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其歷史意義;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大史實;明確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北伐戰(zhàn)爭、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全國解放戰(zhàn)爭四個階段的階段特征和黨的主要活動以及不同時期黨的土地政策。
2.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教材所提供的圖片、地圖、文字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從不同角度發(fā)現(xiàn)問題,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解決疑難問題,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3.情感態(tài)度及價值觀:通過學習,進一步了解中國國情,加深對中國共產黨性質、歷史使命的理解和認識,深化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感情;從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歷程和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斗爭中學習、提煉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真理的作風。
預習思考:
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是什么?有何歷史意義?黨的二大解決了什么重大理論問題?
2.黨在不同階段制定了怎樣的土地政策?其依據(jù)是什么?各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3.在黨領導民主革命的過程中,黨的工作重心發(fā)生了哪幾次轉移?原因是什么?
4.簡述兩次國共合作的背景、過程、特點和意義。在合作中又有哪些斗爭?黨的態(tài)度有何變化?說明了什么?進而分析制約國共關系的因素有哪些?
5.針對西安事變和皖南事變,中共各采取了怎樣的方針?結果如何?試分析導致各自結果的原因。
6.抗戰(zhàn)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么?勝利前后中國出現(xiàn)了哪兩種命運?圍繞兩種命運,國共兩黨有哪些主要活動?結果如何?為什么?
7.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條件和意義各是什么?
主體知識
一、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
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①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使無產階級隊伍壯大, 中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臺,為黨的成立奠定了物質基礎和階級基礎。
②十月革命特別是五四運動后,中國一批先進分子“ ”,接受并宣傳 ,使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為黨的成立提供了理論基礎。
③中國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為黨成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A.1920年8月, 在上海成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將《 》作為機關刊物。
B.1920年10月, 在北京成立共產黨早期組織。
C.武昌、長沙、廣州等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相繼建立。
④共產國際的幫助。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①1927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 召開,最后一天會議移至 游船上舉行。
②“一大”內容
A.通過了黨綱:規(guī)定黨的名稱是 ;性質是 ;奮斗目標是 。
B.選舉了中央局領導: 為書記: 負責組織工作; 負責宣傳工作。
③“一大”內容
A.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中國出現(xiàn)了以 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
B.標志著 革命有了全新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3.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在1922年中國共產黨“二大”上,中國共產黨將現(xiàn)階段奮斗目標修改為反對 ,反對 ,反對 。
二、國共第一次合作
1.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歷史條件
①國共合作是中國革命的客觀需要(必要性)
A.辛亥革命后,孫中山領導的一系列革命都以失敗而告終,迫切需要改組國民黨。
B.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工運高潮的失敗中認識到必須團結廣大 , ,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
a.中共成立后,把開展工人運動作為黨的中心任務之一,1921年成立了領導工人運動的最高機構 。
b.中國工人運動第一次高潮以 為起點,以 被鎮(zhèn)壓而結束。
②國共為實現(xiàn)積極努力(可能性)
A.1922年6月,中共發(fā)表《 》,明確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階級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主張;中共“二大”討論了同國民黨建立 的問題,正式確立了建立 的方針。
B.孫中山接受中共和共產國際代表的建議,同意國共合作,決定 、 ,對國民黨進行改組。
③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幫助。
2.標志: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通過宣言重新闡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 三大政策,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新三民主義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國共合作實現(xiàn)后,促進了革命形勢的高漲,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發(fā)展。
3.主要活動:
①1926年7月,國民政府正式出師北伐;北伐戰(zhàn)爭推動了 的發(fā)展。
