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2019-2019學年高二上學期期中生物解析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

2019-2019學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高二(上)期中生物試卷(選修)

一.單選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2分)
1.下列能夠在人體內環(huán)境中進行的生理過程是( )
A.抗原與抗體結合 B.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
C.淀粉水解成麥芽糖 D.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過程

2.下列關于人體內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飲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會導致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調
B.內環(huán)境的pH主要靠蛋白質和無機鹽調節(jié)
C.細胞內外Na+、K+分布不均勻是神經纖維興奮傳導的基礎
D.只要內環(huán)境中的血漿、淋巴、組織液等成分穩(wěn)定人就不會患病

3.醛固酮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一種脂質激素,其受體位于細胞內,該激素作用后可以啟動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而發(fā)揮對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強、對鉀離子排出量增加的功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醛固酮徹底水解后的產物是氨基酸
B.醛固酮發(fā)揮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C.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維持內環(huán)境正常的滲透壓
D.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維持內環(huán)境正常的 pH

4.如圖是細胞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①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④是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B.毛細血管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huán)境是②④⑤
C.③④中的蛋白質可以通過毛細淋巴管壁相互交換
D.若②為肝臟細胞,則①處的氧氣濃度高于⑤處

5.在缺碘與不缺碘的兩類人群的血漿中,與甲狀腺活動密切相關的兩種激素的含量狀況如表,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分泌腺體 激素名稱 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補碘前
補碘后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正常 降低 正常
垂體 M 正常 N 正常
A.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N為升高
B.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N為升高
C.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N為降低
D.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N為降低

6.如圖是反射弧的模式圖(a、b、c、d、e表示反射弧的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觸的組成部分),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正常機體內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是單向的
B.切斷d、刺激b,不會引起效應器收縮
C.興奮在結構c和結構b的傳導速度相同
D.Ⅱ處發(fā)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7.人體感染白喉桿菌后,將啟動系列免疫反應,其中屬于特異性免疫的是( )
A.鼻腔粘膜分泌殺菌物質抑制白喉桿菌繁殖
B.巨噬細胞通過溶酶體將吞入的白喉桿菌消化
C.口腔中的鏈球菌產生過氧化氫殺死白喉桿菌
D.體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與白喉桿菌毒素反應,中和其毒性

8.下列關于生長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在植物體內可以進行極性運輸和非極性運輸
B.在植物體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
C.既可以直接參與代謝,也可以給細胞傳達調節(jié)代謝的信息
D.對于根和莖的生長都是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9.下列人體各項免疫反應中,不會發(fā)生于體液免疫過程中的是( )
A.吞噬細胞攝取、處理病原體,暴露出該病原體特有抗原
B.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并導致靶細胞裂解
C.B細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
D.T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

10.如圖為反射弧中神經?肌肉接頭的結構及其生理變化示意圖.發(fā)生反射時,神經中樞產生的興奮沿傳出神經傳到突觸前膜,導致突觸小泡與前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Ach),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ch與Ach受體結合后,肌膜發(fā)生電位變化
B.Ach從突觸前膜釋放出來穿過了兩層膜
C.突觸小泡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
D.Ach受體具有特異性,一般是由蛋白質組成

11.從裸巖到森林的演替過程中會發(fā)生的是( )
A.有機物越豐富,土壤的透氣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機物減少
C.微生物隨土壤中有機物增加而減少
D.灌木容易得到陽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12.下列關于“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實驗的相關操作,正確的是( )
A.培養(yǎng)用具必須經過嚴格的滅菌處理,培養(yǎng)液則不需要滅菌
B.培養(yǎng)酵母菌時,必須去除培養(yǎng)液中的溶解氧
C.為了方便酵母菌計數,培養(yǎng)后期的培養(yǎng)液應先稀釋后再計數
D.使用血細胞計數板時,先滴加培養(yǎng)液,然后放置蓋玻片

13.如圖為用燕麥胚芽鞘進行的實驗.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①④是一組對照實驗 B.向左彎曲生長的是⑤
C.不生長也不彎曲的是①③ D.單側光能夠對②④起作用

14.如圖為自然環(huán)境中某一生物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以下敘述中正確的是( )

A.cd段波動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
B.食物可能是影響cd段波動的重要因素
C.防治蟲害應在b點時效果好
D.該種群發(fā)展過程中,幼體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

15.生長素是人類最早發(fā)現的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B.根尖生長素由分生區(qū)的細胞產生,主要作用于伸長區(qū)
C.利用細胞分裂素或其類似物處理材料,有利于觀察有絲分裂各期圖象
D.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于同一植物根的促進作用一定不同

16.科學研究發(fā)現,某植物莖段再生時,根總是由近根端長出,葉從近苗端長出(見圖),這種現象被稱為極化再生.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A.近根端與近苗端基因的表達情況不同
B.莖段截取后近根端的生長素向著苗端
C.極化再生過程中發(fā)生了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
D.生長素對離體莖段細胞的生長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

17.某小組進行“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時,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個容器中進行培養(yǎng)(見圖),均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根據實驗結果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4個容器內的種群同時達到K值
B.4個容器內的種群初始階段都經歷了近似“J”型的增長
C.容器Ⅲ內種群的K值與容器Ⅱ不同
D.容器Ⅳ內的種群數量先于容器Ⅱ開始下降

18.如圖表示某棄耕農田植物種類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有關該地群落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硬林階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階段的植物種類
B.在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發(fā)生變化,動物種類也會隨之改變
C.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發(fā)生了變化,但水平結構未變
D.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會逐漸減少

19.甲乙兩種沙門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給大鼠同時注射兩種沙門氏菌,一定時間后從大鼠體內分離出漿細胞,把每一個漿細胞單獨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液中.提取并分別保存該大鼠的血清、每一個漿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液,隨后的實驗中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
A.不同漿細胞的培養(yǎng)液混合,將出現特異性免疫反應
B.將甲乙兩種沙門氏菌同時加入一種培養(yǎng)液中,最多只有一種細菌出現凝集現象
C.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別加入甲乙兩種沙門氏菌,只有一種細菌出現凝集現象
D.大鼠的血清與漿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體與后者含有的抗原將發(fā)生免疫反應

20.關于群落的描述不準確的是( )
A.水平結構上種群分布與土壤的濕度、光照強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長特點有關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種間關系越來越復雜
C.同一時間栽培,長勢相同的人工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結構的分層現象
D.沙丘上造林、滄海桑田等現象說明了人類活動可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二.多選題(全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
21.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含量最高,在血漿中含量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下列與此有關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內環(huán)境是不穩(wěn)定的,其穩(wěn)態(tài)是不存在的
B.內環(huán)境的生化指標能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C.穩(wěn)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將不利于機體的正常代謝
D.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不受細胞代謝過程的影響

22.如圖為突觸結構模式圖,對其說法正確的是( )

A.在a中發(fā)生電信號→化學信號的轉變,信息傳遞需要能量
B.1中內容物釋放至2中要依靠膜的流動性
C.2處的液體為組織液,含有能被3特異性識別的物質
D.1中內容物使b興奮時,興奮處外表面分布著負電荷

23.吞噬細胞參與( )
A.非特異性免疫 B.體液免疫
C.細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體

24.某小組研究生長素類似物對月季側芽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Z濃度一定大于Y濃度
B.X濃度和Y濃度之間大小關系不確定
C.X濃度對月季莖段側芽生長具有抑制作用
D.Y濃度和Z濃度對月季莖段側芽生長都具有促進作用

25.如圖表示一個生物群落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若乙種群為害蟲,則在t4時防治效果最佳
B.t3~t5時間內甲、乙兩種群的年齡組成不同
C.t1~t2時間內甲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4時,甲的種群密度最小,乙的種群密度最大


三、非選擇題:(本部分包括8題,共65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26.圖為下丘腦對內分泌功能的調節(jié)有甲、乙、丙三種方式,請回答有關問題:
(1)甲狀腺細胞分泌甲狀腺激素與圖中__________相符(填“甲”、“乙”、“丙”),這種調節(jié)方式稱為__________.直接引起甲狀腺激素分泌的“信號”是__________,接受信號的物質是__________.
該“信號”只能作用于甲狀腺細胞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
(2)當血糖濃度升高,可直接刺激__________使其分泌活動
增強,此外該過程也受到下丘腦的調節(jié),與圖中__________相符
(填“甲”、“乙”、“丙”).
(3)人體內需要源源不斷產生激素,以維持激素含量的動態(tài)平衡,這是因為__________.

