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會議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歷史選修三:第二單元第三 華盛頓會議
第三 華盛頓會議
【目標】
【教材結構及重點難點】
一、列強在亞太地區(qū)的爭奪
1.美日矛盾
2.《四國條約》
二、海軍軍備的重新安排
1.《五國條約》的內容
2.《五國條約》的結果
三、中國東問題
1.中日關于東問題條約
2.《九國公約》
重點:華盛頓體系簽定的條約
難點:華盛頓體系的實質和不穩(wěn)定性
【方法】
本節(jié)主要采用談話講述法和概述分析等方法進行,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從感知歷史到不斷積累歷史知識,進而不斷加深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理解,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學會學習的思維意識。在教材的處理上,應突出重點、難點內容,點撥思路,啟導分析,給學生留下較多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導入新】
通過凡爾賽會議,確立了英法在歐洲的主導地位,鞏固了日本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優(yōu)勢,而美國攫取世界霸權的計劃遭到失敗。而美國當時的經(jīng)濟實力又使美國十分不甘心,因此在美國的主持下,又召開了一個為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奠定秩序的華盛頓體系。由此導入新。
【講述內容】
一、列強在亞太地區(qū)的爭奪
1.美日矛盾
關于華盛頓會議召開的背景,可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后已經(jīng)召開了巴黎和會,為什么還要召開華盛頓會議呢?”從而引出華盛頓會議召開的歷史背景──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太平洋地區(qū)的尖銳矛盾。然后教師可適時指出,參加會議的九個國家均在東亞地區(qū)有利害關系,日、美等列強在這一地區(qū)的爭奪尤為激烈。會議的中心議題是協(xié)調帝國主義列強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的關系。在會議上起主要作用的是美、英、日三國,其中美國又始終居于主導地位。
2.《四國條約》
1921年12月13日,簽署了《美英法日關于太平洋區(qū)域島嶼屬地和領地的條約》,簡稱《四國條約》。條約規(guī)定:締約各國同意相互尊重它們在太平洋區(qū)域內島嶼屬地和島嶼領地的權利;一旦這種權利遭受任何國家侵略行為的威脅時,締約國應進行協(xié)商,以便就應采取的最有效措施達成協(xié)議。
條約還規(guī)定:在本條約批準生效后,英日同盟終止!端膰鴹l約》是美國外交的一大勝利,它以體面的方式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聯(lián)合與美國對抗的威脅,為美國壟斷資本家在東亞及太平洋地區(qū)的擴張掃除了一大障礙。輿論界普遍認為這是美國取得的一項重大勝利,因為它以四國條約的形勢葬送了英日同盟。這樣也使四國在太平洋地區(qū)的現(xiàn)狀暫時固定下。
二、海軍軍備的重新安排
1.《五國條約》的內容
拆散英日同盟以后,美國又首先提出了限制海軍軍備的方案。由于戰(zhàn)后英國經(jīng)濟實力的削弱,無力與發(fā)了戰(zhàn)爭橫財?shù)拿绹偁,所以英國首先被迫同意美國的建議。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國代表簽訂了《關于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簡稱《五國海軍條約》。條約規(guī)定了五國海軍力量的比例,其中主力艦總噸位的限額:美英各為525000噸,日本為315000噸,法、意各為175000噸。這就是常說的5∶5∶3∶1.75∶1.75的比例;禁止建造排水量超過35000噸的主力艦。作為對日本同意確定主力艦噸位比例的補償,條約還判定了禁止在太平洋的一些島嶼建筑新的海軍基地。
2.《五國條約》的結果
此條約使英國被迫承認英美兩國主力艦噸位相等的原則,這是美國在華盛頓會議上的又一勝利,意味著英國海上優(yōu)勢開始喪失。雖然條約使日本擴充海軍的計劃受到限制,但使其在太平洋仍占有利地位。誰這個條約宣稱努力維持一般和平并減輕軍備競賽所帶的重擔,事實上只是暫時解決了海軍實力的分配問題,這更有利于美國。在妥協(xié)背后,孕育著新的沖突。
三、中國東問題
1.中日關于東問題條約
華盛頓會議的重要議題就是中國問題。中國在遠東的戰(zhàn)略地位很重要,各國在遠東爭奪的主要目標是中國。由于巴黎和會沒有解決中國提出的要求,反而將德國原在東的權利轉交給日本,引起中國人民強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美日矛盾也因爭奪東而尖銳起,美國倡議召開華盛頓會議的目的就是企圖壓制日本在遠東和太平洋問題上作出讓步。