②工人運動蓬勃發(fā)展,出現(xiàn)全國性的 ,與此相配合的 。北伐中 領導的 ,成為工人運動史上光輝的一頁。
4.第一次國共合作的破裂
①1927年7月蔣介石、汪精衛(wèi)先后發(fā)動“清黨”反共的 和 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國共合作破裂。
②1927年8月,中共召開“ ”,確立了 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武裝斗爭最初以奪取 為目標,以后針對城市地區(qū) 的現(xiàn)實,開始建立 。
三、國共的十年對峙
1.中國共產黨探索適應中國的革命道路
①武裝奪取城市
A.1927年8月1日,周恩來、 、葉挺、 、劉伯承等領導的 ,打響了中共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 的開始。
B.根據(jù)“八七會議”決議,1927年9月9日 領導的湘贛邊秋收義爆發(fā)。
②開辟井岡山道路:1927年10月,秋收起義部隊創(chuàng)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井岡山道路,是以 ,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正確道路。
2.紅軍長征(黨領導規(guī)模的戰(zhàn)略中心由南方的瑞金轉移到西北的延安)
①背景
A.蔣介石為首的國民政府采取“ ”政策,集中力量“圍剿”紅軍和地方反對勢力。
B.由于 “左”傾錯誤的領導,中共及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主力被迫撤離南方根據(jù)地,開始北上長征。
②概況
A.1935年紅軍打到遵義,中共中央召開 ,糾正了錯誤的 ,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確立了以 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扭轉了長征初期被動挨打的局面,使革命形勢 。
B.1936年10月, 勝利達到陜北,后以 為中心,建立了 革命根據(jù)地。
3.西安事變
①背景
A.1931年日本發(fā)動侵略東北的 ,侵占中國東北,進逼華北,中日民族危機上升。
B.國民政府采取 的政策,對日本侵略步步退讓,使國民黨內部發(fā)生分化。
C.1935年中國共產黨發(fā)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 的主張。
②爆發(fā)及和平解決
A.1936年12月12日, 、 發(fā)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通電全國,要求 , 。
B.中國共產黨認真分析了復雜的國內外形勢,確立了 西安事變的方針。
③和平解決的影響:為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xiàn)、 的建立和 局面的最終形成打下了基礎。
四、中共合作抗日
1.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xiàn)
①1937年日本制造 事變,發(fā)動了全面侵華戰(zhàn)爭。
②1937年9月22日,國民黨發(fā)表了《 》;第二天,蔣介石發(fā)表講話,事實上承認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標志著國共第二次合作的實現(xiàn)和 的正式建立。
2.抗戰(zhàn)中的兩個戰(zhàn)場:即存在著以國民黨為主導的 ,也存在著以共產黨為主導的 ;兩個戰(zhàn)場基本上是 的。
3.共產黨的敵后抗戰(zhàn)
① 年10月,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后, 逐漸成為主要戰(zhàn)場。日軍對抗日根據(jù)地進行“掃蕩”,實行殘暴的“三光”政策。
②中國共產黨制定了 路線,積極發(fā)動群眾,使八路軍和新四軍多次粉碎敵人的“掃蕩”,消滅了大量日偽軍。
4.抗戰(zhàn)中的國共摩擦
①1939年1月,國民黨在重慶召開五屆五中會,確立了“ 、 、 、 ”的方針,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震驚中外的 。
②中共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爭中求團結”“ ”的方針,多次擊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維護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
5.抗戰(zhàn)勝利
①標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這是百年來中國取得的 反侵略戰(zhàn)爭的勝利。
②意義:抗戰(zhàn)勝利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中國收回 ,并成為聯(lián)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五、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
1.背景:抗戰(zhàn)勝利后,中國面臨著民主與 、和平與 、聯(lián)合政府與 的兩種命運。
①1945年4月中共“七大”在 召開,毛澤東指出中國面臨兩種前途、兩種命運的斗爭,號召全黨為廢止 、建立 而奮斗,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方向。
②1945年5月國民黨“六大”在 召開,重點討論加強反共力量、準備 和堅持 、拒絕成立 的問題,是堅持 、準備 的大會。
③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雙方均提出了自己的建國方針。
2.概況
①與國民黨進行政治談判,爭取實現(xiàn) 的建國目標
A.1945年8月,毛澤東、周恩來等人從延安飛抵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雙方與10月10日簽署了《 》(即“雙十協(xié)定”),確立了 的方針。
B.政治協(xié)商會議后,國民黨繼續(xù)堅持 的方針,制造了一系列迫害民主人士的慘案;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公然推翻了政協(xié)通過的 的路線。
②通過 ,推翻國民黨政權的反動統(tǒng)治
A.1946年6月,蔣介石調重兵進攻 解放區(qū),挑起全面內戰(zhàn)。中共領導解放區(qū)軍民奮起反擊,經(jīng)8個月作戰(zhàn),粉碎了國民黨的 。
B.中共采取 、誘敵深入, 的方針,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 、 解放區(qū)的進攻。
C.根據(jù)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中共及時調整戰(zhàn)略部署,將戰(zhàn)爭引向 。
D.從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解放軍相繼取得了 、 和 三大戰(zhàn)役的勝利,整個 全部解放,華北及長江中下游以北除少數(shù)據(jù)點外,也全部解放。