27.回答有關免疫問題.
(1)抗原的化學成分多為__________.當__________細胞表面的抗原識別受體與抗原結合時,該細胞被活化、分化出的__________細胞,制造大量的抗體分泌到血液中.
(2)將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膚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__________反應而脫落,這是__________細胞所起的作用.
(3)如圖表示將抗原注射兔體內后抗體產生量的變化.當注入抗原X,抗體產生量的變化是曲線A.若第8天,同時注射抗原Y和X,圖中表示對抗原Y的抗體產生量是曲線__________;表示對抗原X的抗體產生量是曲線__________,其特點是__________,這是因為初次免疫反應時產生的__________細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則以后對抗原X的抗體產生量變化的是曲線__________.

28.圖一為人體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圖,a、b為置于神經細胞B和神經細胞D膜外的微型電流計F的兩個微型電極,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一a處受刺激興奮時,神經纖維膜內表面的電位是__________(填“正”“負”或“零”)電位.
(2)若從圖一a處切斷神經纖維,刺激b處,效應器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產生反應,它__________(填“屬于”或“不屬于”)反射.
(3)在細胞A處給予一適當的刺激,電流計的指針能發(fā)生兩次方向__________(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轉.
(4)在反射弧中,決定神經沖動單向傳導的結構是__________,其放大圖即為圖二.研究發(fā)現,某患者突觸小體內的線粒體大量損傷,引起乙酰膽堿(一種神經遞質)的釋放量__________,興奮在神經細胞間的傳遞效率降低,病人表現出記憶障礙.
(5)乙酰膽堿與位于圖二[__________]__________ 上的相應受體結合后,引起后神經元__________,
隨后乙酰膽堿會被乙酰膽堿酯酶催化分解,因而提高了神經調節(jié)的準確性.

29.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如圖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種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漿細胞可以由__________、__________分化而來(填細胞名稱).
(2)圖中①所示為漿細胞產生的抗體Y1與胰島B細胞上的__________受體結合,導致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__________(填激素名稱)分泌量減少,血糖濃度升高.
(3)圖中③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患病機理是__________),導致胰島素不能發(fā)揮作用,血糖濃度升高.
(4)某人患有一種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經檢查發(fā)現其血液中胰島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現出尿糖癥狀,該病的病因最有可能類似于圖示中的__________(填數字),在上述三種情況中,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的是__________(填數字).
(5)在正常的血糖調節(jié)過程中,胰島素分泌增多,會導致血糖濃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濃度又反過來影響胰島B細胞對胰島素的分泌,這種調節(jié)方式為__________.

30.摘除法是造成某些器官功能缺損,以研究某些器官功能的一種方法.血糖濃度的相對穩(wěn)定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以下是用摘除法設計的實驗方案探究胰腺在調節(jié)血糖穩(wěn)定中的作用,補充實驗及分析結論.
(1)材料用具: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雄性小白鼠6 只,手術必要的器械和消毒器材及實驗所需要的各種試劑,胰島組織研磨液等.
(2)方法步驟:①取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雄性小白鼠6只,預先餓一天.分成實驗組4只和對照組2只,并編號;
②手術摘除實驗組的胰臟,縫合切口并消毒;對照組小 白鼠的處理是__________;兩組均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分籠飼養(yǎng).
③利用__________檢測各組小鼠是否出現尿糖或觀察是否出現驚厥,當出現上述現象時立即給實驗組的其中2只靜脈注射胰島組織研磨液,另2只不予搶救.再檢測是否出現尿糖或驚厥.
④比較并分析對照組、出現尿糖或驚厥后注射胰腺研磨液以及未經搶救的實驗組小白鼠的各種情況.
(3)預期結果并分析:
①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現尿糖,注射胰島組織研磨液后__________,而不予搶救的小白鼠持續(xù)尿糖;對照組基本正常.說明胰腺__________.
②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 現驚厥,注射葡萄糖后__________,而不予搶救的小白鼠__________;對照組基本正常.說明胰腺__________.
③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與對照組的活動情況相同,均不出現尿糖和驚厥現象等.說明胰腺__________.

31.下表所示為五大類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應,請分析回答:
種子發(fā)芽 頂端優(yōu)勢 果實生長 器官脫落 插條生根
生長素 促進 促進 抑制 促進
赤霉素 促進 促進 促進 抑制 抑制
細胞分裂素 促進 降低 促進 抑制
脫落酸 一般抑制 促進
乙烯 抑制 促進
(1)表中結果顯示,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引起的生理效應__________,五大類激素中,在果實生長的調節(jié)中起協(xié)同作用的激素有__________.表中結果說明植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過程是__________的結果.
(2)若解除植物的頂端優(yōu)勢可采用的措施有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其作用主要是促進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膨大劑最可能是__________類的植物調節(jié)劑.在西瓜坐果初期適量使用膨大劑,可提高產量,但有些瓜農使用膨大劑后出現西瓜爆裂現象,可能的原因是施用膨大劑的_______ ___和__________不合適.

32.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大量養(yǎng)殖,能適應咸、淡水環(huán)境.
(1)當羅非魚由淡水進入咸水,機體會大量脫水,細胞外液滲透壓__________,引起__________中的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并促使其合成__________增多,該物質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咸水環(huán)境.
(2)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yǎng)了一批羅非魚.其監(jiān)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fā)生了明顯波動,后來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見圖).圖中顯示,羅非魚種群在a?b段呈近似__________型增長.據圖推測,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接近__________.

33.某研究小組的同學利用樣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個不同地點的植物群落,同時還測量了各種土壤特征和環(huán)境因素,結果見下表.根據所得數據回答問題:
植物
種類 地點
A 地點
B 地點
C 非生物
因素 地點
A 地點
B 地點
C
草 3 5 9 風速 低 高 高
蕨類
植物 7 5 8 距地面1.5
米的光強 低 中 高
灌木 15 4 2 土壤濕度
(%) 48 35 15
松樹 0 2 0 土壤的有
機物(%) 6.5 3.8 205


樹 20 5 0 土壤深度
(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
(mg•kg?1) 9.4 4.5 2.3
(1)根據調查結果判斷,物種豐富度最大的地點是__________.如果分別用甲、乙表示地點B中的兩種松樹,二者的關系可表示為下列圖中的__________.

(2)土壤中有機物的多少往往與土壤中動物種類的多少是分不開的,調查土壤中的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標記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__.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徹底燒光,那么原地點將發(fā)生的群落演替屬于__________.
(4)參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葉樹在地點C不能生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說出兩個原因).


2019-2019學年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市高二(上)期中生物試卷(選修)


一.單選題(每題只有一個正確選項,每小題2分)
1.下列能夠在人體內環(huán)境中進行的生理過程是( )
A.抗原與抗體結合 B.氨基酸的脫水縮合反應
C.淀粉水解成麥芽糖 D.甲狀腺激素的合成過程
【考點】內環(huán)境的組成.
【分析】內環(huán)境即細胞外液,由血漿、組織液、淋巴等組成,凡是發(fā)生在血漿、組織液或淋巴中的生理過程都是發(fā)生在內環(huán)境中的生理過程,只發(fā)生在細胞內的生理過程不能是發(fā)生在內環(huán)境的生理過程.
【解答】解:A、抗原與抗體結合發(fā)生在細胞外液中,屬于內環(huán)境,A正確;
B、氨基酸的脫水縮合發(fā)生在細胞內的核糖體,B錯誤;
C、淀粉水解成麥芽糖位于消化道內,不屬于內環(huán)境,C錯誤;
D、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在細胞內,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概念及內環(huán)境的組成,正確區(qū)分哪些結構和準確的判斷生理過程發(fā)生的場所屬于或不屬于內環(huán)境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2.下列關于人體內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飲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會導致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失調
B.內環(huán)境的pH主要靠蛋白質和無機鹽調節(jié)
C.細胞內外Na+、K+分布不均勻是神經纖維興奮傳導的基礎
D.只要內環(huán)境中的血漿、淋巴、組織液等成分穩(wěn)定人就不會患病
【考點】內環(huán)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內環(huán)境的理化性質主要包括溫度、pH和滲透壓:
(1)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2)正常人的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血漿的pH之所以能夠保持穩(wěn)定,與它含有的緩沖物質有關;
(3)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在組成細胞外液的各種無機鹽離子中,含量上占有明顯優(yōu)勢的是Na+和Cl?,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來源于Na+和Cl?.
【解答】解:A、飲水不足,抗利尿激素增加有利于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A錯誤;
B、內環(huán)境的pH主要靠緩沖物質調節(jié),B錯誤;
C、細胞內外Na+、K+分布不均勻是神經纖維興奮傳導的基礎,C正確;
D、內環(huán)境中的血漿、淋巴、組織液等成分穩(wěn)定時,人也可能會患病,如遺傳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內環(huán)境的理化特性,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內環(huán)境的理化特性,能結合所學的知識準確判斷各選項.

