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被刺教案
自主預習篇
【語文百花苑】
有的人
臧克家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械娜耍T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械娜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械娜耍钪鴦e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T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钪鴦e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場可以看到;/他活著為了多數(shù)人更好地活著的人,/群眾把他舉得很高,很高。
<賞析>
這首詩的語言,既精煉又形象。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tǒng)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tǒng)治者的外強中干、自我吹噓的丑態(tài),對反動派進行有力的諷刺;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tǒng)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深入獨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詩的顯著特點,突出地表現(xiàn)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煉和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說過:“詩,要有警句,如果把詩中的每一個文字比作磚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詩“要有意味深長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詩開頭四句,即堪稱詩篇的“梁柱”,這“梁柱”是詩人生活經(jīng)驗和思想感情的結晶,使人驚醒,引人深思。
【文本鏈接】
1.走近作者
本文選自《世界著名通訊社百年好文章??合眾社百年新聞佳作》。
2.背景資料
甘地,印度國大黨領袖、民族解放運動著名領導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者,享有“圣雄”稱號
甘地是在公元1867年10月2日誕生,出生于印度西岸渡波班達。甘地中學畢業(yè)后,進入大學念書,但是念得并不順利,所以決定到英國留學,攻讀法律,后來考上了律師資格。在1893年5月,甘地領導南非印僑反抗白人壓迫,也有在印度各地演說過、建造了一個修道院??真理修道院。
后來尼赫魯成立臨時政府,回教聯(lián)盟卻堅持自組巴基斯坦國,國內暴亂四起。甘地四處撫慰難民受創(chuàng)的心。1948年的1月30日,印度副總理又帶來了政府的難題來請教甘地,黃昏五點多中,甘地結束了與副總理的談話,趕著去主持他最后一場祈禱會,被印度教極右分子開槍暗殺,終年79歲。殺害甘地的刺客納特胡拉姆-戈德塞是印度教的一個極端派別的成員,該派別完全拒絕甘地發(fā)出的善意、和平與愛的呼聲。
甘地本性節(jié)儉,關懷千千萬萬受苦的眾生,想到連換洗衣物都沒有的農(nóng)民在他的面前,一絲一縷、一口糧、一枝筆,都成了奢侈的珍寶,謹慎的節(jié)用著。
甘地抨擊把知識與勞力分為兩極的觀念。他鼓勵勞動,不管在南非的農(nóng)場、印度的修道院、英皇的監(jiān)獄中,他并未減免自己清潔環(huán)境的工作。
他為修道院的孩子訂制桌椅、編織草鞋、紡紗織布,同時也帶領印度三億人民爭取民族自由。勞心者不該因治理而不服務,勞動也不是專屬勞工的天職。甘地對生命充滿無私的愛,他愛受苦的賤民,不惜用自己的生命去挑戰(zhàn)種族制度,喚起印度人公平的對待自己的同胞。他愛敵人誤入歧途的靈魂,深信人人具有善性,他要引出人心中的善性,使雙方互信互愛。他也愛純潔的孩子,總是挪出時間和修道院里的兒童玩。
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當時他已是一位很有聲望的社會活動家,很快成為國大黨的實際領袖。1919年,面對殖民當局否決印度自治要求、制造阿姆利則慘案和工農(nóng)群眾不斷掀起的反英浪潮,甘地發(fā)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成為這一運動的開創(chuàng)人。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主張用和平的合法手段取得自治。1922年2月,喬里喬拉發(fā)生農(nóng)民暴力反抗事件,甘地認為這越出了他所規(guī)定的范圍,因而宣布停止不合作運動。但英國殖民政府還是逮捕了他,并判了6年徒刑。他在獄中寫了自傳《我體驗真理的故事》,兩年后因病提前獲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為取得印度更多的支持,于1942年3月派使節(jié)同甘地等商談戰(zhàn)后自治問題。甘地明確要求英國退出印度,并于8月8日再次發(fā)出不合作的號召,第二天,他與國大黨執(zhí)委會全體成員一起被逮捕,由此觸發(fā)了全國性大騷動;顒釉獾疆斁值谋┝︽(zhèn)壓。為抗議政府暴行,1943年2月10日起,甘地絕食三周,終于使被捕者獲釋。
