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歷史,簡稱史,一般指人類社會歷史,它是記載和解釋一系列人類活動進程的歷史事件的一門學科,多數(shù)時候也是對當下時代的映射。逍遙右腦準備了高一歷冊寒假綜合訓練題,具體請看以下內容。
1.《武丁卜辭》中有“乙巳卜??(殼上的紋路),王大令?(眾)人曰?(協(xié))田……”的記載,其反映的商代政治特征是
A.神權和王權密切結合 B.王位世襲制的實行
C.井田制的盛行 D.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
2.《史記•周本紀》中記載“武王……乃褒封……大禹之后于杞。……封尚父(姜尚)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边@表明西周分封的對象包括
A.周王的兄弟一輩 B.部落首領、周王子弟
C.商代貴族、功臣 D.先代貴族、功臣、親族
3.西周實行分封制,在分封中,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這實際上
A.打破了原有的部族組織 B.重新任命了部族首領
C.重建了新的生產關系 D.促進了華夏民族融合
4.西周實行的宗法制在秦漢以后仍有重大影響,其主要表現(xiàn)是
A.嫡長之繼承制 B.反復出現(xiàn)的分封制
C.三綱五常的倫理觀 D.傳統(tǒng)的宗族觀念
5.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從人類政治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
A.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轉變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6.《全球通史》記載“在中國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有過三次大革命,它們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和社會結構。次發(fā)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發(fā)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的次“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權制建立 B.儒家學說成為統(tǒng)治思想
C.宗法式家族制度的形成 D.世卿世祿制確立
7.秦朝廢除了西周的“世卿世祿”“分土封侯”制度,創(chuàng)立了新的政治制度。這套制度的基本組織結構是
①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②中央機構由三公九卿組成 ③地方行政為郡縣兩級制,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吏 ④主要官吏的選任,不論親疏,選賢任能
A.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有人說:“古希臘是民主制度的故鄉(xiāng),古中國是官僚制度的故鄉(xiāng)!惫倭胖(bureaucracy)是由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提出。是指權力依職能和職位分工和分層、以規(guī)則為管理主體的管理方式和組織體系。亦稱科層制。合理?合法的權力是官僚制的基礎。官僚制既是一種組織結構,又是一種管理體制。我國秦朝建立了一整套從中央到地方各級官僚體系。下列有關秦朝官僚體系的敘述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三公九卿分管著國家和皇家的各種事物
B.中央政府各級官員,在地位、職責和權力等方面都處于既配合又牽制的狀態(tài)
C.秦代的地方政權機構共分郡、縣兩級,與此相適應,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級官僚體系
D.為使各級官僚機構正常運行和更好地發(fā)揮應有效能,制定了選拔和考察官吏的察舉制
9.“它排除了丞相個人專斷,相權過大威脅皇權而出現(xiàn)的政治危機,而且增強了決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西漢郡國并行制度B.唐朝三省六部制度C.元朝的行省制度D.明朝的內閣制度
10.唐太宗說:“以天下之廣,四海之眾,干端萬緒.須合變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籌畫,于事穩(wěn)便,方司奏行。豈得以一日萬機,獨斷一人之慮也。”材料表明他主張
A.發(fā)揮宰相等大臣的議政權 B.君權與相權相互制衡
C.中央權力重心應當下移 D.君主不應實行專制統(tǒng)治
11.唐代中樞機構中書省、尚書省和門下省的精細分工體現(xiàn)了
A.施政理念上追求民主 B.剝奪相權的創(chuàng)新設計
C.行政運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權的重要進步
12.史學家錢穆指出:“在此制度下,人民優(yōu)秀分子均有參政之機會,新陳代謝,決無政治上之特權階級!卞X穆所說的“制度”是
A.薦舉制 B.封邦建國制 C.科舉制 D.三省六部制
13.中國古代選官經歷了“世襲制??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科舉制”的過程,下列說法與“科舉制”相一致的是
A.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舊
C.立嫡以長不以賢 D.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
14.《宋史》卷一六二《職官志》記載: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樞密院,與中書對持文武二柄,號為二府……中書、樞密院二府,每朝奏事,與中書先后上殿。從以上材料可看出
A.樞密院使與中書分掌軍政和財政 B.樞密院使的設立,分割了宰相的權力
C.加大各部權限,發(fā)揮官員的主動性 D.充分分割軍隊指揮權,防止將領反叛
15.“凡京奏,禁中稱文書,必發(fā)閣臣票擬。閣票用本、紙、小帖、墨字,內照票擬,或皇上御筆,或宦官代書,具即在文書上面用朱字。閣票如有未合上意,上加筆削或發(fā)下改票,閣臣隨即封上,間有執(zhí)正強爭,也多曲折!鄙鲜霈F(xiàn)象最早出現(xiàn)于
A.唐朝 B.北宋 C.明朝 D.清朝
16.某電視專題片中出現(xiàn)了三組鏡頭,分別反映了不同朝代為解決洪水災害,中央政府的運作情況。據(jù)所學知識判斷,上述歷史場景最早出現(xiàn)的朝代分別是①蜀郡洪水為患,丞相與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給皇帝裁決②渝州發(fā)生洪災,中書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門下省審核后,再交尚書省,尚書省交工部、戶部辦理③徐州府爆發(fā)洪災,閣臣據(jù)皇帝旨意寫成詔書,直送工部、戶部執(zhí)行賑災
A.秦、唐、元 B. 秦、唐、明 C.秦、元、清 D.漢、宋、明
17.在中國古代,圍繞中樞決策權力的斗爭是
A.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 B.皇權與相權的矛盾
C.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D.三省六部制
18.秦以后中央機構分工的突出特點是
A.保證貴族的特權壟斷地位 B.加強封建中央集權統(tǒng)治
C.儒家思想長期影響政治形態(tài) D.提高行政效率和加強皇權并重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1127246.html
相關閱讀:高一寒假作業(yè)歷史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