3.醛固酮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一種脂質激素,其受體位于細胞內,該激素作用后可以啟動相關基因的表達,進而發(fā)揮對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強、對鉀離子排出量增加的功能,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醛固酮徹底水解后的產物是氨基酸
B.醛固酮發(fā)揮作用主要是降低了化學反應的活化能
C.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維持內環(huán)境正常的滲透壓
D.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維持內環(huán)境正常的pH
【考點】動物激素的調節(jié).
【分析】根據題干分析,醛固酮是一種脂質激素,進入細胞的方式是自由擴散;醛固酮“發(fā)揮對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增強、對鉀離子排出量增加的功能”,進而維持水和無機鹽的平衡.
【解答】解:A、醛固酮是一種脂質激素,而氨基酸是蛋白質的水解產物,A錯誤;
B、酶能降低化學反應的活化能,而醛固酮屬于激素,具有調節(jié)代謝的作用,B錯誤;
C、醛固酮能吸鈉排鉀,進而維持內環(huán)境滲透壓平衡,C正確;
D、維持內環(huán)境PH相對穩(wěn)定的是緩沖物質,如H2CO3 /NaHCO3,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以醛固酮為載體,考查物質跨膜運輸、激素的功能、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等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提取信息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屬于中檔題.

4.如圖是細胞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①處的箭頭表示血液流動的方向.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④是人體內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
B.毛細血管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huán)境是②④⑤
C.③④中的蛋白質可以通過毛細淋巴管壁相互交換
D.若②為肝臟細胞,則①處的氧氣濃度高于⑤處
【考點】內環(huán)境的組成.
【分析】閱讀題干和題圖知,本題是通過內環(huán)境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先分析題圖明確①是血漿、②細胞內液、③淋巴、④組織液、⑤所在的端為靜脈端,①所在的端為動脈端,然后根據選項涉及的具體內容分析綜合對選項做出判斷.
【解答】解:A、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是②細胞內液而不是④組織液,A錯誤;
B、毛細血管管壁細胞生活的具體內環(huán)境是①血漿和④組織液,B錯誤;
C、③④中的蛋白質不能通過毛細淋巴管壁相互交換,③的蛋白質只能進入④,被淋巴液回收,C錯誤;
D、若②為肝臟細胞,則①處動脈端的氧氣濃度高于⑤處靜脈端,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涉及的知識點是細胞生活的環(huán)境、動脈血與靜脈血成分上的差異等知識點,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運用前述知識點綜合解題的能力.

5.在缺碘與不缺碘的兩類人群的血漿中,與甲狀腺活動密切相關的兩種激素的含量狀況如表,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分泌腺體 激素名稱 不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缺碘人群激素含量

補碘前
補碘后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正常 降低 正常
垂體 M 正常 N 正常
A.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N為升高
B.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N為升高
C.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N為降低
D.表中M為促甲狀腺激素,N為降低
【考點】神經、體液調節(jié)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當身體的溫度感受器受到寒冷等刺激時,相應的神經沖動傳到下丘腦.下丘腦分泌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使垂體分泌促甲狀腺激素.促甲狀腺激素隨血液運輸到甲狀腺,促使甲狀腺增加甲狀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狀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又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分泌相關激素,進而使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可見甲狀腺激素的分級調節(jié)也存在著反饋調節(jié)機制.
【解答】解:垂體分泌的激素M是促甲狀腺激素,缺碘前,合成甲狀腺激素減少,反饋作用減弱,使垂體分泌M增多.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甲狀腺激素的反饋調節(jié),解題的關鍵是識記垂體分泌激素的種類和甲狀腺激素的反饋作用.

6.如圖是反射弧的模式圖(a、b、c、d、e表示反射弧的組成部分,Ⅰ、Ⅱ表示突觸的組成部分),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正常機體內興奮在反射弧中的傳導是單向的
B.切斷d、刺激b,不會引起效應器收縮
C.興奮在結構c和結構b的傳導速度相同
D.Ⅱ處發(fā)生的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考點】反射弧各部分組成及功能;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分析】神經調節(jié)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結構基礎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部分構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a是效應器,b是傳出神經纖維,c是神經中樞,d是傳入神經,e是感受器.I、Ⅱ表示突觸.
【解答】解:A、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通過突觸進行的,具有單向的特點;因為神經遞質存在于突觸前膜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然后作用于突觸后膜,因此興奮只能從一個神經元的軸突傳遞給另一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A正確;
B、由于b是傳出神經纖維,所以切斷d、刺激b,仍會引起效應器收縮,B錯誤;
C、興奮在結構c中要經過突觸結構,信號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而結構b的傳導都是以電信號傳導,所以速度不相同,C錯誤;
D、Ⅱ表示突觸前膜,信號的變化是電信號→化學信號,D錯誤.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反射弧和突觸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7.人體感染白喉桿菌后,將啟動系列免疫反應,其中屬于特異性免疫的是( )
A.鼻腔粘膜分泌殺菌物質抑制白喉桿菌繁殖
B.巨噬細胞通過溶酶體將吞入的白喉桿菌消化
C.口腔中的鏈球菌產生過氧化氫殺死白喉桿菌
D.體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與白喉桿菌毒素反應,中和其毒性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免疫類型:分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的,對各種病原體有防疫作用)和特異性免疫(后天性的,對某種病原體有抵抗力).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等)和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特異性免疫是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解答】解:A、鼻腔黏膜分泌殺菌物質抑制白喉桿菌繁殖,屬于非特異性免疫,故A錯誤;
B、巨噬細胞通過溶酶體將吞入的白喉桿菌消化,屬于非特異性免疫,故B錯誤;
C、口腔中的鏈球菌產生過氧化氫殺死白喉桿菌,不屬于免疫反應,故C錯誤;
D、體液中的免疫球蛋白與白喉桿菌毒素反應,中和其毒性,屬于特異性免疫中的體液免疫,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免疫類型的判別,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的網絡結構的能力.

8.下列關于生長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在植物體內可以進行極性運輸和非極性運輸
B.在植物體中含量很少,主要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
C.既可以直接參與代謝,也可以給細胞傳達調節(jié)代謝的信息
D.對于根和莖的生長都是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考點】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
【分析】閱讀題干可知本題涉及的知識點是生長素的運輸、分布和雙重性,梳理相關知識點,根據選項描述結合基礎知識做出判斷.
【解答】解:A、生長素在植物體內可以進行極性運輸(從形態(tài)學上端運輸至形態(tài)學下端)和非極性運輸(如在成熟組織中是非極性運輸,是通過韌皮部運輸的),A正確;
B、生長素在植物體內的含量很少,且主要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胚芽鞘、芽和根頂端的分生組織、形成層、發(fā)育中的種子和果實等處,B正確;
C、生長素不能直接參與代謝,而是促進細胞的伸長和果實的發(fā)育,C錯誤;
D、根和莖的生長素濃度的低和高是相對的,生長素的雙重性即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生長素的運輸、分布和作用機理及特性,意在考查學生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理解課本所列實驗涉及的方法和技能.

9.下列人體各項免疫反應中,不會發(fā)生于體液免疫過程中的是( )
A.吞噬細胞攝取、處理病原體,暴露出該病原體特有抗原
B.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并導致靶細胞裂解
C.B細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B)細胞
D.T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體液免疫過程為:(1)感應階段:除少數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細胞外,大多數抗原被吞噬細胞攝取和處理,并暴露出其抗原決定簇;吞噬細胞將抗原呈遞給T細胞,再由T細胞呈遞給B細胞;(2)反應階段:B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開始進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記憶細胞和漿細胞;(3)效應階段:漿細胞分泌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發(fā)揮免疫效應.
【解答】解:A、吞噬細胞攝取、處理病原體,暴露出該病原體特有抗原屬于體液免疫的感覺階段,A錯誤;
B、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并導致靶細胞裂解屬于細胞免疫,B正確;
C、B細胞可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屬于體液免疫的反應階段,C錯誤;
D、T細胞分泌的淋巴因子能促進B細胞增殖、分化,形成漿細胞,合成并分泌抗體,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免疫調節(jié)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屬于中檔題,關鍵是掌握相關知識.

