文章斷句加標點。
三、學習方法點撥
文言文斷句與標點的方法和技巧
文言文斷句習慣上稱為句讀。傳統(tǒng)的古文是不加標點的,要讀書,首先就要識字、斷句。因此,古人把“習六書,明句讀”作為“小學”。掌握了六書知識,就有了一個識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讀規(guī)律,才能夠真正讀懂古文。
斷句的基礎在于辨識好文章的文體和領會全篇的文意。因此斷句前先要讀幾遍原文,力求對原文文體特點和內容有個大致的了解,然后依照技巧準確標點。
我們以標點《非攻(節(jié)選)》為例談一談常見的斷句標點的方法。通過閱讀,我們不難發(fā)現,此文以層進推理的方式揭露攻國的罪惡,那么,準確標點此文的前提通過找出人物,讀出故事,做法如下:
閱讀全文,閱讀時的要求是:① 找出文章中的人名和其他指稱人的名詞。
② 找出文章中的人稱代詞或其它指代性詞語。
③ 通過人名和人稱代詞讀出文章的“故事”,然后嘗試斷句。
④ 準確加注標點符號,并復核檢查。
通過閱讀,我們不難找出文章中列舉了“一人”“攘人犬豕雞豚者”“入人欄廄,取人牛馬者”“殺不辜人也,拖其衣裘,取戈劍者”“\'攻國\'者”這些“不義”之人和“眾”“上為政者”“天下之君子”等評價者。這樣,“人”找到了,故事讀通了,標點問題就容易解決了。
其實,和現代漢語一樣,名詞或代詞在句中一般也是作句子的主語或賓語,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的名詞或代詞,就可以讀出故事,確定停頓的位置。也就是說在敘事性較強的文段中,找出句中幾個名詞和人稱代詞,句子基本就斷開了。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現時往往用全稱,以后再出現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戰(zhàn)》中,“初,魯肅聞劉表卒”,先用全稱,以下“肅徑迎之”“肅宣權旨”就不再提姓了。
四、文章的內容與結構
問:本文共分為幾個層次,每個層次主要內容是什么?
答:

五、疑難問題探析
1、本文思想內容是什么?請具體分析。
這篇文章的鋒芒直指不義戰(zhàn)爭。
入人園圃,竊人桃李,盡管是偷,但只是對別人造成了輕微的損失,盡管不義,也還不至于造成多壞的影響,而眾人便紛紛指責,掌權者則重重處罰,這實在有點小題大做。其實損害別人,貪點小便宜,盡管可惡,可也不至于成為眾矢之的,更何況這便宜實在小得有點微不足道。至于偷雞摸狗,盡管比竊人桃李嚴重,顯得不仁不義,但也僅僅是雞鳴狗盜而已,至多給牲畜的主人造成一陣財產的陣痛。入人欄廄,取人牛馬,這似乎有點嚴重了,因為牛馬是主人家中耕種負載主要的依靠,沒有了牛馬,主人可能無法完成春種秋收,進而影響到主人的生計。所以這就比偷雞摸狗更嚴重了一些,但還不至于威脅到主人的身家性命。至于殺不辜人,情況就大大地嚴重了,因為這剝奪了別人最基本的人權——生存權。生命是極其寶貴的,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剝奪別人的生命。如果剝奪了別人的生命,那就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那他自己也受到嚴厲的懲罰,而被處以極刑。但即便如此,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也只是在一定范圍內,還不足以動搖整個國家的社會基礎。以上四種行為都是不義行為,而且程度由淺入深,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謂之不義”,這也是可以理解,畢竟這四種行為給社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傷害。但讓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么發(fā)展到攻打別的國家,尸橫遍野,血流成河,那些個君子卻又跟在強權者的后面屁顛屁顛地贊譽有加呢?那些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舉動竟然贏得了眾人的喝彩,真是讓人不可思議。這樣,文章就把批判的矛頭直指不義戰(zhàn)爭,從而揭示出不義戰(zhàn)爭才是造成百姓流離失所、橫死荒野的罪魁禍首。
2、本文在說理上層層鋪墊,對照鮮明,試結合課文分析。
文章主旨的表現并不是開門見山的,而是作了層層鋪墊的。先是說情節(jié)極其輕微的竊人桃李,次說情節(jié)不太嚴重的雞鳴狗盜,又說情節(jié)較為嚴重的取人牛馬,再說情節(jié)相當嚴重的殺人越貨,情節(jié)是越來越嚴重,不義的程度也越來越深。這些行為的確應當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但是上述四種行為即使再嚴重,也不會比“伏尸百萬,流血漂櫓”的侵人之國嚴重吧。按照常理,侵人之國應當是罪大惡極,其罪行應該是罄竹難書,擢發(fā)難數,但卻贏得一片頌揚之聲,何等滑稽!何等可笑!何等可憎!何等可恨!性質相同只是輕重不同的行為,導致的卻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相形之下,不就更能看出君子的邏輯是混帳邏輯嗎?鮮明的對比使得文章的主旨就更加突出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66083.html

相關閱讀:《項脊軒志》學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