1947年8月15日,在印度聯(lián)邦宣布成立之際,制憲會議特意向被稱為“過去30年來的向導和哲學家、印度自由的燈塔”的甘地致以崇高的敬意。可是此刻,這位偉人卻因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自己未能使印度人團結起來而自責,在加爾各答絕食一天,并從早到晚在手搖紡車上紡紗,當時他已78歲。距此5個多月之后,這位老人遇刺身亡,他的尸體按印度傳統(tǒng)方式進行了火化。終年78歲。
最后,甘地雖然無法拯救他的人民,他心愛的國家分裂了,他關愛的農(nóng)民依舊貧窮,但他的精神卻永垂不朽
【基礎知識積累】
1、字音、字形
噩耗è 悲慟欲絕tòng 騷亂sāo 晚禱dǎo 一剎那chà 摩肩接踵zhǒng 瞻仰zhān 憂心忡忡chōng
2、詞義
驚惶失措:失措,舉止失去常態(tài)。驚慌、惶恐,不知所措。
摩肩接踵:踵,腳跟。肩挨肩,腳碰腳。形容人多,擁擠。
憂心忡忡:憂愁的心情。
合作探究篇
【課文內容透析】
1.脈絡梳理
甘地被刺,孟買騷亂
甘地被刺 甘地被刺經(jīng)過
甘被刺后的影響
這篇新聞消息是采用了“倒金字塔結構”,也就是倒敘的方式。其特點就是:最重要的、最新鮮的、最吸引人的信息放在最前面(2—7段),然后放次重要的信息(8—15段),相對來說最不重要的放在結尾(16段).
2.主旨感悟
印度民族運動領袖、圣雄甘地被印度教極右派分子拉姆納拉姆所刺殺,印度各界人士極度悲痛,雖然孟買等地發(fā)生了一些騷亂,但各宗派之間空前團結,這充分體現(xiàn)了印度民族精神的巨大凝聚力。倒敘手法,扣人心弦。
3.寫法點擊
以短小的段落,表達悲痛的感情。
甘地是印度人民心中的“圣雄”,他為了印度人民的解放事業(yè),忍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但在民族的仇殺中卻遭了毒手。這篇新聞既寫圣雄死的過程,也寫他死的影響。事情巨大,悲痛巨大。如何反映這一重大事件,讓人們更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何表達自己悲痛的心情?作者除采用了“倒金字塔結構”,還在句式上,尤其在自然段的寫法上一反寫重大事情的集中、酣暢、大篇幅,而是以小巧、平實取勝。你看全文16段沒有一段夠得上長段的,最長的是13段,也只不過120字左右,最短的14段,只有一句話:“當晚,在人民群眾的一再請求下,終于讓他們瞻仰了甘地的遺容。”這些短的段落,使我們想見到作者在寫這篇新聞時的悲痛之情,好像寫一段話也要用盡所有的力氣,用盡所有的感情。所以說,這樣小的段落,是很容易表達豐富的、難以言傳的感情的。
4.重難點解惑
⑴導語知識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話叫“導語”。它要用簡明生動的文字寫出消息中最核心的信息,鮮明地揭示消息的主題思想。它包含事件的基本要素。“立片言以居要”,新聞人歷來都重視導語寫作。雖說“文無定法”,但新聞導語終究有其一定的結構形式,導語寫作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如何寫好導語?下面舉三種常用的寫作方法:
、僖徽Z破的法。好的新聞導語如何做到“搶耳”、“搶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語破的,無疑會起到開門見山、立竿見影的效果。1945年8月14日,美國杜魯門總統(tǒng)宣布,日本已無條件投降。美聯(lián)社在搶發(fā)這條爆炸性的新聞時,導語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這條短而有千鈞之力的導語,當時就被新聞界公認為“最佳導語”。
、谠O置懸念法。在新聞導語上設置“懸念”,事情先不直說,吊起讀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繼續(xù)讀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報刊發(fā)了一篇報道,導語是這樣寫的:“國財貿(mào)大會上傳說著這樣一件事:上海服裝進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組的職工,‘救活’了兩只鴛鴦,挽回了一大筆外匯!睘槭裁匆熬然睢兵x鴦?“救活”了兩只什么樣的鴛鴦?又怎樣挽回了外匯?導語對此一概不說,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讀。
、塾芄士v法。先放開一步,再緊緊抓住,這樣的導語寫來必有“痛擊一拳”之淋漓快感。1982年10月14日,美聯(lián)社發(fā)了一條諷刺美國經(jīng)濟的稿件,導語是這樣寫的:“就是在羅納德?里根總統(tǒng)對全國說‘美國正在走向經(jīng)濟復蘇’之前幾個小時,他的兒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卻在這里同失業(yè)者一道領救濟金!憋@然,前后兩句自相“矛盾”。但讀者是聰明的,知道連總統(tǒng)的兒子都在領救濟金,誰還相信美國的經(jīng)濟開始好轉了呢?