E.1949年國共雙方北平和談破裂后,人民解放軍于4月21日發(fā)起 ,4月23日解放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tǒng)治結束。人民解放軍乘勝追擊,進軍 和 ,解除了除 以外的全部中國領土,解放戰(zhàn)爭取得勝利。
六、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
1.籌備:1949年9月21日, 第一次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主要任務是討論建立 的有關事宜。
2.成立
①1949年 月 日,舉行 ,毛澤東莊嚴宣告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②中央人民政府和 (后改為國務院)負責人由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海外華僑和其 他愛國民主人士等優(yōu)秀人物、知名人士和專家組成,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團結建國的精神和政權特色。
3.意義
①新中國的成立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新紀元,標志著 的基本勝利,中國進入 的新時代。
②新中國成立,是 和 相結合的勝利。
七、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土地改革
1.目的:穩(wěn)固新政權,恢復和發(fā)展經(jīng)濟。
2.概況
①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 》,制定了土地的總路線和總政策,即“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民,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 ,發(fā)展 !
②從1950年下半年到 年春,土地改革分三批在全國各地展開,除部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意義
①建國初期的土地改革具有 革命性質,是中國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
②農民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翻身做了主人,積極投身于新中國的生產建設。
重難闡釋
1.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共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具體表現(xiàn)在:
①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共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深重的中共人民有了可以信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推動著近代中共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不斷向前發(fā)展。
②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共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的政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中共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能夠制定出徹底的革命綱領和正確的策略方針,保證中國革命沿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直至勝利。
③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聯(lián)系,為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支持提供了客觀可能性。
2.中國共產黨制定民主革命綱領的歷史意義:中共“一大”沒能根據(jù)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實際狀況制定出黨在民主革命階段的革命綱領,1922年黨的"二大"正確分析了當時的國際環(huán)境和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初步提出了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思想,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這是一個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此前,中國人民已經(jīng)進行了80多年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然而沒有一個階級的政黨能真正認清中國革命的基本任務,明確地提出反帝反封建的主張,中共的民主革命綱領解決了80多年來中國革命末解決的問題,拋棄了以往資產階級革命過程中對帝國主義的幻想和對封建軍閥的依賴性,從實際出發(fā)解決中國社會的本質問題。它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重大標志,表明中國共產黨作為先進階級代表的遠見卓識和強大生命力。
3.中國革命走井岡山道路的原因:井岡山道路就是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中國走這條道路是由中國的特殊國情決定的。首先,從經(jīng)濟上看,中國是一個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資本主義發(fā)展十分薄弱,工人所占的比例較小,沒有在城市發(fā)動革命的強大的階級基礎;從政治上看,中國不是一個獨立的民主國家,在內部沒有民主制度,在外部沒有民族獨立,因此無議會可以作為合法斗爭的陣地,無組織工人舉行罷工和其它政治活動的合法權利,沒有在大城市進行大規(guī)模有組織的公開政治斗爭的客觀條件。因此,中國革命只能走井岡山道路。
4.中國新民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①新民主主義的勝利,結束了數(shù)千年來中國極少數(shù)剝削者統(tǒng)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一百多年來帝國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中國人民從此站立起來,真正成了國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建立起一個統(tǒng)一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方向。這位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面貌、實現(xiàn)國際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掃清了障礙,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前提。
