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下冊物質(zhì)生活與習俗的變遷課堂同步練習題(含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第14課 物質(zhì)生活與習俗的變遷
一、單項
1.最早促使中國近代社會風俗習慣變化的原因是
A.西方列強的入侵 B.清政府支持發(fā)展工商業(yè)
C.西方民主革命思想 D.康有為、孫中山的個人作用
2.近代生活習俗變化最大的是
A.上海 B.天津 C.廣州 D.北京
3.19世紀末,有人說“上海是冒險家的樂園”,從當時的社會條件來看,有錢人能實現(xiàn)的有①吃西餐②喝西洋飲料③喝咖啡④建造花園式洋房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4.引起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原因有①西方列強的侵略②自然經(jīng)濟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fā)展③有識之士的推動④西方文化的影響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④ D.①③④
5.在近代,首先突破中國人傳統(tǒng)服飾、穿上西裝的是
A.政府派遣的第一批留美幼童 B.部分買辦 C.孫中山 D.康有為
6.從舊式婚禮與新式文明婚照兩幅圖片可以看
出,我國近代以來人們物質(zhì)生活和社會習俗發(fā)生了
巨大的變化,表現(xiàn)在①服飾的變化②發(fā)式的變化③
禮儀的變化④是否纏足的變化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維新派人士掀起女權運動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危機的影響
B.外國傳教會的宣傳
C.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要求
D.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
8.晚清時期,有人把“斷發(fā)易服”提高到強國的高度,上書皇帝說:“今則萬國交通,一切趨于尚同,而吾以一國衣服獨異,則情意不親,邦交不結矣。且今物質(zhì)修明,尤尚機器。辮發(fā)長重,行動搖舞,誤纏機器,可以立死。今為機器之世,多機器則強,少機器則弱,辮發(fā)與機器不相容也!痹撊俗钣锌赡軐儆
A.地主階級洋務派 B.地主階級頑固派
C.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 D.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
9.從“老爺”“大人”到“同志”“先生”的稱謂變化主要反映了
A.資本主義經(jīng)濟代替封建經(jīng)濟形式成為社會經(jīng)濟的主體
B.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平等的觀念開始深入人心
C.對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D.西方文化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侵略
10.新中國出現(xiàn)新生活新風尚的根本原因是
A.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 B.人民當家作主
C.蘇聯(lián)的援助 D.人們對美的追求
11.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是在什么時候
A.一五計劃完成時 B.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時
C.20世紀60年代末 D.20世紀80年代末
12.新中國成立后導致中國社會家庭生活產(chǎn)生重大變化的標志是
二、非
15.下列材料
材料一:道光年間,凡物之極貴重者,皆謂之洋。重樓曰洋樓,彩轎曰洋轎。衣有洋縐,帽有洋筒,掛燈名曰洋燈,火鍋名曰洋鍋,細而至于醬油之佳者,亦名洋秋油,顏料之鮮明者曰洋紅洋綠。大江南北,莫不以洋為尚,洋乎洋乎?蓋洋洋乎!
??陳作霖在《炳燭里談》
材料二
圖一 穿西裝的男子
圖二 辛亥年間,革命士兵在為百姓剪辮子
圖三 西式糕點開始出現(xiàn)在街頭攤柜里
材料三 資產(chǎn)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chǎn)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
??馬克思
請回答:
(1)結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趨勢怎樣?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2)結合所學知識和材料三,你得到了什么認識?
16.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以后,北京城鎮(zhèn)居民食品消費的一個重要轉(zhuǎn)變,是徹底拋棄了“胡亂吃飽”的傳統(tǒng)做法,開始從“粗放型”向“營養(yǎng)型”轉(zhuǎn)化,有意識地注意食品的營養(yǎng)結構。就糧食消費來看,僅占食品全部支出的9.18%,其中副食品支出到1991年占全部食品支出的57.17%。1978年平均每人每天消費1斤還要多,而到1991年平均每人每天消費糧食不足半斤。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衛(wèi)生研究所根據(jù)我國人民的體質(zhì)、膳食習慣,提出一個規(guī)范化的營養(yǎng)標準:每個成人每天平均攝入食物熱量2400千卡,蛋白質(zhì)72克,脂肪73克。即使由國際標準來看,“1984年北京城市居民每天每人攝入的熱量為2680大卡,蛋白質(zhì)80克,兩項都超過了國際標準。”
水果歷來是屬于溫飽之外的奢侈品,但是這一時期已逐漸成為北京城鎮(zhèn)居民食品消費的重要內(nèi)容。1991年平均每人消費鮮瓜果58.80公斤,其中西瓜就將近40公斤。
??摘自《改革開放以后北京城鎮(zhèn)居民食品消費生活的變化》
材料二: 20世紀90年代以后北京城鎮(zhèn)居民的食品消費開始由吃好向膳食合理化轉(zhuǎn)變,居民在食品支出方面,更趨向營養(yǎng)、新鮮、方便、快捷。越來越講究,比如北京人喜歡吃米,而米的種類卻在不斷變化,1978年以前,北京人吃的米以秈米為主,20世紀80年代粳米受到普遍歡迎,進入90年代以后,開始選擇泰國香米……可是,有人覺得香米雖香,卻沒有國產(chǎn)好大米有嚼頭。有一種中泰 “混血兒”的配方金福米出現(xiàn)在北京的糧食市場上,很快就被許多北京家庭接受了。“沒過幾年,北京人吃的米又變化了,北京人認盤錦大米、唐山大米……這種米晶瑩透明,所含礦物物質(zhì)極豐富,吃著有清香味!
這幾年,北京人每年人均購買的鮮菜超過190公斤……鮮菜、肉、蛋、禽、水產(chǎn)品、鮮瓜果等副食品的比重已超過80%,鮮瓜果人均消費量1991年達67.19公斤。
1978-1998年,北京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支出從163.95元增加到2053.82元,平均每年遞增13.5%。??摘自《改革開放以后北京城鎮(zhèn)居民食品消費生活的變化》
材料三:“堅持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就要“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沒有貧窮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特點不是貧窮。”??摘自《鄧小平文選》第3卷116頁
請回答:
(1)概括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1978-1991和1992-1998兩個階段北京城市居民食品消費變化的各自顯著特點。
(2)北京市居民人均食品支出年增長幅度與我國同時期國民生產(chǎn)總值年平均增長幅度比,哪一個增長幅度大?說明什么問題?
(3)材料三說明什么問題?指出材料三和材料一、二之間的聯(lián)系。
參考答案
1.A 2.A 3. C 4.A 5.B 6.A 7.D 8.C 9.B 10.B 11.D 12.B 13.D 14.C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65387.html

相關閱讀:高一歷史必修二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