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早教讓寶寶贏在起跑線上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潛能開發(fā)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科學研究證明,寶寶一出生,腦重量400克,達到成年人智力的25%,六個月迅速發(fā)展為50%,1歲達66%,3歲達80%,俗話說“三歲定終身”,也就意味著:寶寶三歲的智力、體能、個性能已經定型80%以上。而同時0-3歲還是運動、語言等能力發(fā)展最快的敏感期,此時讓孩子在父母的鼓勵和參與下,完成有針對性的智能開發(fā)訓練,事半功倍。
大部分家長都選擇在孩子2.5歲---3歲時送孩子上幼兒園,而幾乎所有的孩子在入園初期都會產生“分離焦慮”的不適應現象,部分孩子會持續(xù)2-3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對孩子和家長的心理及生理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而3歲前讓孩子參加幼兒園親子班嬰幼銜接潛能開發(fā)課程后,孩子會在非常自然輕松的狀態(tài)下熟悉接受幼兒園環(huán)境及作息時間,喜歡和老師、小朋友一起游戲、活動的集體生活,從而為正式入園做好更為充分的準備,大大縮短孩子入園不適應時期。

獨生子女在三歲未上幼兒園前,在家庭教養(yǎng)方式下,普遍缺乏與同齡孩子交往的社會性經驗,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從而對其將來的集體生活造成困擾.因此,讓孩子在0-3歲這一個性品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期進入親子班,是對孩子社會性發(fā)展需要的一個促進手段,同時,在教師的指導和參與下,對孩子完整的人格個性形成將有重要的幫助.

而一談到早教,我們的父母就想到如何開發(fā)智力,提高孩子的智商,如何讓孩子聰明等等;其實孩子從一出身都比我們成年人聰明,所以從智力的角度來說,我們做父母的大不可必操心,而我們恰恰忽略的是孩子性格行為習慣方面的培養(yǎng)。對于家長的困惑和早教觀,有專家表示,教育往往不能立竿見影,它具有潛在作用。早期教育與小學教育模式也不同:是通過孩子活動??玩、摸、走來增長他們的一些能力,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學前教育的一個指導思想應該是:在游戲中教與學。有業(yè)內人士提醒家長不要陷入早教誤區(qū):早教機構不是幼兒園。不少家長把早教機構當成了幼兒園、游樂場,帶孩子到早教機構的目的是讓孩子們互相接觸。帶著這種思想讓孩子上課,不會起到什么作用。

其次,早教不是萬能的。很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通過早期教育變成超常兒童,這種思想是錯誤的。早期教育首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興趣,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應過度強調技能。

此外,孩子父母是早教成功與否的關鍵。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要把在早教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中,才能對孩子進行真正的早期教育。

現在,咱們國內當下有句特別時尚的話,叫“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我特別同意這句話,但關鍵是要弄明白“起跑線”在哪兒?眼下“起跑線”太多,有點把人弄得找不著北了。你看:辦英語班的說在他們那兒;辦電腦班的說在他們那兒;還有賣礦泉水的,賣書包的,連治大舌頭的都來湊熱鬧,說他們那兒也是起跑線。這些五花八門的“起跑線”,有多大幫助,筆者沒有考察和實踐,不敢枉加評論,但有一點兒,家長們一定要瞪大眼睛,那就是與錢沾邊的事兒,千萬別輕意就“掏腰包”。


因為,被弄到他們“起跑線”上的孩子,沒聽說一下子各方面成績就提高了多少多少這樣的成功案例,但受騙上當,賠錢又耽誤孩子時間的倒霉事兒,卻常見于報端。因此,做父母別聽有關商家的瞎忽悠,此時多在安裝優(yōu)良心理軟件上下功夫比啥都強。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話是什么時候開始流傳的,是誰說的已經不太重要,重要的是這句話里蘊藏的育人道理,不但為多少代中國人的實踐所證明,有趣的是外國人也為其找到了證據。而且還把“看老”的年齡提前了4年。
1980年,卡斯比教授同倫敦國王學院的精神病學家對1000名3歲幼兒進行了面試,每名幼兒都被問了22個行為特點方面的問題。根據面試結果,這些幼兒被分為充滿自信、良好適應、沉默寡言、自我約束和坐立不安5大類。
2003年,也就是當他們26歲時,卡斯比等精神病學家再次與他們進行了面談,并且對他們的朋友和親戚進行了調查。結果如下: 當年被認為“充滿自信”的幼兒占28%,小時候他們十分活潑和熱心,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們開朗、堅強、果斷、領導欲較強。

40%的幼兒被歸為“良好適應”類。當年他們就表現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煩意亂。到26歲時,他們的性格依然如此。當年被列入“沉默寡言”類的幼兒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類。如今,他們要比一般人更傾向于隱瞞自己感情,不愿意去影響他人,不敢從事任何可能導致自己受傷的事情。

10%的幼兒被列為“坐立不安”類,主要表現為行為消極,注意力分散等。如今,與其他人相比,這些人更易于對小事情做出過度反應,容易苦惱和憤怒。熟悉他們的人對其評價多為:不現實、心胸狹窄、容易緊張和產生對抗情緒。
還有14%的“自我約束”型幼兒長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時候一樣。卡斯比教授指出,3歲幼童的言行能預示他們成年后的性格。父母和幼兒園老師務必認真對待小孩子的所作所為。不過,他也承認,一個人的性格到成年后又改變的情況的確存在,父母的撫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對一個人的性格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中國的父母都知道這個理兒,可是真去躬行的卻不多。因為他們心里大多有這樣一個誤區(qū),也可以說是兩個“擔心”。一個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兒,告訴他什么也不會往心里去,擔心白費勁;另一個是有的個別父母,甚至還有怕把孩子“腦子”累壞了的擔心。實際上不是這樣。人的腦神經細胞大約有140億個,其中70%~80%是在3歲前形成的。小孩到了6歲時,腦重量就能發(fā)展到1250克,達到成人的90%,基本接近成人腦重量。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做過對近千名兒童從出生一直到成年的追蹤研究,結果表明:5歲前為智力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如果把17歲的智力水平看做100%,4歲前就獲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8歲間獲得的,剩余的20%則在8~17歲間獲得。由此可見上述的擔心是沒必要的。


我國近代著名愛國將領朱慶瀾先生,對早期教育亦有真知灼見。他說:“孩子生下來好似雪白的絲,在家里養(yǎng)活6年,好似第一道染缸;6歲進入學堂,好似第二道染缸;20歲以后出了學堂,到世界上來同人辦事,好似第三道染缸!彼J為關鍵是“第一道染缸”!暗谝坏廊靖住贝蛏稀凹t底子”,以后再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人就會變成“大紅”、“朱紅”,即使是后來受到不良的影響,“紅底子”也不會很快變化。假如“第一道染缸”染成了“黑底子”,以后就是后來受到好的教育和影響,原來的“黑底子”也很難褪去。朱老先生的“三道染缸”理論,形象地說明了一個孩子6歲以前安裝的軟件,能關系到孩子今后一生。
中國的朱先生和英國的卡斯比教授,雖然生于不同年代,不同國度,但他們對人“基本定型”年齡、作用、意義的理論確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古訓,便是我認為父母們給孩子們安裝軟件應拿捏得“及時”!耙粋蘿卜頂一個坑兒”。人的基本軟件的種子都應在7歲以前,撒進孩子大腦的“坑”里,也就是放進我說的“抽匣”里。如果有誰忽略了這個期限,錯過了這個時機,這會對孩子的成長相當不利,甚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718408.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