⑵課文中的導語包含了哪些要素?這個導語的作用是什么?
人物:甘地。時間:今天。
事件、經(jīng)過:被一名印度教極端分子行刺身死
地點、結果:印度舉國上下悲慟欲絕,驚恐不安;孟買爆發(fā)了騷亂。
作用:簡明扼要地擺出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鮮最吸引人的事實,便于讀者迅速及時了解主要內容并吸引進一步讀完全篇。是全文的綱,統(tǒng)領了全文。
⑶為什么甘地被刺死后,舉國上下悲慟欲絕,驚恐不安?
莫罕達斯?卡拉姆呂德?甘地是印度民族主義運動和國大黨領袖。他既是印度的國父,也是印度最偉大的政治領袖,他帶領國家邁向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人們尊稱他為“圣雄”。甘地被刺后,成千上萬的人走上大街,悼念他們的領袖。消息傳到孟買,立即爆發(fā)了騷亂,印度教徒向穆斯林發(fā)動攻擊。人們擔心失去了圣雄,無人能控制民眾的狂熱,整個印度將會陷入混亂。
⑷甘地被刺殺的原因是什么?
他主張印度教和穆斯林團結合作,提倡社會改良、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感化。到1942年,他相信獨立是印度唯一的可能的出路。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后總督(韋維爾和蒙巴頓)合作制定了印度獨立和分治方案,于1947年8月15日公布。但一些人不滿他接受分治法案,拒絕他的非暴力哲學。1948年1月30日,甘地在新德里被一年輕印度教徒槍殺。
⑸怎么樣理解“你來晚了”的含義?
這是圣雄甘地對兇手拉姆.納拉姆所說的一句話,它表明圣雄甘地為印度民族獨立事業(yè),已做出了力所能工巧匠及的貢獻,對他自己來說已無怨無悔,也體現(xiàn)了他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和對民族獨立必勝的自信心。甘地很早就將絕食付諸行動,走向死神的意愿在兇手行刺之前就有了,所以說“你來晚了”。他用這種絕食行動進行斗爭的選擇是真實的發(fā)自內心的,亦即在此以前就已出現(xiàn)多次,他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況且在宗教中就有生死輪回之說,死也不足為懼。
⑹甘地是瑪妮的祖父,為什么她卻對悲痛的人群說是“巴普(父親)死了”呢?
瑪妮不是站在血緣的立場說的,而是站在追求和平的公眾立場說這句話的。這名話既體現(xiàn)了她的悲痛心情,又體現(xiàn)了祖父被尊為國你的自豪感。按照印度的習俗,受人尊敬的人都被稱為父親。甘地是圣雄,公眾都視其為最值得尊敬的人。另外,父親又有一種“上帝”的意思。
⑺甘地在印度人們的心中處于什么地位?
甘地,是印度民族運動的領袖,被尊稱為“圣雄”,是印度民族運動的先驅。在他身上體現(xiàn)了一種為民族獨立事業(yè)而進行的一種不屈不撓、視死如歸的斗爭精神。
【名師引領探索】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印度資產(chǎn)階級民族運動領袖甘地領導的反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運動。從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至40年代初,曾掀起3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英國將印度拖入戰(zhàn)爭深淵,印度人民同英殖民統(tǒng)治間的民族矛盾激化。大戰(zhàn)結束后,英殖民者為緩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和鞏固殖民統(tǒng)治地位,采取鎮(zhèn)壓與懷柔兩手政策。1918年7月,英國頒布標榜將在印度“逐步發(fā)展自治體制”,“逐步實現(xiàn)印度的責任政府”的《孟太古—蔡姆斯福改革方案》。1919年3月,又頒布繼續(xù)采取高壓政策的《羅拉特法》!读_拉特法》的頒布,激起印度人民抗議怒潮,各地舉行集會、示威和罷工。國大黨為了掌握反英斗爭的領導權,迫使英國讓步,于1920年12月,在那格普爾會議上通過了甘地擬定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方案”,宣布要以和平的合法的手段取得自主,并提出一個包括幾個連續(xù)階段的不合作運動措施。其主要內容有:拒絕英國授予的爵位、封號和名譽職位,學生退出英辦學校;立法機關、法院及政府中服務的人員離職;家家戶戶恢復手工紡織,提倡國貨,抵制英貨;在運動最后階段拒絕納稅。不合作運動立即得到各階層人民廣泛響應。許多職員離職,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各階層群眾拒購英國商品,公開燒毀英貨,并掀起自織土布的熱潮。1921年國大黨領導的不合作運動同工人運動、農(nóng)民運動交織在一起,形成民族斗爭的高潮。