③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一個人口占全人類四分之一的大國里掃蕩了帝國主義的勢力,從而及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一方面有力地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另一方面也極大地增強了世界和平力量。
④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經(jīng)驗表明,由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經(jīng)過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道路,是中國近代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是中國人民的歷史選擇。
鞏固練習:
1.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標志是
A.五四運動 B.中國共產黨成立 C.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xiàn) D.南昌起義
2.右圖是一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刊物,該組織的創(chuàng)建地點和創(chuàng)建人是
A.北京 李大釗 B.上海 陳獨秀 C.湖北 董必武 D.山東 王盡美
3.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所規(guī)定的黨的奮斗目標不包括
A.推翻資產階級 B.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C.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 D.消滅階級差別
4.下列關于中國共立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修改了黨在當時階級的奮斗目標 B.成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
C.討論了與國民黨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問題 D.確立了建立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的方針
5.宋慶齡說:“孫中山和中國共產黨之間具有歷史意義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國際局勢和中國本身的內部條件造成的。”這里所說的“內部條件”是
A.馬克思主義傳人中國 B.中國工人運動出現(xiàn)第一次高潮
C.中國面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大敵人 D.中共發(fā)表了《中共中央第一次對于時局的主張》
6.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建立人民軍隊開始的標志是
A.中共“一大” B.國共第一次合作 C.“八七會議”的召開 D.南昌起義
7.紅軍長征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是
A.井岡山 B.長沙 C.瑞金 D.延安
8.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方針是在
A."八七會議"召開時 B.遵義會議召開時
C.《八一宣言》發(fā)表時 D.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時
9.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xiàn)的標志是
A.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B.國民黨發(fā)表《中國共產黨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
C.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中國全面抗戰(zhàn)開始 D.蔣介石發(fā)表講話,承認中共的合法地位
10.中國新民主主義基本勝利的標志是
A.1949年渡江戰(zhàn)役勝利 B.1949年政協(xié)會議的召開
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D.去過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11.1949年3月,中共中央離開西柏坡遷往北平。毛澤東說,今天是進京趕考的日子,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希望考個好成績。這句話的意思主要是①避免農民戰(zhàn)爭中的流寇主義 ②克服農民階級的私有觀念 ③防止產生驕傲麻痹思想 ④防止干部中出現(xiàn)享樂腐化作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1946年6月,國共兩黨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當時世人議論紛紜。下列評述中,哪一種更接近事實本質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楚漢相爭,成者王侯敗者寇
C.“五四”以來,社會勢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戲,列強其后也
第六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的建設道路
第24課 鞏固新生政權
目標:
1.知識與能力:熟悉新中國為鞏固政權而采取的重要舉措,理解1954年憲法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分析與課本有關的歷史材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1954年憲法,培養(yǎng)學生的現(xiàn)代公民意識,增強民主法制觀念。
預習思考:
1.抗美援朝的原因有哪些?有何意義?
2.中共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了新生的政權?有何作用?
主體知識:
一、鞏固新生政權:
1.抗美援朝:
①背景
A. 年6月,朝鮮內戰(zhàn)爆發(fā)。
B.美國操縱 通過決議,組成“ ”進行干涉,并將戰(zhàn)火燒到中國東北邊境,嚴重威脅中國安全。
C.美國命令 開入臺灣海峽,阻撓中國解放 ,粗暴干涉中國內政。
②經(jīng)過
A.1950年10月, ,率領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
B.從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志愿軍將美軍從 打回到 附近。
C.1953年7月,美國被迫與朝中方面簽訂了 ,戰(zhàn)爭結束。
③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保衛(wèi)了我國的安全,為國內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贏得了 外部環(huán)境。
2.鎮(zhèn)壓反革命運動
