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四川省綿竹中學 龔志華
隱逸詩是從思想情感來分的詩歌類別。
詩如其人。隱逸詩自然源于隱逸詩人筆下。所以讀隱逸詩,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詩人的隱逸經(jīng)歷。
如讀《夜歸鹿門歌》,就要了解一下王昌齡的如下經(jīng)歷:
王昌齡隱居于漢江西岸峴山南園的家中;40歲到長安謀仕不遇,在外游歷數(shù)年后返鄉(xiāng),又在漢江東岸,與峴山隔江相望的鹿門山辟一住處,有時也去住!兑箽w鹿門歌》就是寫他“夜歸鹿門”的情景。
孟浩然不是天生的隱士,他憧憬、渴望過仕途,然而卻因種種的原因使得他在仕與隱的矛盾中過日子。
可以說,孟浩然因仕途無路而隱逸。
又如讀《歸嵩山作》,就要了解一下王維的如下經(jīng)歷:
王維生在一個虔誠佛教的家庭里,篤信佛教,被稱為“詩佛”。多才多藝21歲考取進士,曾任過太樂丞,因故被貶后,受張九齡的提拔重回朝廷,但又因張九齡“以賢治國”斗不過李林甫的“以黨營私”,隨之張九齡的被逐,王維也產(chǎn)生了“自顧長無策,空知反舊林”的愿望。安史之亂時,王維被迫做了“偽官”;當時,他發(fā)出:“萬戶傷心生淹淹,百官何日再朝天”的沉痛感慨;“安史之亂”平定以后,王維在其弟的力保下,雖未處罰,官復原職,但仕途的坎坷,他心灰意冷,終于“退朝之后,焚香獨望,以禪三誦為樂”。
總的來說,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yè),后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歸居洛陽嵩山,也是處于半官半隱狀態(tài)。開元九年,二十一歲的王維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同年即受人牽連,被貶濟州。五年后辭官離開濟州,后回長安閑居。此詩作于開元二十二年,當時王維已閑居長安五年。這年秋,他先赴洛陽,獻詩中書令張九齡,希求汲引,隨即歸隱嵩山。
王維與孟浩然不同,他半官半隱。要說隱逸,是因仕途曲折。
再如讀《歸園田居》,我們同樣要了解陶淵明的如下思想與經(jīng)歷:
陶淵明年幼時,家庭衰微,九歲喪父,與母妹三人度日。孤兒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名士,藏書多,給他提供了閱讀古籍和了解歷史的條件,代思潮和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思想,培養(yǎng)了“猛志遠四!焙汀啊靶员緪矍鹕健钡膬煞N不同的志趣。晉代的門閥制度,使得“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痹谀欠N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互相傾軋,爭權(quán)奪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淵明根本無法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29歲時他進入官場,當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職自解歸家閑居。以后又先后幾次出任小官,不僅無法施展?jié)辣ж,而且于“志意多所恥”。最后一次為官是當彭澤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場黑暗,“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人”辭官歸田。
陶淵明與孟浩然不同,與王維則有同有異,王維是半官半隱,陶淵明則是先官后隱。
了解詩人的隱逸經(jīng)歷,讓我們明白詩人為何隱逸,有何苦衷。若我們愿意,還可深入一步,繼續(xù)了解他們的隱逸思想。
寧松夫先生認為,古代詩人的隱逸思想都與仕進遭遇或仕進思想密切相關(guān)。就孟浩然來說,他的隱逸思想,分“為仕而隱”和“因仕進理想破滅而隱”兩段。孟浩然前期的隱逸思想具有靜心、舒心的性質(zhì),后期的隱逸思想具有憂心和憤心的性質(zhì)。王維的隱逸思想分為三段,前期的隱逸思想主要來自仕途失意,中期源自崇佛避患,晚期來自因在仕途中誤入歧途的影響。王維前期的隱逸思想?yún)s具有分心、憂心的性質(zhì)。中期的隱逸思想具有憂心和憤心的性質(zhì),晚期的隱逸思想具有負罪性和報恩性。
陶淵明與王維的隱逸思想不同。陶淵明把田園融入自己的生活,隱逸成為陶淵明的生活方式,田園是陶淵晴的精神家園。而王維則是為了淡漠人事,一意參禪,力圖以釋家的空與寂來消除內(nèi)心的痛苦。
三位隱逸詩人的隱逸,又有相同點,這就是為心靈尋找依托與慰藉。
讀隱逸詩,還需要品詞析句。與一般詩詞鑒賞有所增加的,主要是隱逸意象、隱逸典故、隱逸字眼的探秘。
下面我們還是結(jié)合三們詩人的三篇代表作來作些分析。
