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號陽明,人稱王陽明。王陽明先生是明代大儒。他早年習儒,又在禪學上面下了很大功夫。后來被貶到貴州龍場,于絕地困境中頓悟儒道之簡易廣大,由此而創(chuàng)心學一派。陽明學上承孟子心性之學,一改宋明以來程朱理學向外馳求的風氣。陽明先生思想集大成的《傳習錄》中的“四句教”是其一生學問的精義,這四句是“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的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首句“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指心的本體,也是真心,也是性,也是天。發(fā)之于外,成萬事萬物、顯喜怒哀樂;證之于內(nèi),自然了知它原本不動,不生亦不滅,不來亦不去,無善亦無惡。王陽明雖然佩服古代儒學,但他認為程朱理學的方法是差之毫厘而謬之千里,甚至是將學人導向不仁不義,不可不辨。他與程朱理學針鋒相對地指出:見得自己心體,就無時無處不見此天此道。諸君要實見此道,須從自己心上體認,不假外求始得。什么是“實見”?不是從眼耳鼻舌身感知,而是由心靈智慧開啟,無所不見而又實無所見。什么是“不假外求”?不假文辭,也不由口說,而是以禪宗的方法向心內(nèi)尋求悟入,一朝打破桶底,才得真解。如《傳習錄》記載,汝中一日“忽見滿街都是圣人”,還只是個初見自心的消息。既然是自心體認,也就沒有地方可以攀緣借力,不能拿前人話頭取巧。這是與傳統(tǒng)上儒家學子“做學問”不同處。所以這第一句最難,又是后三句的基礎(chǔ)。世人對這一點不能透過,在后面的三句上難免支離空泛?芍切┩摗疤摕o”的后儒何曾真識得“無”來?“人只說天,其實何嘗見天?”“知心則知道知天!本褪轻槍λ未讨炖韺W的向外馳求而作出的批評。
次句“有善有惡是意之動”。這里有兩重意思,需要辨明。意的第一重含義,是真心的顯現(xiàn)妙用,所謂感而遂通!吨杏埂分v天下至誠,《大學》講誠意。意的第二重含義,是私心妄念。在佛教,則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圣人而言,這個意在本體上是無善無惡的,在起用上是有善有惡的。雖有隨境起用,而其真心實未有動;雖隨順世間一切喜怒哀樂,但不以私心而生愛恨分別。對俗人而言,因私欲遮蔽真心而起執(zhí)著分別,隨著現(xiàn)象世界顛倒追逐。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名言:“不是風動,不是鈴動,是仁者心動!币粋“動”字,點破凡圣的境界差別。所以善惡不能只從表面上去看。王陽明為說明“心之發(fā)動處謂之意”,舉“圣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睙o物不照,所以善來則照善,惡來則照惡,也就是有善有惡。
第三四句“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說的是無善無惡就是無心無情,沒有先入之見。有了這種心,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悌。因此,人惟一可作的就是去“致良知”,也就是為善去惡,去私存公,來恢復良知的覺悟。
人之本心本無善惡,做出善惡之事不過是意念之動。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王陽明提出了其著名的“知行合一”的論斷。正如王陽明所說:“心之所發(fā)處便是行,一念不善,便是惡行”。在這一點上,王陽明的論斷是偉大的,也是獨特的。因為他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化解了哲學史上有關(guān)人性善惡的爭論。把“善行”同“人性本善”、“惡行”同“人性本惡”區(qū)別了開來。在王陽明看來,人行為之善惡完全取決于這個人在當時情景下的“一念”之間,而不能由此推斷這個人的本性是“善”還是“惡”。對于人的本性而言,是無所謂善惡的,正所謂“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個所謂的好人,在某個特定的情景下可能會因一念之差做出惡事,同樣,一個十惡不赦的壞人也可能去做好事。人心難測,更多的時候是一念之差,怎能通過一個行為或一件事情蓋棺而論呢?正如西方哲學宗師亞里士多德所說,你不是因為是好人,才去做好事,而是因為你一直在做好事,你才是一個好人。
盡管以“四句教”為核心的王陽明哲學思想無比輝煌,但也不是萬能的。他強調(diào)心理的體驗,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他那種悟性的,過分地強調(diào)心理感悟會使一些人誤入歧途。王陽明的心學產(chǎn)生于明朝,那時的社會生產(chǎn)力水平,科學研究方法還很落后,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經(jīng)驗也與當今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他的理論是與當時社會相適應的,與當今社會必定存在很大差異。我們提倡學習、借鑒他的哲學思想,不是認為他的思想就能包醫(yī)百病,沒有任何一種思想和理論能包醫(yī)百病的。我們只是要借鑒他的哲學思想中的精華部分,古為今用。令人欣喜的是,當今中國社會已有很多有識之士在呼喚社會道德的重建,儒家文化正在復興,基督教文化正在傳播,各種有利于道德建設(shè)的文化正在廣泛交流。愿王陽明的哲學思想也能為當今中國社會道德建設(shè)獻上一份力量。
作者簡介:魏保強,中學一級教師,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第三中學歷史教師,多次獲教學能手和先進個人等榮譽。擅于研究教材與教學,挖掘?qū)W生潛力,有豐富撰稿經(jīng)驗和編寫試題的經(jīng)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51129.html
相關(guān)閱讀:美國歷史中的婦女(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