①目的:給 提供一個穩(wěn)定的后方。
②經(jīng)過
A.1950、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先后發(fā)布了《 》《 》。
B.運動采取“ , , ”的政策,重點采取打擊土匪、惡霸、特務 和反動黨團骨干分子。
C. 年 10月,運動勝利結束。
③意義:基本上肅清了國民黨遺留在大陸上的 殘余勢力,大致平息了匪患,純潔了 ,使我國出現(xiàn)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 局面。
3.“三反”“五反”運動
①背景:在抗美援朝期間,出現(xiàn)了某些國家干部貪污腐化以及一些 ,進行 的現(xiàn)。
②目的:規(guī)范 秩序,保持干部隊伍的純潔。
③概況
A.1951年12月至1952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在全國開展了 、反浪費、 的“三反”運動。前中共天津地委書記 、原天津地區(qū)專員 被開除黨籍,依法判處死刑。
B.1952年初至10月底,中央人民政府在私營工商業(yè)者中開展了 、反偷稅漏稅、 、反偷工減料、 的“五反”運動
④意義:鞏固了新生的 ,為 勝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制訂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目的:保證在政治上從 向社會主義的順利過度。
2.內容
①《憲法》共有106條,分為總綱、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以及國旗 、和首都等四章。
②《憲法》確立了我國的 和政府組織原則,規(guī)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制定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方針政策,并將 寫入。
3.意義
①1954年憲法是中國第一部 類型的憲法。
②它的頒布加強了 ,鞏固了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的成果,反映了國家在 時期的根本要求,反映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社會的共同愿望。
③它的頒布極大地提高了人民 的積極性,推動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發(fā)展,為社會主義 建設奠定了基礎。
重難詮釋:關于過度時期的社會性質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是一個過度時期,即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時期。新民主主義時期并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tài),屬于過度的階段。
在這一社會中,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經(jīng)濟上是五種經(jīng)濟成分即國營經(jīng)濟、合作社經(jīng)濟、農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個體經(jīng)濟、國家資本主義經(jīng)濟和私人資本主義經(jīng)濟同時并存。其中社會主義性質的經(jīng)濟居于領導地位,但非社會主義性質的經(jīng)濟占有很大的比重。社會主義革命在經(jīng)濟領域里的任務,就是發(fā)展社會主義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成分,把個體農業(yè)、手工業(yè)和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改變成社會主義經(jīng)濟。所以說,建國后的新民主主義時期并不是獨立的社會形態(tài),屬于過度的階段。
就其整體而言,不完全是社會主義的,但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都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義同社會主義截然分開。我們承認這是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同我們把新中國成立以后稱為社會主義國家并不矛盾。說過度時期是社會主義國家,是就其實質和發(fā)展方向而言;說過度時期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是就其政權的某些特點和五種經(jīng)濟成分并存而言。這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的側面加以強調的結果,沒有根本的區(qū)別。
知識運用:
1.1951年開始的“三反”和“五反”運動
A.分別在國家機關、國營企業(yè)和私營企業(yè)中進行 B.分別在國家機關和國營企業(yè)中進行
C.目的均在于懲治私營企業(yè)中的不法行為 D.都是為了懲治干部隊伍,抵制資產階級的腐蝕
2.下列不屬于“三反”運動內容的是
A.“反貪污” B.“反行賄” C.“反浪費” D.“反官僚主義”
3.1954年《憲法》與1949年〈〈共同綱領〉〉在內容上的根本不同在于
A.規(guī)定的國家政體不同 B.《憲法》規(guī)定了人民的基本權利餓義務
C.規(guī)定的社會形態(tài)和體現(xiàn)出的原則不同 D.規(guī)定的權力機關不同
4.建國初期,為我國的經(jīng)濟建設和社會改革贏得相對和平的外部環(huán)境的重大舉措是
A.鎮(zhèn)壓反革命 B.抗美援朝戰(zhàn)爭 C.土地改革 D.“三反”“五反”運動
5.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①規(guī)定了國家的性質和根本政治制度 ②總結了社會主義改造的經(jīng)驗 ③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④規(guī)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25課 新中國的政治建構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熟悉人民代表大會制性質及職能、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xié)商制及發(fā)展過程、民族區(qū)域自治制的含義,理解這三者共同構成有中國特色的政治體系。
2.過程與方法:通過多渠道搜集資料,了解現(xiàn)代中國政治體系的鮮明特色及優(yōu)越性。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增強責任感和維護祖國利益的信念,理解建設民主政治要從國情出發(fā)。
預習思考
1.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逐步建立起哪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政治制度?
2.建國后,我國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怎樣發(fā)展的?
3.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資產階級議會制的本質區(qū)別是什么?
