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試卷說明:

玉溪第二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閱讀題)和第II卷(表達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上2、作答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第I卷 閱讀題一、現(xiàn)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人類文明的第一行腳印,是踩在濕漉漉的河邊的。通過逐水而居,原始人獲得了一種簡樸然而充滿希望的生活和初級生產(chǎn)方式,并對河流產(chǎn)生了親和、依賴和畏懼,推動了人類想象力和終極觀念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人類早期文明又稱大河文明。在黃河、尼羅河、幼發(fā)拉底河和恒河、印度河流域,通過洪水周期性泛濫和引水灌溉,形成了最早的農業(yè),并誕生了與之適應的科學技術、政治文化和社會分工。而且,通過河流,紛爭不已的部落和相互隔膜的族群獲得種標志性的文化認同,產(chǎn)生了一種后來被稱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傾向。在此基礎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層意識形態(tài);反過來,這些源于河流或在河流背景下生成的認同和傾向又進一步賦予河流以一種崇高品格,使河流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河流的文化生命就這樣產(chǎn)生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中國戰(zhàn)場上,國都淪陷,山河破碎,一曲悲憤雄渾的《保衛(wèi)黃河》,卻成為連接重慶和延安、前線與后方的共同旋律,成為超越所有黨派的精神旗幟,動員起抗日救國的巨大力量。改革開放新時期,黃河作為民族搖籃,為成千上萬的海外華人尋根問祖、頂禮膜拜提供了可知可感的實體和空間,成為凝聚民心、引領民氣的“精神圖騰”。河流文化生命在于它的超越性。你可以通過河流的故事觸摸一段歷史,一個族群;你也可以通過歷史的故事復活一條河流,一種刻骨銘心的記憶;你甚至可以通過知識、經(jīng)驗和想象把河流和歷史抽象成一種符號,賦予它更加豐富和充滿變數(shù)的內涵。這時,河流文化生命就由超越性而獲得了一種穩(wěn)定的虛擬性,是各民族發(fā)生、成長和可持續(xù)繁衍的文化資源。在地球景觀中,沒有什么比河流更神奇、微妙和難以窮盡的了。河流是最具運動性、可視性和永恒美學價值的自然景觀。有聲有色、奔騰不息的河流煥發(fā)了所有大地景觀的活力,激發(fā)了人類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懷,產(chǎn)生了獨特的河流美學,掀開了地球自然和生物史詩中瑰麗、壯美和綿長的詩意篇章。從中國的《詩經(jīng)》《黃河大合唱》、俄羅斯的《伏爾加船夫曲》到美國的《老人河》,河流成為文學和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泉。每一條河流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音樂和詩歌。不能想象沒有河流滋潤的人類情感和文學作品,就像不能想象沒有文學和音樂伴隨的河流一樣。浩蕩的巨川,湍急的洪水,柔美的溪流,神奇的峽谷,作為歷史文化的空間載體,藝術創(chuàng)作的永恒母題,想象力的起點和極致,作為人與宿命搏斗的見證,在人文史上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原初價值。河流不僅僅是經(jīng)濟資源、戰(zhàn)略資源,還是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是全人類亟待保護的珍貴的自然遺產(chǎn)。一個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社會不僅僅是經(jīng)濟的可持續(xù)性,還必然意味著河流以及河流審美和文化價值的可持續(xù)性。(節(jié)選自《河流的文化生命》一書)1.下列關于“河流文化生命”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河流與人類文明有著密切關聯(lián),正是河流使原始人類獲得了簡樸的生活和初級的生產(chǎn)方式。B.人類早期四大文明的形成,都與大河有關,因此可以說大河文明就是人類早期文明的代稱。C.河流的活動和人類對它的利用,形成了最早的農業(yè),和與之適應的科技、政治文化和社會分工。D.源于河流或以河流為背景所生成的文化認同和文化傾向,使得河流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征。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在民族凝聚力基礎上演化和提升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現(xiàn)代民族國家本土文化品格和深層意識形態(tài)。B.河流承載著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的歷史息息相關,也是一個民族可持續(xù)繁衍的文化資源。C.《保衛(wèi)黃河》超越了黨派和地域,在抗日戰(zhàn)爭和改革開放時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D.河流激發(fā)了人類的想象力和自然情懷,滋潤著人類的情感,成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源泉,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河流作為人類想象力的起點和極致,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永恒母題,在人文史上具有經(jīng)久不衰的原初價值。B.我們可以通過河流觸摸歷史,把河流和歷史抽象成一種符號,賦予河流更加豐富和充滿變數(shù)的內涵。C.