10.如圖為反射弧中神經?肌肉接頭的結構及其生理變化示意圖.發(fā)生反射時,神經中樞產生的興奮沿傳出神經傳到突觸前膜,導致突觸小泡與前膜融合,釋放神經遞質(Ach),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Ach與Ach受體結合后,肌膜發(fā)生電位變化
B.Ach從突觸前膜釋放出來穿過了兩層膜
C.突觸小泡的形成與高爾基體有關
D.Ach受體具有特異性,一般是由蛋白質組成
【考點】突觸的結構;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分析】突觸是由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后膜構成的,突觸小體含有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神經遞質有興奮性和抑制性兩種,受到刺激以后神經遞質由突觸小泡運輸到突觸前膜與其融合,遞質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觸間隙,作用于突觸后膜,引起突觸后膜的興奮或抑制.
【解答】解:A、由圖可知Ach與其受體結合,導致肌膜發(fā)生電位變化,引起肌肉收縮,A正確;
B、神經遞質的釋放是胞吐,不需要經過膜結構,B錯誤;
C、突觸小泡中含有神經遞質,屬于細胞分泌物,而高爾基體在動物細胞中參與分泌物的形成,C正確;
D、受體具有特異性,一般由蛋白質組成,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突觸的結構,意在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適中.

11.從裸巖到森林的演替過程中會發(fā)生的是( )
A.有機物越豐富,土壤的透氣性越差
B.地衣使土壤中有機物減少
C.微生物隨土壤中有機物增加而減少
D.灌木容易得到陽光而取代草本植物
【考點】群落的演替.
【分析】初生演替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了的地方發(fā)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巖、冰川泥.過程:裸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頂級群落)(缺水的環(huán)境只能到草本植物階段).
【解答】解:A、從裸巖到森林的演替過程中,有機物越豐富,土壤的透氣性越強,A錯誤;
B、從裸巖到森林的演替過程中,地衣使土壤中有機物增多,B錯誤;
C、從裸巖到森林的演替過程中,微生物隨有機物增加而增加,C錯誤;
D、從裸巖到森林的演替過程中,灌木容易得到陽光而取代草本植物,最終被森林取代,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演替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2.下列關于“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變化”實驗的相關操作,正確的是( )
A.培養(yǎng)用具必須經過嚴格的滅菌處理,培養(yǎng)液則不需要滅菌
B.培養(yǎng)酵母菌時,必須去除培養(yǎng)液中的溶解氧
C.為了方便酵母菌計數,培養(yǎng)后期的培養(yǎng)液應先稀釋后再計數
D.使用血細胞計數板時,先滴加培養(yǎng)液,然后放置蓋玻片
【考點】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分析】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實驗中,實驗流程為:(1)酵母菌培養(yǎng)(液體培養(yǎng)基,無菌條件)→(2)振蕩培養(yǎng)基(酵母菌均勻分布于培養(yǎng)基中)→(3)觀察并計數→重復(2)、(3)步驟(每天計數酵母菌數量的時間要固定)→繪圖分析.
【解答】解:A、在實驗過程中,必須要對培養(yǎng)用具和培養(yǎng)液進行嚴格的滅菌處理,以避免雜菌污染,影響實驗結果,A錯誤;
B、酵母菌主要進行有氧呼吸,所以在培養(yǎng)酵母菌時,不能去除培養(yǎng)液中的溶解氧,B錯誤;
C、到培養(yǎng)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大量增多,為了方便對酵母菌計數,應先稀釋培養(yǎng)后期的培養(yǎng)液,然后再在顯微鏡下計數,C正確;
D、使用血球計數板時,應先放蓋玻片,再滴加培養(yǎng)液,使培養(yǎng)液從邊緣處自行滲入計數室,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探究酵母菌種群數量的變化,對于此類試題,需要考生注意的細節(jié)較多,如實驗的原理、實驗步驟、實驗條件、實驗操作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實驗現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注意積累.

13.如圖為用燕麥胚芽鞘進行的實驗.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①④是一組對照實驗 B.向左彎曲生長的是⑤
C.不生長也不彎曲的是①③ D.單側光能夠對②④起作用
【考點】生長素的產生、分布和運輸情況.
【分析】分析圖解:尖端是感光部位,圖中①用錫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長;
②尖端能夠感受到單側光的刺激,因此彎向右側光源生長;
尖端是產生生長素的部位,③切去尖端將不生長也不彎曲;
④切去尖端后,中間放置含生長素的瓊脂塊,并且單側光對其無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長;
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側放置含生長素的瓊脂塊,因此胚芽鞘彎向左側生長.
【解答】解:A、對照實驗遵循單一變量的原則,而實驗①④中具有多個變量,不屬于對照實驗,A錯誤;
B、圖中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在胚芽鞘的右側放置含生長素的瓊脂塊,因此胚芽鞘彎向左側生長,其它①④直立生長,②彎向右側生長,③不生長,B正確;
C、尖端是感光部位,圖中①用錫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長,C錯誤;
D、尖端是感光部位,④切去尖端后不能感受光的刺激,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生長素的產生、分布、運輸以及向光性等方面的知識,考生要能夠識記胚芽鞘尖端是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同時也是感光部位;明確對照實驗的設計原 則;能夠根據圖示處理判斷各胚芽鞘的生長情況,并結合選項進行相關判斷.

14.如圖為自然環(huán)境中某一生物種群數量變化曲線圖,以下敘述中正確的是( )

A.cd段波動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
B.食物可能是影響cd段波動的重要因素
C.防治蟲害應在b點時效果好
D.該種群發(fā)展過程中,幼體所占比例ab段小于cd段
【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
【分析】據圖分析,種群數量呈現S型曲線;a到b點種群增長速率逐漸增大,b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bc種群增長率減少為0;cd段圍繞最大值上下波動的直接原因是遷入和遷出、出生率和死亡率變動.
【解答】解:A、出生率和死亡率影響種群數量的變化,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種群數量增加,而死亡率大于出生率種群數量減少,A錯誤;
B、種內斗爭和種間斗爭是影響cd段波動的重要因素,B錯誤;
C、由于b點時種群增長率最大,所以防治蟲害應在b點時效果好,C正確;
D、該種群發(fā)展過程中,幼體所占比例ab段大于cd段,所以在ab段為增長型,而在cd段為穩(wěn)定型,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的變化有關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識圖能力和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解題時關鍵理解兩點b點為 值,c點為K值.

15.生長素是人類最早發(fā)現的促進植物生長的激素,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
A.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B.根尖生長素由分生區(qū)的細胞產生,主要作用于伸長區(qū)
C.利用細胞分裂素或其類似物處理材料,有利于觀察有絲分裂各期圖象
D.不同濃度的生長素溶液對于同一植物根的促進作用一定不同
【考點】生長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兩重性.
【分析】1.生長素類具有促進植物生長的作用(促進細胞的伸長生長),并且其生理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在生產上的應用主要有:(1)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2)促進果實發(fā)育;(3)防止落花落果.
2.細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進行細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較高,細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和擴大,此外還有誘導芽的分化,延緩葉片衰老的作用.
【解答】解:A、生長素的作用具有兩重性,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A正確;
B、根尖生長素由分生區(qū)的細胞產生,主要作用于伸長區(qū)細胞的伸長生長,B正確;
C、細胞分裂素能夠促進細胞分裂,利用細胞分裂素或其類似物處理材料,有利于觀察有絲分裂各期圖象,C正確;
D、處于最適生長素濃度兩側的濃度對同一植物根的促進作用可能是相同的,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了植物激素的有關知識,著重要求考生能夠識記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其兩重性;同時明確在最適生長素濃度兩側,存在促進作用相同的兩個濃度;同時識記細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并理解其應用.

16.科學研究發(fā)現,某植物莖段再生時,根總是由近根端長出,葉從近苗端長出(見圖),這種現象被稱為極化再生.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 )

A.近根端與近苗端基因的表達情況不同
B.莖段截取后近根端的生長素向著苗端
C.極化再生過程中發(fā)生了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
D.生長素對離體莖段細胞的生長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
【考點】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題圖:植物莖段再生時出現極化再生現象,即根總是由近根端長出,葉從近苗端長出,這也體現了生長素對細胞的生長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極化再生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結果,而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解答】解:A、近根端長成根、近苗端長出葉都是細胞分裂和分化的結果,而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A正確;
B、生長素運輸方向是極性運輸,所以莖段截取后近根端的生長素不會向著苗端,B錯誤;
C、極化再生是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共同作用的結果,C正確;
D、生長素促進離體莖段的近根端長成根、近苗端長出葉,說明其對細胞的生長具有重要調節(jié)作用,D正確.
故選:B.
【點評】本題極化再生現象為背景,結合題圖,考查細胞分化、生長素的運輸和作用,要求考生認真審題和審圖,理解極化再生的含義,明確極化再生現象是細胞分裂和分化的結果;掌握生長素的運輸方向和作用,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