《夜歸鹿門歌》全詩如下: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這首詩作為隱逸詩來說,有哪些特別的標志呢?我們通過“讀”來發(fā)現(xiàn):
詩中有隱居人物“龐公”。
“龐公”即龐德公,是東漢隱士,荊州刺史劉表請他為官,不就,后攜妻登鹿門山采藥,一去不回!奥归T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說的是詩人夜晚攀登鹿門山山路,朦朧的山樹被月光映照得格外美妙,詩人陶醉了。忽然之間,仿佛在不知不覺中就到了歸宿地,原來龐德公就是隱居在這里。詩人恍然了。這微妙的感受、親切的體驗,表現(xiàn)出隱逸的情趣和意境,孟浩然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
接下來“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兩句,寫“龐公棲隱處”的境況,點破隱逸的真諦。句子中的“幽人”既指龐德公,也是詩人自況,因為詩人徹底領(lǐng)悟了“遁世無門”的妙趣和真諦,躬身實踐了龐德公“采藥不返”的道路和歸宿。山巖之內(nèi),柴扉半掩;松徑之下,自辟小徑。這里沒有塵世干擾,唯有禽鳥山林為伴。詩人在這里幽居獨處,過著恬淡而寂廖的生活。在這個天地里,與塵世隔絕,唯山林為伴,只有詩人孤獨一人寂寞地生活著。
“歸”是隱逸之眼。
“歸”是全詩的線索。詩中所寫,從日落到黃昏到月懸夜空,從漢江舟行到鹿門山途,實質(zhì)上是從塵雜世俗到寂廖自然的隱逸道路。詩人之“歸”,不同于俗人之歸,“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一個“亦”字就表明了世人回家,而詩人卻要到先賢龐德公隱居的鹿門去歸隱,兩種歸途,兩樣的心境。表明詩人隱逸的志趣,恬然自得。詩人之“歸”,從喧鬧的世俗走向僻靜的山寺,表現(xiàn)了詩人的清高悠遠的情懷。
《歸嵩山作》內(nèi)容如下: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guān)。
“歸”是隱逸之眼
詩人由出發(fā)到途中最后到歸隱之地,把感情的細微變化透露了出來:由安詳從容,到凄清悲苦,再到恬靜澹泊。說明作者對辭官歸隱既有閑適自得,積極向往的一面,也有憤激不平,無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
“閉關(guān)”是隱逸之志
“閉關(guān)”,不僅指關(guān)門的動作,而且含有閉門謝客的意思,表示要與世隔絕,不再過問社會人事,最終點明辭官歸隱的宗旨。
還有“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也體現(xiàn)了隱逸之志,“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歸隱的堅決態(tài)度;“暮禽”句包含“鳥倦飛而知還”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隱的原因是對現(xiàn)實政治的失望厭倦。
《歸園田居》全詩如下: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詩中有隱逸之景
“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田園風光是陶詩中的隱逸景象,具有濃濃的農(nóng)村生活氣息,顯得和平寧靜,不會讓人感到喧囂和煩躁。
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農(nóng)村生活的舒心愉快,讓詩人陶淵明如釋重負,不再有官場生活的負累,內(nèi)心顯得自由寧靜。
詩中有隱逸心跡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wǎng)中,一去三十年。”這四句寫陶淵明個性與既往人生道路的沖突。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陶淵明本性與淳樸的鄉(xiāng)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nèi)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這幾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也表達了他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
隱逸詩,較之一般詩歌,多了一些特別的成分,這就需要我們知人論世,善于抓住隱逸詩的特點進行品析,這樣就能全面深入地把握隱逸詩人的思想與感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284267.html
相關(guān)閱讀:淺論普高語文教學探究性學習意義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