主體知識
一 、人民代表大會制
1.建立
①探索發(fā)展階段(1954??1957)
A.時間: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 》,正式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 意義:這一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新中國各項制度的基礎,規(guī)范了政府與人民的 與 關系,昭示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 。
②遭受挫折階段(1957??1965):1957年,國家政治生活中發(fā)生了 的錯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趨于停頓。
③嚴重破壞階段(1966??1976):十年“ ”期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名存實亡。
④恢復完善階段(1976??今): 以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恢復和發(fā)展,并在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人大加強 工作,推動中國的社會主義 和 建設,在中國現(xiàn)實政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
1.確立
①基礎: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團結合作、共同反對 專制獨裁的歷史,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 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②經(jīng)過
A.1949年召開的 ,初步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 和 的政治制度。
B.1954年憲法以國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 和各民主黨派 的確立。
③組織形式: 是黨領導下的 的主要形式,是 的基本組織。一屆人大后政協(xié)成為 、無黨派愛國人士參政議政的舞臺。
④意義:這一制度的確立,調動了 參政議政的熱情,開創(chuàng)了 、共同建設祖國的新局面。
2.發(fā)展: 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的方針,作為黨與各民族黨派合作的指導思想,得到了民主黨派及民主人士的擁護。
3.挫折
①1957年的 斗爭擴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錯劃成右派,無法參政議政,嚴重破壞了 制度。
②“ ”時期,民主黨派停止活動,政協(xié)工作陷于癱瘓。
4.恢復和發(fā)展
①“ ”結束后,黨領導下的 與 制度得到恢復,并得到新的發(fā)展。
②1982年黨提出與各黨派“ 、 、 、 ”的方針,人民政協(xié)迎來了新的春天。
三、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
1.基本內容:在 的統(tǒng)一領導下,實現(xiàn)全國各民族 和各民族大團結,在一些少數(shù)民族 的地方實行區(qū)域自治,設立自治機構,行使自治權。
2.實施
①《 》明確規(guī)定在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
②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 》對自治區(qū)的類型、自治機關的組成、 、自治區(qū)內的民族關系都作了詳細的說明。
③到1956年我國已建立了 大省級自治區(qū), 余個自治州,自治縣, 已經(jīng)出具規(guī)模。
④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國家的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實。1984年全國人大通過了《 》,標志著我國民族區(qū)域自治進入一個新的發(fā)展階段。
3.作用:這一制度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 以及地區(q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各族人民積極參加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建設,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也日益繁榮與發(fā)展。
重難點詮釋:
1.人民代表大會制:是指擁有國家權力的我國人民根據(jù)民主集中制原則,通過民主選舉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并以人民代表大會為基礎,建立全部國家機構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jiān)督,以實現(xiàn)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治制度
2.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資產階級議會制的異同:
①同:都有定期選舉的代表或議員組成;都屬于一種間接民主,即代議民主。
②異:
A.階級本質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階級本質相適應服務于人民民主專政;資產階級議會制與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階級本質相適應,服務于資產階級專政,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會制與資產階級議會制的根本區(qū)別。
B.組織和活動原則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按民主集中制與議行合一原則組織活動;資產階級議會制按三權分立原則組織活動。
C.政黨在政權組織中的活動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制度,即中國共產黨始終處于領導核心地位;資產階級議會制則采取兩當或多黨輪流執(zhí)政的制度。
D.二者的經(jīng)濟基礎不同。人民代表大會制建立在社會主義共有制基礎上為維護社會主義公有制服務;議會制則是建立在資本主義私有制基礎上,是維護資本主義私有財產的工具。
E.行使權力的主體不同。人民代表大會是通過選舉產生的代表行使國家權力代表受人民監(jiān)督,對人民負責;西方議員由競選產生,不對選民負責,選民無權撤換議員。
3.我國的多黨合作制的特點:
①在多黨合作的關系中共產黨是處于政治領導地位的唯一政黨,這種領導地位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實踐而為全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公認的,彼此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組織上是獨立的。
②政治上是密切合作關系,共產黨不是獨攬政權,民主黨也不同于其它國家的在野黨,二者是政治合作、共產黨執(zhí)政、各民主黨派共同參政的關系,二者合作的方針是“十六字方針”。
③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多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④合作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是最重要的組織形式,是共產黨與各民主黨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場所。
知識運用
1.20世紀50年代我國推動國家民主制度建設的主要舉措是:
A.在工礦企業(yè)實行民主改革 B.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整風運動 D.成立全國政協(xié)
2.我國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秋 B.1954年秋 C.1956年底 D.1978年底
3.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①規(guī)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 ②總結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的經(jīng)驗③體現(xiàn)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④規(guī)定了人民的權力和義務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相互監(jiān)督”的方針的根本依據(jù)是:
A.民主黨派幫助過共產黨 B.民主黨派已經(jīng)變成代表一部分勞動者的政黨
C.共產黨信任民主黨 D.共產黨需要民主黨派
5.新時期我國民主黨派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協(xié)商②民主監(jiān)督③參政議政④維護統(tǒng)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為實行民族平等,黨和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
A.實行土地改革 B.大力的財力支持 C.實行民主改革 D.實行區(qū)域自治制
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全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的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已確立,并將繼續(xù)加強。國家將盡一切努力促進全國各民族的共同繁榮。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材料二.到1990年我國有自治區(qū)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4個 ……
回答:①材料一中反映的我國民族關系的原則是什么?實現(xiàn)這個原則的目的是什么?