17.某小組進行“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實驗時,同樣實驗條件下分別在4個容器中進行培養(yǎng)(見圖),均獲得了“S”型增長曲線.根據實驗結果判斷,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4個容器內的種群同時達到K值
B.4個容器內的種群初始階段都經歷了近似“J”型的增長
C.容器Ⅲ內種群的K值與容器Ⅱ不同
D.容器Ⅳ內的種群數量先于容器Ⅱ開始下降
【考點】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
【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圖中培養(yǎng)液的體積不同,起始酵母菌數不同,因此4個錐形瓶內的種群到達K值的時間不同.Ⅳ號錐形瓶內的環(huán)境阻力最大,因為錐形瓶內培養(yǎng)液體體積最少,起始酵母菌數最多,因此最先達到K值;由于有毒物質積累,錐形瓶Ⅳ內的種群數量也最先開始下降.
當種群剛遷入一個新環(huán)境的時候,若環(huán)境適宜種群生存,環(huán)境中的食物、空間等適宜,沒有環(huán)境阻力,則初始階段時種群呈“J”型曲線增長,然后環(huán)境阻力慢慢增大,種群開始呈“S”型曲線增長,K值指的是最大環(huán)境容納量,到達K值的時間是由環(huán)境阻力的大小決定的.
【解答】解:A、由于培養(yǎng)液的體積不同,起始酵母菌數不同,因此4個錐形瓶內的種群到達K值的時間不同,A錯誤;
B、由于初始階段,培養(yǎng)液中的營養(yǎng)物質十分充足,酵母菌的數量比較少,4個試管中的種群開始都會經歷J型曲線增長,B正確;
C、試管Ⅱ、Ⅲ中的起始酵母菌的數量相同,但是培養(yǎng)液體積不同,故二者的K值不同,C正確;
D、錐形瓶Ⅱ、Ⅳ中的培養(yǎng)液體積相同,但是Ⅳ內的起始酵母菌數量多,種群數量先于試管Ⅱ開始下降,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結合圖示,考查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tài)變化,要求考生掌握種群數量變化曲線,能分析表中數據提取有效信息,并得出正確的結論,屬于考綱理解和應用層次的考查.

18.如圖表示某棄耕農田植物種類隨時間變化的情況.有關該地群落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在硬林階段找不到生活在草地階段的植物種類
B.在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發(fā)生變化,動物種類也會隨之改變
C.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發(fā)生了變化,但水平結構未變
D.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會逐漸減少
【考點】群落的演替.
【分析】1、在硬木林階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階段的植物種類.
2、在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發(fā)生變化,提供給動物的食物也會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動物的種類隨之改變.
3、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將發(fā)生變化.
4、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加,抵抗力穩(wěn)定性增強,恢復力穩(wěn)定性降低.
【解答】解:A、在硬木林階段仍可能找到生活在草地階段的植物種類,并不是完全取代,A錯誤;
B、在演替過程中,植物種類發(fā)生變化,提供給動物的食物也會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動物的種類隨之改變,B正確;
C、在演替過程中,群落的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都將發(fā)生變化,C錯誤;
D、在演替過程中,物種豐富度增加,抵抗力穩(wěn)定性增強,恢復力穩(wěn)定性降低,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圖和判斷能力,屬于中檔題.

19.甲乙兩種沙門氏菌具有不同的抗原,給大鼠同時注射兩種沙門氏菌,一定時間后從大鼠體內分離出漿細胞,把每一個漿細胞單獨培養(yǎng)在培養(yǎng)液中.提取并分別保存該大鼠的血清、每一個漿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液,隨后的實驗中最可能出現的現象是( )
A.不同漿細胞的培養(yǎng)液混合,將出現特異性免疫反應
B.將甲乙兩種沙門氏菌同時加入一種培養(yǎng)液中,最多只有一種細菌出現凝集現象
C.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別加入甲乙兩種沙 門氏菌,只有一種細菌出現凝集現象
D.大鼠的血清與漿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體與后者含有的抗原將發(fā)生免疫反應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把甲、乙兩種沙門氏菌注射到大鼠體內,大鼠體內能形成2種漿細胞,產生2種抗體.每種漿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液只含有一種抗體,并沒有抗原存在,不同漿細胞的培養(yǎng)液混合,不會出現免疫反應.據此答題.
【解答】解:A、不同漿細胞的培養(yǎng)液中只有抗體而沒有抗原,因此將它們混合后不會出現免疫反應,A錯誤;
B、任意漿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液中只有一種抗體,因此最多只有一種細菌出現凝集現象,B正確;
C、大鼠的血清中含有2種抗體,再向大鼠的血清中分別加人甲、乙兩種沙門氏菌,會產生兩種免疫反應,C錯誤;
D、抗體具有特異性,因此大鼠的血清與漿細胞的單獨培養(yǎng)液混合后,前者含有的抗體不能與后者含有的抗原將發(fā)生免疫反應,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識記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組成,掌握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具體過程,能據此分析題文內容,而且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運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物學問題.

20.關于群落的描述不準確的是( )
A.水平結構上種群分布與土壤的濕度、光照強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長特點有關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大的方向演替,而且種間關系越來越復雜
C.同一時間栽培,長勢相同的人工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結構的分層現象
D.沙丘上造林、滄海桑田等現象說明了人類活動可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考點】群落的結構特征;群落的演替.
【分析】群落的結構分為:垂直結構、水平結構.垂直結構具有明顯的分層現象.水平結構,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呈鑲嵌分布.
【解答】解:A、由于地形的變化、土壤濕度和鹽堿度的差異、光照強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長特點的不同,它們水平上呈鑲嵌分布,A正確;
B、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種豐富度越來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種越多種間關系越復雜,B正確;
C、長勢相同的人工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結構的分層現象,如草本層、灌木層、喬木層等,C錯誤;
D、人類活動可改變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D正確.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考生對群落結構的掌握,應記住垂直、水平結構的特點與區(qū)別,試題難度一般.

二.多選題(全對的得3分,選對但不全的得1分,錯選或不答的得0分)
21.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細胞內,以心臟和肝臟含量最高,在血漿中含量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轉氨酶進入血漿.下列與此有關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內環(huán)境是不穩(wěn)定的,其穩(wěn)態(tài)是不存在的
B.內環(huán)境的生化指標能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
C.穩(wěn)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將不利于機體的正常代謝
D.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不受細胞代謝過程的影響
【考點】內環(huán)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內環(huán)境中各種理化性質和成分是相對穩(wěn)定的,當內環(huán)境中的成分出現變化時,表明機體的組織或細胞可能出現了問題.本題中轉氨酶在血漿中的含量是一定的,當轉氨酶的量增多時,可作為肝炎的一個診斷依據.據此答題.
【解答】解:A、內化境中各種理化性質和成分是相對穩(wěn)定的,其穩(wěn)態(tài)存在,A錯誤;
B、“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細胞內,以肝臟活性最高,在血漿中含量很低.”當血漿中轉氨酶含量升高可判斷肝臟發(fā)生了病變,這說明內環(huán)境的生化指標能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可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B正確;
C、穩(wěn)態(tài)的動態(tài)變化將有利于機體的正常代謝,C錯誤;
D、內環(huán)境的穩(wěn)態(tài)受細胞代謝過程的影響,D錯誤.
故選:ACD.
【點評】本題以轉氨酶為素材,考查內環(huán)境的相關知識,要求考生識記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的概念,明確內環(huán)境是相對穩(wěn)定的;能分析題文內容,根據題干信息“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細胞內,以肝臟活性最高,在血漿中含量很低.”準確判斷各選項.

22.如圖為突觸結構模式圖,對其說法正確的是( )

A.在a中發(fā)生電信號→化學信號的轉變,信息傳遞需要能量
B.1中內容物釋放至2中要依靠膜的流動性
C.2處的液體為組織液,含有能被3特異性識別的物質
D.1中內容物使b興奮時,興奮處外表面分布著負電荷
【考點】突觸的結構.
【分析】圖示為突觸的結構,分析示意圖可知:a為突觸小體,在此完成的信號轉換為電信號→化學信號;
1為突觸小泡,內含神經遞質,其產生與高爾基體有關,神經遞質有興奮性和抑制性兩種,可以使突觸后神經元產生興奮或抑制,以胞吐的方式釋放到突出間隙,依賴細胞膜的流動性;
2為突出間隙,內含組織液;3為突觸后膜,其上含有與神經遞質結合的受體.
【解答】解:A、在突觸前膜中電信號轉變?yōu)樯窠涍f質形式的化學信號,即在a中發(fā)生電信號→化學信號的轉變,并且該過程中需要消耗能量,A正確;
B、神經遞質的釋放方式為胞吐,該過程利用了細胞膜的流動性,B正確;
C、2處的液體為組織液,含有能被突觸后膜上受體特異性識別的神經遞質,C正確;
D、1中內容物使b興奮時,興奮處外表面分布著負電荷,D正確.
故選:ABCD.
【點評】本題考查了神經調節(jié)以及突觸結構的有關知識,要求考生能夠識記突觸的結構;明確圖中各標號所指名稱;識記在突觸上出現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的轉變,并結合所學知識對選項進行判斷.