工農(nóng)運動突破非暴力限制,全國許多地方發(fā)生起義和流血沖突,有的農(nóng)村建立了農(nóng)民自己的管理機構。1922年2月4日,發(fā)生了聯(lián)合省曹里曹拉村農(nóng)民襲擊警察所,打死向群眾開槍的21名警察和一名更夫,燒毀警察所和破壞鐵路的事件。甘地指責曹里曹拉事件違反了“非暴力”原則,國大黨發(fā)表告農(nóng)民書,指責農(nóng)民運動中的“不道德行為”。2月11—12日,國大黨在巴多利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在全國無限期地停止不合作運動的決議,要求國大黨地方委員會動員農(nóng)民交租納稅,規(guī)定今后只允許開展在國大黨地方組織領導下的局部斗爭。在英殖民當局血腥鎮(zhèn)壓和國大黨妥協(xié)投降方針下,1920—1922年的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宣告失敗。
1929年開始的世界資本主義經(jīng)濟危機加劇了印度民族矛盾,印度人民反英斗爭重新高漲。在工農(nóng)運動推動下,1929年12月,國大黨拉合爾代表大會通過了“爭取印度完全獨立”的決議。1930年1月底,甘地向印度總督提出的11項要求被拒絕后,宣布開展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30年3月12日,甘地率領78名信徒從阿麥達巴德出發(fā),4月初到達丹地海濱。甘地等人一路上自煮食鹽3個星期,以示公開反對英殖民當局的“食鹽專賣法”。沿途許多農(nóng)民和放棄職位的200名村長加入斗爭行列。“食鹽進軍”點燃了全印抗英斗爭浪潮,標志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開始。甘地極力設法使群眾運動限制在和平抵制的范圍內。但群眾斗爭沖破規(guī)定,示威游行、罷工、抗稅斗爭繼續(xù)發(fā)展,不少地區(qū)爆發(fā)了武裝起義。英國殖民者使用反革命兩手策略,時而采取白色恐怖的鎮(zhèn)壓手段,逮捕甘地、尼赫魯?shù)冗\動領導人和十幾萬群眾;時而召開圓桌會議,進行欺騙性談判。以甘地為首的國大黨采取妥協(xié)退讓政策,于1931年3月與英國駐印度總督歐文簽訂《甘地—歐文協(xié)定》,使群眾斗爭日趨低落。1934年5月,國大黨宣布無條件終止不合作運動。第二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失敗。
1941年日本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英在東南亞節(jié)節(jié)敗退。1942年3月日軍占領英屬緬甸,戰(zhàn)火有蔓延到印度之勢。甘地于1942年7月向日本遞交公開信。公開信說,若英國撤出印度后日本想要進入印度,那么“我們印度必定竭盡全力抵抗你們”。與此同時,8月起甘地發(fā)動第三次不合作運動,他要求英當局允許建立印度國民政府,甚至提出“英國滾出印度”的口號。英國殖民當局很快把以甘地、尼赫魯為首的國大黨大批干部逮捕監(jiān)禁,運動未出現(xiàn)高潮即停止。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民族獨立的愿望,增強了印度人民民族自尊心。它一方面用“不合作”形式動員人民群眾反抗英國殖民統(tǒng)治,使反英斗爭具有空前廣泛的群眾性,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統(tǒng)治;另一方面,又以“非暴力”原則阻止人民群眾用暴力推翻現(xiàn)行社會制度,阻礙民族運動的進一步發(fā)展,充分反映了甘地所代表的印度資產(chǎn)階級的兩面性。
【類文欣賞】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
羅森塔爾
波蘭布熱金卡電 從某種意義上說,在布熱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這里居然陽光明媚溫暖,一行行白楊樹婆娑起舞,在大門附近的草地上,還有兒童在追逐游戲。
這真像一場噩夢,一切都可怕地顛倒了。在布熱金卡,本來不該有陽光照耀,不該有光亮,不該有碧綠的草地,不該有孩子們的嬉笑。布熱金卡應當是個永遠沒有陽光、百花永遠凋謝的地方,因為這里曾經(jīng)是人間地獄。
每天都有人從世界各地來到布熱金卡——這里也許是世間最可怕的旅游中心。來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為了親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說的那樣可怕,有人為了不使自己忘記過去,也有人想通過訪問死難者受折磨的場所,來向他們致敬。
布熱金卡在波蘭南方城市奧斯維辛城外幾英里的地方——世人對奧斯維辛這個地名更熟悉。奧斯維辛大約有12000名居民,距華沙120英里,地處被稱為摩拉維安門的山口的東頭,周圍是一片沼澤地。布熱金卡和奧斯維辛一道組成了被納粹稱為奧斯維辛集中營的殺人工廠的一部分。
