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早產嬰兒的新聞越來越常見。這些在母親肚子里呆不住的小生命,對外面世界的險惡顯然毫無準備。然而醫(yī)院為他們準備的,無非是開放式的集中保育系統(tǒng):他們彼此并不能相伴,卻又互相干擾;圍繞他們的不是母親溫柔的懷抱,卻是又響又閃的急救儀器……最近,美國的許多醫(yī)院開始打破這種“集中營”模式,提倡“袋鼠式”以家庭為中心的早產病房,讓這些心急又脆弱的小精靈,能夠在父母天然的呵護下,早一天回家。
據美國最近的研究表明,一直以來應用于早產兒的保育箱其實并非最好的手段。對這些早產嬰兒來說,越是接近母親子宮的環(huán)境其實越有利于他們的成長。于是,一種旨在加強母嬰聯系的“袋鼠式”家庭病房模式應運而生。
頭和奇異果一樣大
金伯莉·強生的孩子真是太著急了,在寧靜的子宮里才剛剛呆了24個星期,就迫不及待地出來。于是,她在新生兒ICU(重癥監(jiān)護室)里安了家。“她的腦袋和奇異果一樣大,大腿就像我的食指。”強生太太回憶起十年前女兒艾莉出生的樣子,“醫(yī)生往她身上插管子的時候,我聽到好像小羊羔哭的聲音。”
當時的艾莉,躺在開放式的嬰兒保育室里。周圍其他保育箱的警鐘此起彼伏。監(jiān)控器、儀器和各種閃著光的指示燈不斷提醒著其中的生命是多么的不可預測。
艾莉在保育箱里呆了半年。在這段時間里,強生太太漸漸明白,她女兒過早離開了的子宮和外界環(huán)境多么的不同。
做一個“子宮”給她
當艾莉出院時,強生太太決心把自己家的房子改裝成新生兒重癥室,模仿子宮的環(huán)境:黑暗、安靜,充滿母親身體的自然律動。
這樣的房間稱為“子宮房”。研究人員認為,對早產兒來說,像繭一樣的培育環(huán)境非常適合。嬰兒可以在里面不受干擾地睡覺,有間接的燈光,皮膚般的接觸以及父母聲音的安慰。
波士頓兒童醫(yī)院的海德麗思博士說:“我們正在努力使早產兒ICU更接近自然的子宮環(huán)境。”為此,很多醫(yī)院都重新改造房間,把原來的保育室改裝成私密的病房,讓早產兒和母親能夠維持親密的聯系,提高嬰兒的存活率。
全力推廣“袋鼠法”
傳統(tǒng)的方式,是把保育箱安排在急救儀器周圍,讓早產嬰兒集中在一個保育房間,同時把父母隔離開。在新式的家庭式病房,“袋鼠式”保育法得以實現,即父母可以裸露上身,對嬰兒進行皮膚貼皮膚式的擁抱,來幫助嬰兒睡眠和呼吸。
據悉,一個標準的新式病房里不但父母有床位,而且噪音還被控制在45分貝以下。這樣,早產嬰兒就可以辨認出父母的聲音。房間里面的燈光亮度也有嚴格的控制,以便保護早產兒薄如蟬翼的眼皮和脆弱的眼球。
據報道,在美國大約800家早產兒重癥室當中,大約有20家已經被改造成私人病房。另外有40家醫(yī)院正在準備改造。
“現在的早產病房像賭場”
據海德麗思博士的研究指出,個性化的照顧方案有助于嬰兒神經和生理方面的發(fā)育。在2003年對美國三家醫(yī)院的隨機研究發(fā)現,越早提供獨立的喂養(yǎng)和脫離吸氧,嬰兒的發(fā)育就更好、出院更快;丶抑螅@些孩子的注意力更集中,運動技巧更好,認知和交際能力也更加出眾。
邁阿密浸會醫(yī)院的兒科專家威廉教授說:“(家庭獨立病房)是將來的一個趨勢。我們現在的新生ICU病房就像個賭場,監(jiān)控器、抽風機布滿房間。想象一下如果你只有幾磅重,還要在里面呆3個月,感覺會怎樣。”
養(yǎng)得活還要養(yǎng)得好
近年來早產兒的增加,是醫(yī)院革新的重要原因。數據顯示,2004年,全美出生不足37周的早產兒一共有508356名,比起1981年增長了1/3。隨著技術的進步,早產嬰兒的存活率一直在提高,F在,23周的早產兒已經可以得到適當的照顧——醫(yī)學教授們搶救這些小家伙已經不成問題,問題是將來的成長。
“這些小嬰兒的腦袋還沒有發(fā)育完全,因此需要一段比較長的恢復期。”新生兒個性發(fā)展培育研究計劃的培訓員說,“我們的目標,就是讓嬰兒與父母之間的聯系越緊密越好。”這個項目負責培訓各大醫(yī)院的員工照料早產嬰兒的行為。
今年2月18日,英國紐卡斯爾郡的古德費洛一家終于迎回新生兒劉易斯。這個早產男嬰在當地醫(yī)院與死亡搏斗了近6個月,一度險些夭折。因為他先天心臟有毛病,醫(yī)生在無計可施的情況下,給他注射了“偉哥”,結果救回他一命。2月19日,美國邁阿密一家醫(yī)院宣布一名母親懷孕不到6個月就早產的嬰兒在加護病房接受照料4個月后,已經于當天被帶回家中,成為世界存活最小的早產嬰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56803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