23.吞噬細胞參與( )
A.非特異性免疫 B.體液免疫
C.細胞免疫 D.合成并分泌抗體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人體的免疫分為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第一道防線和第二道防線,第一道防線由皮膚和粘膜組成,第二道防線由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組成,特異性免疫即人體的第三道防線,包括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解答】解:A、吞噬細胞吞噬、消滅體液中的抗原時屬于人體第二道防線的作用,屬于非特異性免疫,A正確;
B、體液免疫過程中大多數病原體要經過吞噬細胞的吞噬、處理和呈遞給T細胞,T細胞呈遞給B細胞,B細胞增殖分化成漿細胞和記憶細胞,該過程中吞噬細胞參與體液免疫,B正確;
C、細胞免疫過程中大多數病原體要經過吞噬細胞的吞噬、處理和呈遞給T細胞,T細胞增殖分化成效應T細胞,該過程中吞噬細胞參與細胞免疫,C正確;
D、抗體由漿細胞產生,吞噬細胞不能產生抗體,D錯誤.
故選:ABC.
【點評】本題的知識點是免疫調節(jié)在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對于免疫過程的理解和歸納總結是本題考查的重點.

24.某小組研究生長素類似物對月季側芽生長的影響,結果如圖,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Z濃度一定大于Y濃度
B.X濃度和Y濃度之間大小關系不確定
C.X濃度對月季莖段側芽生長具有抑制作用
D.Y濃度和Z濃度對月季莖段側芽生長都具有促進作用
【考點】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yè)生產實踐中的作用.
【分析】分析曲線可知,Z濃度和Y濃度條件下月季生根量大于空白對照組,說明Y和Z濃度對月季插條生根起促進作用,X濃度條件下與空白對照組相比,生根數量少,說明X濃度對月季插條生根起抑制作用,這體現了該激素作用的兩重性.
【解答】解:A、圖中看出,Z濃度和Y濃度都具有促進生根的作用,但是不能確定兩者的濃度大小關系,A錯誤;
B、X濃度對月季插條生根具有抑制作用,Y濃度和Z濃度對月季插條生根具有促進作用,說明X濃度大于Y濃度,B錯誤;
C、X濃度條件下與空白對照組相比,生根數量少,說明X濃度對月季插條生根起抑制作用,C正確;
D、Z濃度和Y濃度條件下月季生根量大于空白對照組,說明Y和Z濃度對月季插條生根起促進作用,D正確.
故選:CD.
【點評】本題考查了生長素類似物作用的兩重性及應用,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對實驗結果的處理分析獲取結論的能力.

25.如圖表示一個生物群落中甲、乙兩個種群的增長速率隨時間變化的曲線,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

A.若乙種群為害蟲,則在t4時防治效果最佳
B.t3~t5時間內甲、乙兩種群的年齡組成不同
C.t1~t2時間內甲種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D.t4時,甲的種群密度最小,乙的種群密度最大
【考點】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種群的特征.
【分析】根據題意和圖示分析可知:坐標的縱軸為“種群增長速率”,分析甲乙兩種群的數量變化可以看出,它們的關系屬于競爭力懸殊較大的競爭.從結果看,乙處于競爭優(yōu)勢地位.如果坐標的縱軸改為“種群中個體的數量”,則類似于課本中講的“S”型增長曲線;t2和t4相當于“S”型曲線中的K/2值,t3和t5相當于“S”型曲線中的K值,此時對應的甲乙種群密度達到最大值.據此我們可以得出t1~t2時間段內甲、乙種群都呈“J”增長,在t2~t3時間內種群數量還是增加.
【解答】解:A、t4時種群增長率最大,防止害蟲應選擇種群數量最少時,即t1時,A錯誤;
B、t3~t5時,甲種群增長速率小于0,種群數量減少,年齡組成表現為衰退型;乙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種群數量增加,年齡組成表現為增長型,B正確;
C、t1~t2時,甲種群增長速率大于0,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正確;
D、甲、乙種群密度最小是t1,甲種群密度最大是t3,乙種群密度最大是t5,D錯誤.
故選:BC.
【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判斷能力,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非選擇題:(本部分包括8題,共65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26.圖為下丘腦對內分泌功能的調節(jié)有甲、乙、丙三種方式,請回答有關問題:
(1)甲狀腺細胞分泌甲狀腺激素與圖中甲相符(填“甲”、“乙”、“丙”),這種調節(jié)方式稱為分級調節(jié).直接引起甲狀腺激素分泌的“信號”是促甲狀腺激素,接受信號的物質是糖蛋白.
該“信號”只能作用于甲狀腺細胞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與促甲狀腺激素結合的受體基因只能在甲狀腺細胞內表達(或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當血糖濃度升高,可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使其分泌活動
增強,此外該過程也受到下丘腦的調節(jié),與圖中丙相符
(填“甲”、“乙”、“丙”).
(3)人體內需要源源不斷產生激素,以維持激素含量的動態(tài)平衡,這是因為激素一經發(fā)揮作用后,就要被滅活.

【考點】體溫調節(jié)、水鹽調節(jié)、血糖調節(jié).
【分析】分析圖解可知:圖中甲方式為激素的分級調節(jié),乙方式下丘腦分泌抗利尿激素調節(jié)水平衡,丙方式屬于神經?體液調節(jié).
【解答】解:(1)甲狀腺細胞分泌甲狀腺激素屬于分級調節(jié),與圖中甲相符.垂體分泌的促甲狀腺激素能夠直接促進甲狀腺激素分泌.接受信號的物質是甲狀腺細胞表面的糖蛋白,該“信號”只能作用于甲狀腺細胞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與促甲狀腺激素結合的受體基因只能在甲狀腺細胞內表達.
(2)血糖調節(jié)方式為激素調節(jié)和神經調節(jié),當血糖升高,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引起胰島素分泌增加;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下丘腦調節(jié)胰島素的分泌,與圖中丙相符.
(3)激素一經發(fā)揮作用后,就要被滅活,故人體內需要源源不斷產生激素,以維持激素含量的動態(tài)平衡.
故答案為:
( 1)甲 分級調節(jié) 促甲狀腺激素 糖蛋白
控制與促甲狀腺激素結合的受體基因只能在甲狀腺細胞內表達(或基因的選擇 性表達)
(2)胰島B細胞 丙
(3)激素一經發(fā)揮作用后,就要被滅活
【點評】本題考查了下丘腦對內分泌功能的調節(jié)的三種方式,意在考查考生的析圖能力和識記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考生要能夠識記下丘腦細胞屬于神經細胞,同時也能分泌相關激素;識記下丘腦在激素的分級調節(jié)、血糖平衡調節(jié)、水平衡調節(jié)中的功能.

27.回答有關免疫問題.
(1)抗原的化學成分多為蛋白質或糖蛋白.當B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識別受體與抗原結合時,該細胞被活化、分化出的漿(效應B)細胞,制造大量的抗體分泌到血液中.
(2)將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膚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排異(排斥)反應而脫落,這是T淋巴細胞所起的作用.
(3)如圖表示將抗原注射兔體內后抗體產生量的變化.當注入抗原X,抗體產生量的變化是曲線A.若第8天,同時注射抗原Y和X,圖中表示對抗原Y的抗體產生量是曲線C;表示對抗原X的抗體產生量是曲線B,其特點是第二次免疫應答反應快而強(或反應快,產生的抗體多),這是因為初次免疫反應時產生的記憶B細胞的作用.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則以后對抗原X的抗體產生量變化的是曲線D.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
【分析】(1)機體接受抗原刺激后經過一段時間才能產生抗體.其原因是抗原進入人體后,要經過處理、呈遞、識別、淋巴細胞的增殖分化后才能產生抗體.因此,注射疫苗后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具免疫力.
(2)再次接受抗原刺激時,抗體的產生較第一次快、量多且持續(xù)時間 長.所以,某些預防接種應進行兩次或多次.
【解答】解:(1)抗原具有大分子性,其化學成分多為蛋白質或糖蛋白.能夠分泌抗體的細胞是效應B細胞(漿細胞),B淋巴細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分化成大量的漿細胞和記憶細胞.
(2)進行器官移植后,由于不同機體的細胞表面都帶有不同的組織相容性抗原,會發(fā)生排異反應,此反應屬于細胞免疫,是T細胞所起的作用.
(3)兔子在第一次接受抗原X刺激后,B淋巴細胞增殖分化成大量的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產生大量抗體,使抗體數量增加,當抗原X再次入侵時,記憶細胞會大量且迅速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更強的免疫效應,因此,曲線B表示兔子對抗原X的抗體產生量,曲線C表示對抗原Y的抗體產生量.若在第8天不注射抗原X,則血液中X的抗體含量一直降低,出現曲線D所示的變化.
故答案為:
(1)蛋白質或糖蛋白 B淋巴 漿(效應B)
(2)排異(排斥) T淋巴
(3)C B 第二次免疫應答反應快而強(或反應快,產生的抗體多) 記憶B D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理解免疫的過程、二次免疫的特點及原因免疫反應的相關的概念,主要考查學生的人體免疫的知識、以及識圖能力并利用題圖信息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對免疫應答的綜合理解與應用能力.

