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采取溺愛或理智的教育態(tài)度,是家庭教育成敗之最重要的分水嶺。許多家長都在探尋:到底怎樣的親子關系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發(fā)展?家長又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呢?對此,本文著重分析彈性式的親子關系,希望可以給家長們一些啟示。
一、剛性式親子關系——共生,疏離
剛性,顧名思義,是易走極端、兩極化、沒有余地和張力的。剛性式的親子關系有兩種極端的表現,一種是共生,一種是疏離。
共生性的親子關系有以下兩種情況:
一種是父母將孩子當作生活的核心與惟一,按照自己的要求來照顧和塑造孩子,對孩子處處嬌寵、有求必應;另一種是父母認為孩子要絕對服從父母的意志,完全依附于父母。這兩種情況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父母很容易將自己和孩子混淆,即完全用自己的想法、行為去控制和影響孩子,把孩子視作自己的附屬物,忽略了他們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特性。親子關系就如圖1所示,尚未分化,處于一種“黏結”狀態(tài):孩子不能表現出應有的獨立性、展現出獨特的自我,父母和子女之間無法建立一種民主、自主的親子關系。孩子長期處在這種家庭教育模式下,往往缺少應有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取而代之的是極大的依賴性和低自尊,而且易形成任性自私、易發(fā)脾氣的性格,甚至容易發(fā)生攻擊性行為,以尋求心理補償和平衡。
疏離式親子關系的特點是:
父母對孩子采取漠不關心、放任自流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和教育方式,漠視孩子的內心世界和需要。父母與孩子處于各自的生態(tài)圈,較少發(fā)生相互作用,親子關系完全分化,甚至是分裂。兒童在這種教養(yǎng)模式下得不到關愛,很難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孩子很容易產生孤獨感,逐漸養(yǎng)成冷漠、情緒不安等心理,常表現出反復無常,易怒,對周圍事物摸不關心。
二、彈性式親子關系——自主,親密
心理學家包溫指出,家庭是一個情緒系統,在此系統內有兩股力量存在:一個是一體感或親密的力量,另一個是個體化或自主的力量,家庭成員就在這兩股力量中尋求平衡,而呈現出不同程度的自我分化。而彈性式的親子關系(如圖3),用通俗的話語來解釋,就是一種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親子關系。這種親子關系模式的顯著特征就是尊重家庭中每個人的獨特性與個別性,父母可以配合子女的發(fā)展需求而調整關系距離的遠近。和以往親子關系不同的是,彈性式親子關系提倡親子間維持良好的分化,允許家庭成員展現獨立的自我,與此同時又要維持聯結。可以說,這里的“彈性”就體現在親子關系是在自主與親密中求得平衡,雙方是一種陪伴(being-with)而非共生(being-in ) 的關系,孩子與父母保持“聯結”,而非“黏結”。這種既尊重孩子自主同時又與之保持親密的彈性式關系留給孩子一個發(fā)展自我獨立的空間,讓他們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天地。
那么,一個能成功促進個體獨立又親密的家庭有何特征呢?這個家庭需要有一個催化或支持的環(huán)境,這個環(huán)境包括情感的支持,孩子被鼓勵要自主、有責任感;父母的婚姻關系牢固,父母本身擁有自己的生活,不會侵擾子女的生活,不全以子女為重心;這個家庭的成員是自我肯定的,每個人能對自己的觀點負責,同時也尊重并承認其他家人的信念、感覺與想法,并可傾聽他人的不同意見并有回應,不需被迫統一某些觀點。在這樣自主又親密的家庭中,每個人都首先是“我”,然后才是家庭中的一員。
三、如何建立彈性式親子關系
(一)父母要及時轉移重心
常常會聽到一些家長向老師抱怨:“你說我們這么辛苦,為什么?還不都是為了孩子!可是現在的孩子一點都不聽話,才這么小就管不了了,唉!……”從家長的話語中可以看出這些父母非常關心和疼愛孩子,以孩子為中心,把孩子當作自己幸福的延伸,所有未完成的心愿也都壓在孩子身上,這是非常錯誤的。正如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說:“一切都讓給孩子,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對于學前兒童而言,由于他們生理和心理各個方面都不很成熟,父母將部分重心放在他們身上是可以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家長要以犧牲自我為代價,把孩子作為自己生活的全部;也不意味著父母要對孩子的一切都大包大攬、包辦代替。而父母應該在孩子的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時,逐步將重心轉移到自己的身上,留給孩子更多的心理空間。當然,這里說的是“轉移”,并非讓家長只關注自我,對孩子漠不關心。此時,家長們都應該靜下心來好好反思一下親子之間的關系,不妨多關注一下自己、充實一下自己,看看是不是已經被孩子的一切湮沒了自我,是不是應該在自己和孩子之間劃分一些界限,留給彼此一必空間,以免令孩子產生一種壓抑和窒息的感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120278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