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剝光衣服,在軍犬和武裝士兵的押送下走進毒氣室。從那時起,奧斯維辛的慘狀被人們講過了很多次。
一些幸存者撰寫的回憶錄中談到的情況,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無法想像的。奧斯維辛集中營司令官羅道夫?弗蘭斯?費爾南德?霍斯在被處決前也寫了回憶錄,詳細介紹了這里進行的集體屠殺和用人體作的各種試驗。波蘭人說,共有400萬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奧斯維辛,并沒有可供報道的新聞。記者只有一種非寫不可的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源于一種不安的心情:在訪問這里之后,如果不說些什么或寫些什么就離開,那就對不起在這里遇難的人們。
……………
他們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間,有一張?zhí)貏e引入注目,發(fā)人深思。這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長得豐滿,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她在溫和地微笑著,似乎是為著一個美好而又隱秘的夢想而微笑。當時,她在想什么呢?現(xiàn)在她在這堵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紀念墻上,又在想什么呢?
參觀者被帶到執(zhí)行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這時,他們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參觀者進來子,她跪了下來,在自己胸前畫十字。在奧斯維辛,沒有可以作禱告的地方。參觀者們用懇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對解說員說:“夠了。”
在奧斯維辛,沒有新鮮東西可供報道。這里陽光明媚,綠樹成陰;在集中營大門附近,孩子們在追逐游戲。
<導讀>
羅森塔爾,全名為埃?姆?羅森塔爾,美國記者,本篇新聞獲當年普立策新聞獎。美國普利策獎主席、新聞學教授霍恩伯格說,這是國際報道獎得主羅森塔爾“寫得最好的作品”。
奧斯維辛集中營,壁壘森嚴,四周電網(wǎng)密布,內設哨所看臺、絞形架、毒氣殺人浴室和焚尸爐,由第一集中營和奧斯維辛—比克瑙集中營組成,用于消滅歐洲的猶太人,是希特勒種族滅絕政策的執(zhí)行地,是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最大的滅絕營。約有400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猶太人在此經(jīng)受嚴刑拷打,慘遭殺戮。奧斯維辛是納粹德國犯下逃天大罪的歷史見證。1945年1月27日,蘇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當時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著的囚徒,其中包括200多名兒童。1947年7月,波蘭政府把奧斯威辛集中營改為殉難者紀念館,展出揭露希特勒黨衛(wèi)軍在集中營犯下的種種罪行的實證和圖片,包括他們從囚徒身上掠奪的財物,以及囚徒在集中營進行地下斗爭的各種實物和資料。為了使這罪惡的行徑不再重演,讓后人記住這段歷史,1979年,奧斯威辛集中營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
本文的題目非常醒目,“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沒有新聞還寫什么?這不能不讓讀者產(chǎn)生疑問,懷著好奇心讀下去。本文不是屬于寫事態(tài)類的新聞,而是屬于寫情感類的新聞,本文主要想通過寫奧斯維辛,表現(xiàn)人們對法西斯罪行的仇恨,對死難者的悼念,表達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題。
自主測評篇
【應試練兵場】
一、基礎訓練
1、指出下列詞語中加點詞的注音,錯誤的一項是()
A、噩耗è 晚禱dǎo 發(fā)生騷亂sāo 悲慟欲絕tòng
B、剎那chà 瞻仰zhān 摩肩接踵zhǒng 憂心忡忡chōng
C.著落(zháo) 蠱惑(gǔ) 锃光瓦亮(chèng) 引吭高歌(háng)
D.驍勇(xiāo) 要挾(xié) 萬馬齊喑(yīn) 洗洗涮涮(shuàn)
2.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賠償 嬌揉造作 寥廓 閑情逸志
B.煦暖 綿里藏針 靚麗 待價而沽
C.寒愴 得魚忘筌 俾益 正襟危坐