參加華盛頓會議的中國代表團是北洋政府派出的;孫中領導的廣州政府拒絕派代表參加。當時中國不少人士認為華盛頓會議是美國倡議召開的,并邀請中國參加,將是一個有利的機會。他們比較幼稚地認為美國可以幫助他們解除英、日等國強加于中國的一切不平等條約,挽救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失敗。
1922年2月4日,中日簽訂了《解決東懸案條約》及《附約》。規(guī)定:日本應將膠州德國舊租借地交還中國!陡郊s》中規(guī)定了對日本人和外國僑民的許多特殊權利,從而使日本在東仍保留不少權益。盡管如此,中國收回東主權和膠濟鐵路利權,是是中國人民堅持斗爭所取得的重大外交成果;美、英的壓力也是日本被迫讓步的一個因素。但是對中國的廢除“二十一條”的要求,日本最初予以拒絕。在中國代表的堅決要求和各方壓力下,日本才被迫聲明放棄“二十一條”中的部分次要條款。
2.《九國公約》
隨著東問題的解決。1922年2月6日,出席會議的九國代表簽訂《關于中國事應適用各原則及政策之條約》即《九國公約》。它在形式上宣稱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與行政的完整,但并沒有任何實際保證。當日本代表質問“行政之完整”的涵義時,美國代表回答:這只適用于“中國本部”18省,它不影響過去已經(jīng)許給各國“合法”的利益和特權。這就是說,日本在滿、蒙的利益,英國在西藏的地位仍繼續(xù)保持。公約的核心是肯定了美國的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為美國排擠日本與英國在華勢力、加緊在中國進行擴張和奪取霸權提供了條。華盛頓會議是在承認美國在遠東及太平洋地區(qū)占相對優(yōu)勢的基礎上,削弱了英國在遠東的勢力,遏制了日本的擴張勢頭,實際上“又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華盛頓會議簽訂的三個主要條約構成了華盛頓體系。在美國居主導地位,宰割中國,抑制日本的基礎上確立了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的統(tǒng)治秩序。華盛頓體系隱含著戰(zhàn)勝國之間的矛盾:美日矛盾加劇;英日分歧擴大;中國與帝國主義的矛盾尖銳。這些矛盾的發(fā)展必將導致華盛頓體系的崩潰。
華盛頓會議是巴黎和會的繼續(xù),會議簽訂的條約,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qū)特別是在中國的利益沖突,構成了“華盛頓體系”。至此形成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構成了帝國主義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新格局。

【后研討】
有人說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個“建立在火口上的體系”,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思路:凡爾賽體系是建立在對戰(zhàn)敗國的掠奪基礎之上的,這就必然導致戰(zhàn)敗國與戰(zhàn)勝國的矛盾加劇。其次,戰(zhàn)勝國之間矛盾重重,也是削弱凡爾賽體系的重要因素。由于凡爾賽體系的帝國主義性質,它遭到殖民半殖民地人民的反對,所以一定是一個不穩(wěn)定的體系。正如巴黎和會沒有消除帝國主義的矛盾一樣,華盛頓會議也未能解決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日本的不滿預示著美、日矛盾必然激化和英、日分歧的擴大。中國民族解放運動的發(fā)展,也決定了華盛頓體系的脆弱性。

【本小結】
1921~1922年的華盛頓會議,是美國為遏制日本在遠東的侵略勢頭,緩和海軍軍備競賽而倡議召開的國際會議,簽訂了《四國條約》、《五國海軍條約》和《九國公約》,主要調整了帝國主義在遠東和太平洋地區(qū)的矛盾,形成了美國主導下的華盛頓體系。由此形成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帝國主義國家建立在重新瓜分世界基礎上的暫時妥協(xié),從而維護了二十年的世界和平,為世界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的客觀環(huán)境。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畢竟建立在大國瓜分世界的基礎上,帶有強權色彩,如未能將民族自決權原則廣泛應用到歐洲以外的地區(qū),任意宰割戰(zhàn)敗國等,為新的世界動蕩埋下了隱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53263.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