28.圖一為人體某一反射弧的示意圖,a、b為置于神經細胞B和神經細胞D膜外的微型電流計F的兩個微型電極,請據圖回答問題.

(1)圖一a處受刺激興奮時,神經纖維膜內表面的電位是正(填“正”“負”或“零”)電位.
(2)若從圖一a處切斷神經纖維 ,刺激b處,效應器能(填“能”或“不能”)產生反應,它不屬于(填“屬于”或“不屬于”)反射.
(3)在細胞A處給予一適當的刺激,電流計的指針能發(fā)生兩次方向相反(填“相同”或“相反”)的偏轉.
(4)在反射弧中,決定神經沖動單向傳導的結構是突觸,其放大圖即為圖二.研究發(fā)現,某患者突觸小體內的線粒體大量損傷,引起乙酰膽堿(一種神經遞質)的釋放量減少,興奮在神經細胞間的傳遞效率降低,病人表現出記憶障礙.
(5)乙酰膽堿與位于圖二[④]突觸后膜 上的相應受體結合后,引起后神經元興奮,
隨后乙酰膽堿會被乙酰膽堿酯酶催化分解,因而提高了神經調節(jié)的準確性.
【考點】反射弧各部分組成及功能;突觸的結構;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
【分析】據圖分析:圖一中,A是感受器,B是傳入神經元,C是中間神經元,D是傳出神經元,E是效應器.圖二中,①是突觸小泡,②是突觸前膜,③是神經遞質,④是突觸后膜,⑤是突觸間隙.
【解答】解:(1)神經纖維興奮時,膜電位由外負內正變?yōu)橥庹齼蓉摚詀處受刺激興奮時,神經纖維膜內表面的電位是正電位.
(2)據圖一分析,a處切斷神經纖維,刺激b處,效應器能夠產生反應,但不屬于反射,因為反射必須依賴 于反射弧的結構完整性.
(3)A是感受器,在細胞A處給予一適當的刺激,興奮以電流的方式先后經過電流計的兩個電極,所以電流計的指針能發(fā)生兩次方向興奮的偏轉.
(4)由于突觸結構的存在,在反射弧中神經沖動的傳遞是單向傳導的.神經遞質的釋放是以胞吐的方式釋放的,是一個耗能過程,所以突觸小體內的線粒體大量損傷,引起乙酰膽堿(一種神經遞質)的釋放量減少.
(5)乙酰膽堿是興奮性神經遞質,能夠與圖二中的④突觸后膜上的受體相結合,引起突觸后神經元的興奮.
故答案為:
(1)正
(2)能 不屬于
(3)相反
(4)突觸 減少
(5)④突觸后膜 興奮
【點評】本題結合圖示主要考查反射弧的結構和突觸的結構,意在強化學生對神經反射的相關知識的識記、理解與運用.

29.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種原因.如圖所示①、②、③是由三種自身免疫病引起的糖尿病,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漿細胞可以由B細胞、記憶(B)細胞分化而來(填細胞名稱).
(2)圖中①所示為漿細胞產生的抗體Y1與胰島B細胞上的葡萄糖受體結合,導致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島素(填激素名稱)分泌量減少,血糖濃度升高.
(3)圖中③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患病機理是漿細胞產生的抗體Y3與靶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結合),導致胰島素不能發(fā)揮作用,血糖濃度升高.
(4)某人患有一種青少年型(Ⅱ型)糖尿病,經檢查發(fā)現其血液中胰島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現出尿糖癥狀,該病的病因最有可能類似于圖示中的③(填數字),在上述三種情況中,可以通過注射胰島素進行治療的是③①②(填數字).
(5)在正常的血糖調節(jié)過程中,胰島素分泌增多,會導致血糖濃度降低;降低的血糖濃度又反過來影響胰島B細胞對胰島素的分泌,這種調節(jié)方式為反饋調節(jié)(或負反饋調節(jié)).

【考點】人體免疫系統(tǒng)在維持穩(wěn)態(tài)中的作用;體溫調節(jié)、水鹽調節(jié)、血糖調節(jié).
【分析】1、據圖分析,圖中抗體Y1能與胰島B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導致葡萄糖與受體的結合受到影響,使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減少,從而使血糖升高.
2、圖中抗體Y2能直接作用于胰島B細胞,影響胰島B細胞的分泌,導致胰島素減少,從而血糖升高.
3、圖中Y3能與胰島素受體結合,影響胰島素與受體的結合,從而胰島素不能發(fā)揮作用,血糖升高.
【解答】解:(1)圖中漿細胞可 以由B細胞、記憶(B)細胞分化而來.
(2)圖中①所示為漿細胞產生的抗體Y1與胰島B細胞上的葡萄糖受體結合,導致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的敏感度降低,胰島素分泌量減少,血糖濃度升高.
(3)從題圖中可以看出,抗體Y3 與靶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結合,使胰島素與其受體的結合機會減少,甚至不能結合,從而不能使胰島素發(fā)揮作用.
(4)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①、②都是由胰島素分泌減少所致,所以可通過注射胰島素的方法治療;③中胰島素分泌正常,只是因為無法與正常的受體結合或結合機會較少而引起糖尿。
(5)胰島素的分泌調節(jié)和甲狀腺激素的分泌調節(jié)一樣,通過反饋調節(jié)的方式控制其分泌量.
故答案為:
(1)B細胞 記憶(B)細胞
(2)葡萄糖 胰島素
(3)漿細胞產生的抗體Y3與胰島素受體結合
(4)③①②
(5)反饋調節(jié)(或負反饋調節(jié))
【點評】本題考查血糖調節(jié)和免疫調節(jié),意在考查考生能從課外材料中獲取相關的生物學信息,并能運用這些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決相關的生物學問題.

30.摘除法是造成某些器官功能缺損,以研究某些器官功能的一種方法.血糖濃度的相對穩(wěn)定是人和動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以下是用摘除法設計的實驗方案探究胰腺在調節(jié)血糖穩(wěn)定中的作用,補充實驗及分析結論.
(1)材料用具: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雄性小白鼠6 只,手術必要的器械和消毒器材及實驗所需要的各種試劑,胰島組織研磨液等.
(2)方法步驟:①取成熟的150g左右的健康雄性小白鼠6只,預先餓一天.分成實驗組4只和對照組2只,并編號;
②手術摘除實驗組的胰臟,縫合切口并消毒;對照組小白鼠的處理是不切除胰腺,其它操作和實驗組相同;兩組均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分籠飼養(yǎng).
③利用斐林試劑檢測各組小鼠是否出現尿糖或觀察是否出現驚厥,當出現上述現象時立即給實驗組的其中2只靜脈注射胰島組織研磨液,另2只不予搶救.再檢測是否出現尿糖或驚厥.
④比較并分析對照組、出現尿糖或驚厥后注射胰腺研磨液以及未經搶救的實驗組小白鼠的各種情況.
(3)預期結果并分析:
①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現尿糖,注射胰島組織研磨液后尿糖逐漸消失(恢復正常),而不予搶救的 小白鼠持續(xù)尿糖;對照組基本正常.說明胰腺產生的物質能降血糖.
②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現驚厥,注射葡萄糖后逐漸恢復正常,而不予搶救的小白鼠死亡;對照組基本正常.說明胰腺產生的物質能升血糖.
③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與對照組的活動情況相同,均不出現尿糖和驚厥現象等.說明胰腺在血糖的調節(jié)中幾乎不起作用.
【考點】動物激素的調節(jié).
【分析】根據題意,本題是要求摘除法設計的實驗方案探究胰腺在調節(jié)血糖穩(wěn)定中的作用,故根據單一變量原則,實驗組手術摘除胰臟,縫合切口并消毒;對照組只做手術不切除胰腺,然后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分籠飼養(yǎng)觀察;由于糖尿病小鼠的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故可通過斐林試劑檢測.
【解答】解:(2)方法步驟:②對照實驗設置符合單一變量原則,故實驗組手術摘除胰臟,縫合切口并消毒;對照組只做手術不切除胰腺,其它操作和實驗組相同處理.兩組均置于相同且適宜的條件下分籠飼養(yǎng);
③斐林試劑可用于鑒定還原性糖,故可利用斐林試劑檢測各組小鼠是否出現尿糖或觀察是否出現驚厥現象.
(3)預期結果并分析:
①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現尿糖,注射胰腺研磨液后尿糖逐漸消失(恢復正常),而不予搶救的小白鼠持續(xù)尿糖;對照組基本正常.說明胰腺產生的物質能降血糖.
②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出現驚厥,注射葡萄糖后逐漸恢復正常;而不予搶救的小白鼠死亡;對照組基本正常,說明胰腺產生的物質能升血糖.
③如果切除胰腺的小白鼠與對照組的活動情況相同,均不出現尿糖和驚厥現象等.說明胰腺在血糖的調節(jié)中幾乎不起作用.
故答案為:
(2)②不切除胰腺,其它操作和實驗組相同
③斐林試劑
(3)①尿糖逐漸消失(恢復正常) 產生的物質能降血糖
②逐漸恢復正常 死亡 產生的物質能升血糖
③在血糖的調節(jié)中幾乎不起作用
【點評】本題考查血糖調節(jié)及對照實驗設計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較大.