②材料二給材料一證明了什么?二者的內在聯(lián)系是什么?
③材料二體現(xiàn)了黨和政府對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實現(xiàn)什么政策?有什么現(xiàn)實意義?
第26課 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曲折發(fā)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文革”期間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背景和表現(xiàn)、新時期加強民主法制建設的表現(xiàn)、基層民主選舉的含義和基層干部產生、城鄉(xiāng)變化及其意義。
2.過程與方法:了解“文革”對民主法制的踐踏,認識民主法制建設的必要性和艱巨性;列舉新時期我國民主法制建設的主要成就,認識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意義。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在思想上認識依法治國和牢固樹立民主法制觀念的必要性。
預習思考
1.“文革”時期民主法制遭到破壞的背景和主要表現(xiàn)。
2.新時期加強民主法制建設有哪些主要表現(xiàn)?你怎樣理解從“法制”到“法治”這一字之差所體現(xiàn)出來的變化?我們應該怎樣認識依法治國?
3.什么是基層民主選舉?圍繞基層民主選舉全國人大先后頒布了哪些文件?基層干部的產生方式發(fā)生了什么變化?新時期基層民主選舉在城市和農村分別發(fā)生了什么變化,產生了什么影響?
主體知識
一、“文革”對民主法制的破壞
1.背景:由于 的影響和煽動,在全國大中學校紛紛建立起 組織。在 狀態(tài)下,許多 、 和 被抄家批斗,人民的 得不到任何保障, 與 遭到嚴重摧殘。
2.表現(xiàn)
①隨著“ ”的展開, 部門紛紛陷于癱瘓,各種 組織紛紛成立, 陷入極端混亂。
② 和 制度都遭到了破壞,國家的 形同虛設, 被嚴重踐踏。
③中國共產黨的各級組織在“ ”、“ ”的風暴中遭到破壞,黨的 被踐踏, 無法正常進行。
二.新時期的民主法制建設
1.開始:十年浩劫結束后,特別是 以來,中共全面 和加強了 建設。
2.表現(xiàn):
①首要環(huán)節(jié): 是新時期民主法制建設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在 主持下這項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②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在平反冤假錯案的同時黨和政府還進行了 改革,首先從 開始,改進了 和 制度,加強 和 建設。
③十一三中全會后加快法制建設步伐:
A.初步建成較完備的法律體系:頒布并多次修訂 年新《憲法》,又相繼出臺了《 》、《 》、《 》、《 》等各種法律法規(guī)。
B.民主法制建設的一大進步:1989年和1999年先后通過頒布的《 》、《 》兩部法律規(guī)范了 行為,使“ ”有了法律依據(jù),反映了 原則。
C.進入建設法制化社會的新時期:1999年中共十五大把“ ”確立為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并被正式寫入 。
三、基層民主選舉
1.含義:它是我國落實 、 、 的重要舉措,是 的一環(huán)。
2.基層干部的產生:建國后很長時間都是 產生 ,1989年和1998年全國人大先后頒布《 》《 》規(guī)定 產生。
3.職能變化:城市居民委員會由 轉變成 ,權力下放到 ,實行
包括 、 、 、 、 與 。居民不僅 ,而且還 。 在農村,以 、 、 和 為核心內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斷擴展,激發(fā)了廣大農民的 ,保障了農民的 。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68863.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上冊單元復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