河流不僅煥發(fā)了所有大地景觀的活力,而且還是重要的經(jīng)濟資源、戰(zhàn)略資源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資源。D.河流是人類珍貴的人文遺產(chǎn),河流審美和文化價值的可持續(xù)性,也意味著一個社會的經(jīng)濟可持續(xù)性。㈠文言文閱讀(19分) 王樸字文伯,東平人也。少舉進士,為校書郎,依漢樞密使楊?。?與王章、史弘肇等有隙,樸見漢興日淺,隱帝年少孱弱,任用小人,而?為大臣,與將相交惡,知其必亂,乃去郡東歸。 周世宗鎮(zhèn)澶州,樸為節(jié)度掌書記。世宗即位,遷比部郎中。世宗新即位,銳意征伐,已擾群議,親敗劉?于高平,歸而益治兵,慨然有平一天下之志。數(shù)顧大臣問治道,選文學之士徐臺符等二十人,使作《為君難為臣不易論》及《平邊策》,樸在選中。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德以為先。惟樸等言用兵之策,謂江淮為可先取。世宗雅已知樸,及見其議論偉然,益以為奇,引與計議天下事,無不合,遂決意用之。顯德三年,征淮,以樸為東京副留守。還,拜戶部侍郎、樞密副使,遷樞密使。 世宗之時,外事征伐,而內修法度。樸為人明敏多材智,非獨當世之務,至于陰陽律歷之法,莫不通焉。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世宗征淮,樸留京師,廣新城,通道路,壯偉宏闊,今京師之制,多其所規(guī)為。其所作樂,至今用之不可變。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時之策。至言諸國興滅次第云:“淮南可最先取,并必死之寇,最后亡。”其后宋興,平安四方,惟并獨后服,皆如樸言。 六年春,世宗遣樸行視汴口,作斗門,還,過故相李谷第,疾作,仆于坐上,舁歸而卒,年五十四。世宗臨其喪,以玉鉞叩地,大慟者數(shù)四。贈侍中。 (選自《新五代史?周臣傳》,有刪節(jié))4.對下列句子加點字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已擾群議 擾:擾亂 B.數(shù)顧大臣問治道 顧:召集 C.世宗臨其喪 臨: 面臨 D.非特一時之策 特:特意5.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直接表現(xiàn)王樸“明敏而多材智”的一組是( ) ①外事征伐,而內修法度 ②世宗臨其喪,以玉鉞叩地,大慟者數(shù)四 ③知其必亂,乃去郡東歸④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⑤其陳用兵之略,非特一時之策⑥至于陰陽律歷之法,莫不通焉 A.①②⑥ B.①②④ C.②④③ D.③⑤⑥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樸很有政治眼光。他最初依附樞密使楊?,后來發(fā)現(xiàn)隱帝任用小人,而楊?與將相關系不好,料知混亂必然要發(fā)生,就離開了他。B.王樸不僅多才多藝,精通音律、歷法,還善于搞城市建設,他規(guī)劃京師規(guī)制,將開封改造得大路通暢,壯偉宏闊。C.王樸在眾文士主張興修文教的情況下,主張用武,得到世宗的賞識,并被派征伐江淮,回來后,被提拔為戶部侍郎 D.王樸視察汴河口,返回時到原來的丞相李谷家拜訪,發(fā)病,倒在座位上,回家后就逝世了。世宗傷心地用玉鉞觸地。7.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每題5分,共10分)(1)而當時文士皆不欲上急于用武,以謂平定僭亂,在修文德以為先。譯文: (2)樸性剛果,又見信于世宗,凡其所為,當時無敢難者,然人亦莫能加也。譯文: ㈡古代詩歌閱讀(11分)閱讀這題㈢名篇名句默寫(6分)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 ,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 ,斯已矣。(《逍遙游》)(2)黃鶴之飛尚不得青泥何盤盤,親賢臣,遠小人,;親小人,遠賢臣,。(1)下列對小說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分) A. B.靴子的靈魂就是格斯拉的生命,格斯拉舉止怪誕,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心懷怨憤,對品質的追求讓他被認為是那個物質社會的怪人。 C.格斯拉叫“我”把那雙咯吱咯吱響的靴子拿來看看,表現(xiàn)了他對自己手藝的自信,因為這是他用心做成的,他相信靴子的品質。D.小說通過陳列靴子的櫥窗的變化暗示了格斯拉經(jīng)營的不善和最后的沒落,也同樣暗示了人們對格斯拉處境及死亡的漠不關心。 E.敘事平淡,語言樸素,然而就在平淡和樸素之中,蘊藏著強烈的感情,(2)請分析標題的深刻含義。(6分)(3)(4)一個手藝精湛的鞋匠最后餓死了,這在當時的社會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怪事還是一個必然的悲?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8分)(1)結合原文,下列對傳記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shù)膬身検牵?)(5分)A.本文以凝練深沉的筆觸,按時間順序將陳寅恪為學術的一生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評傳結合,集中體現(xiàn)了陳寅恪是一個將生命和學術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學者。B.文中用大量筆墨渲染了其個人不幸,襯托出陳寅恪對學問的執(zhí)著追求,對病痛頑強堅韌的意志,突出了其為學問付出一生的主題。C.陳寅恪主張中國學術“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體現(xiàn)了他以本民族學問為基礎的治學宗旨。D.文中作者多次對雙眼的肖像描寫,生動形象地勾勒出一個學者形象:治學專注,不畏病痛,離別之際對學術與生命充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學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930346.html

相關閱讀:高二第一學期語文綜合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