31.下表所示為五大類植物激素的部分生理效應,請分析回答:
種子發(fā)芽 頂端優(yōu)勢 果實生長 器官脫落 插條生根
生長素 促進 促進 抑制 促進
赤霉素 促進 促進 促進 抑制 抑制
細胞分裂素 促進 降低 促進 抑制
脫落酸 一般抑制 促進
乙烯 抑制 促進
(1)表中結果顯示,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引起的生理效應不同,五大類激素中,在果實生長的調節(jié)中起協(xié)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表中結果說明植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過程是多種(不同)激素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
(2)若解除植物的頂端優(yōu)勢可采用的措施有①去除頂芽,②施用一定濃度的細胞分裂素.
(3)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其作用主要是促進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膨大劑最可能是細胞分裂素類的植物調節(jié)劑.在西瓜坐果初期適量使用膨大劑,可提高產量,但有些瓜農使用膨大劑后出現西瓜爆裂現象,可能的原因是施用膨大劑的時間(時期)和劑量(濃度、多少)不合適.
【考點】植物激素的作用.
【分析】分析表格: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引起的生理效應不同.表中結果說明植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過程是多種(不同)激素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五大類激素中,在種子萌發(fā)時起協(xié)同作用的是赤霉素和細胞分裂素;在果實生長的調節(jié)中起協(xié)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在器官脫落上起協(xié)同作用的是脫落酸和乙烯.
【解答】解:(1)表中結果顯示,同一激素在植物不同生長發(fā)育階段引起的生理效應不同.五大類激素中,在果實生長的調節(jié)中起協(xié)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表中結果說明植物的正常生長發(fā)育過程是多種(不同)激素共同調節(jié)的結果.
(2)頂端優(yōu)勢是指植物頂芽優(yōu)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若解除植物的頂端優(yōu)勢可采用的措施有①去除頂芽,②施用一定濃度的細胞分裂素.
(3)細胞分裂素的作用是促進植物細胞分裂.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其作用主要是促進細胞分裂,增加細胞的數量,因此膨大劑最可能是細胞分裂素類的植物調節(jié)劑.在西瓜坐果初期適量使用膨大劑,可提高產量,但有些瓜農使用膨大劑后出現西瓜爆裂現象,可能的原因是施用膨大劑的時間和劑量不合適.
故答案:(1)不同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 多種(不同)激素共同調節(jié)
(2)①去除頂芽 ②施用一定濃度的細胞分裂素
(3)細胞分裂素 時間(時期) 劑量(濃度、多少)
【點評】本題以表格為載體,考查植物激素的功能及應用,意在考查考生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學知識要點,把握知識間內在聯(lián)系,形成知識網絡結構的能力;能理論聯(lián)系實際,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自然界和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學問題.

32.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qū)大量養(yǎng)殖,能適應咸、淡水環(huán)境.
(1)當羅非魚由淡水進入咸水,機體會大量脫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 高,引起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并促使其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該物質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咸水環(huán)境.
(2)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yǎng)了一批羅非魚.其監(jiān)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fā)生了明顯波動,后來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見圖).圖中顯示,羅非魚種群在a?b段呈近似J型增長.據圖推測,FNE最可能是在b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接近K2.

【考點】體溫調節(jié)、水鹽調節(jié)、血糖調節(jié);種群數量的變化曲線.
【分析】據圖分析,a?b種群數量是“J”型曲線:指數增長函數,描述在食物充足,無限空間,無天敵的理想條件下生物無限增長的情況;c?d種群數量減少;e以后種群數量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
【解答】解:(1)羅非魚由淡水進入咸水后機體會大量脫水,導致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引起下丘腦中的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并促使其合成抗利尿激素增多,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咸水環(huán)境.
(2)據圖分析,a?b種群數量是“J”型曲線.從b點后開始環(huán)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點放入大型肉食性魚FNE;在捕食壓力下,在一段時間后,種群數量在K2附近波動,處于動態(tài)平衡,說明羅非魚種群的環(huán)境容納量接近K2.
故答案為:
(1)升高 下丘腦 抗利尿激素
(2)J b K2
【點評】本題考查種群數量的數量變化的相關知識,意在考查學生識記和理解能力,識記滲種群數量變化規(guī)律是解決該題的關鍵.

33.某研究小組的同學利用樣方法研究野山坡上A、B、C三個不同地點的植物群落,同時還測量了各種土壤特征和環(huán)境因素,結果見下表.根據所得數據回答問題:
植物
種類 地點
A 地點
B 地點
C 非生物
因素 地點
A 地點
B 地點
C
草 3 5 9 風速 低 高 高
蕨類
植物 7 5 8 距地面1.5
米的光強 低 中 高
灌木 15 4 2 土壤濕度
(%) 48 35 15
松樹 0 2 0 土壤的有
機物(%) 6.5 3.8 205


樹 20 5 0 土壤深度
(cm) >300 ≈100 <15
土壤氨量
(mg•kg?1) 9.4 4.5 2.3
(1)根據調查結果判斷,物種豐富度最大的地點是A.如果分別用甲、乙表示地點B中的兩種松樹,二者的關系可表示為下列圖中的C.

(2)土壤中有機物的多少往往與土壤中動物種類的多少是分不開的,調查土壤中的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一般不能采用標記重捕法,理由是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徹底燒光,那么原地點將發(fā)生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4)參考表中非生物因素,落葉樹在地點C不能生長的原因是土壤深度不夠,不足以支持高大樹木的生長、土壤濕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樹木的生長(至少說出兩個原因).
【考點】土壤中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群落的演替.
【分析】分析表格:表格表示山坡上三個不同地點A、B、C的植物群落,以及這三個地點的一些非生物的環(huán)境因素.A地點物種數為3+7+15+0+20=45種,B地點物種數為5+5+4+2+5=21種,C地點物種數為9+8+2=19種,物種豐富度最大的地點是A.根據圖中A、B、C、D分別表示的種間關系是捕食、互利共生、競爭、寄生.
【解答】解:(1)根據調查結果,物種數目最多的地點是地點A,物種數目最少的地點是地點C,所以地點A物種豐富度最大,地點C物種豐富度最小.圖中A、B、C、D分別表示的種間關系是捕食、互利共生、競爭、寄生.而兩種松樹都屬于生產者,之間的關系為競爭,可以用C圖表示.
(2)要調查植物群落土壤中的某種動物的種群密度,不能采用樣方法或標志重捕法,因許多土壤動物有較強的活動能力,而且身體微小,一般用取樣器取樣法.
(3)如果遭遇山火,山坡的植被被徹底燒光,但仍然存在原有的土壤條件等,故原地點將發(fā)生的群落演替屬于次生演替.
(4)根據表中非生物因素的數據可知,地點C中土壤深度低,濕度小,含氨量低,故落葉樹在地點C不能生長的原因可能是土壤深度不夠,不足以支持高大樹木的生長;或土壤濕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樹木的生長;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養(yǎng)分供樹木生長.
故答案為:
(1)A C
(2)許多土壤動物身體微小
(3)次生演替
(4)土壤深度不夠,不足以支持高大樹木的生長;或土壤濕度小,水分不足以支持樹木的生長;或土壤氨的含量低,缺少養(yǎng)分供樹木生長(以上任兩點)
【點評】本題結合圖表,考查估算種群密度的方法、生物多樣性、生物進化及現代生物技術,首先要求考生認真分析表格,能從中提取有效信息答題;其次還要求考生掌握生物的種間關系,能根據圖示正確判斷.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1325984.html

相關閱讀:合肥市第168中學2019-2019學年高二下期末暨新高三升學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