D.讒言 死心踏地 深邃 黃梁美夢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br />⑴政協(xié)委員們建議市政府要建立與首都地位、作用相適應的功能齊全的傳染病救治中心,以________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
⑵大型盆景可以用來________強烈的視覺感而成為室內焦點,在家具較少的客廳里,還可以成為填補空間的重要角色。
⑶像其他國家的大城市一樣,這里也是高樓林立,交通擁擠。大都市的喧囂________給人以繁華之感,________難免有時會讓人感到煩躁。
A.應付 營造 即使?也
B.應對 創(chuàng)造 即使?也
C.應付 創(chuàng)造 盡管?但
D.應對 營造 盡管?但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在當今商品經(jīng)濟的時代,當詩歌失卻往昔榮耀而逐漸遠離我們的時候,讀到這樣一首清純明凈、催人奮然前行的祖國頌歌,真是難得的精神享受。
B.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進的,這是由于事物的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外因影響所決定的。
C.文藝作品語言的好壞,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華麗的詞,用了某一行業(yè)的術語,而在于它的詞語用得是地方。
D.有的文章主旨比較隱晦,不是用明白曉暢的文字直接揭示出來,而是借用某種修辭手段或表現(xiàn)手法,含蓄地描寫出來。
5.依次填入下面兩句橫線處的語句,與上下文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br />建筑是凝固的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詩有古詩和現(xiàn)代詩,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涇渭分明。
在緩緩流逝的時間長河中,總有一些記憶像卵石般沉淀下來,_________,_________。愛,特別是母愛,對他來說,就是這樣一份沉甸甸的卵石。
①或神采飛揚,透著現(xiàn)代的氣息 ②或莊重沉穩(wěn),帶著歲月的滄桑
③壓迫著人們的心靈 ④改變著人生的軌跡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二、挑戰(zhàn)高考
20.下面是有關“基因地理”項目的新聞報道,請說明該項目的研究途徑和最終成果。(2005年江蘇高考題)
一項名為“基因地理”的全球科學研究計劃在北京啟動。來自10個國家的人類遺傳 學家,將用5年時間共同探尋人類在地球上的遷徙史,并繪制一張盡可能詳盡的人類遷徙地圖。如果說10年前啟動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關注人類的公共信息,那么“基因地理”項目則著眼于人與人之間的遺傳差異。已有的遺傳學證據(jù)表明,人類起源于非洲。隨著人們的流動和雜居,人的基因會發(fā)生變異,分析測試特定地區(qū)人的基因樣本,可以找到他們遺傳基因的不同特征,從而發(fā)現(xiàn)人類的遷徙軌跡。
⑴研究途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24個字)
⑵最終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過12個字)
參考答案
一、1、C(C組中“著落”的“著”字讀“zhuó”而不讀“zháo”。“锃光瓦亮”的“锃”字,讀“zèng”。)2. B(A組中“嬌揉造作”中的“嬌”應寫作“矯”;“閑情逸志”中的“志”應寫作“致”。C組中“寒愴”中的“愴”應寫作“磣(chen)”, “俾益”應該是“裨益”。D組中“死心踏地”的“踏”應寫作“塌”。“黃梁美夢”的“梁”應寫作“粱”。)3.D(第(1)小題,應選“應對”一詞。“應付”一詞的常用義項有:①采取某種方法對待某人某事。如:應付復雜的局面;②∶應酬;敷衍。如:采取應付的態(tài)度。③∶將就;湊合。如:這頂帽子今冬還能應付過去。“應對”一詞的常用義項是:對答,答對。如:應對諸侯。現(xiàn)在,“應對”這個詞更多的表示準備采取某種方法、策略、手段來解決面臨的任務、困難等。第(2)小題,應選“營造”一詞。該句是說明客廳內大型盆景的布置所產(chǎn)生的藝術氛圍,應該用“營造”。“營造”一詞的常用義項有:①建造;如:營造住宅。②制作;做;如:營造器物。③構造,編造;如:各肆營造,枝葉徒繁。含有相異語素的近義詞,應該抓住那個不同的語素來辨析,“營”字重在“營構、構造”;而“創(chuàng)”字重在“獨創(chuàng)、首創(chuàng)”!皠(chuàng)造”的常用義項是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第(3)小題,“盡管/但”表示轉折關系(含有讓步意味)。而“即使/也”表示假設關系(含有讓步意味),從該句群第二個句子(復句)前后兩個分句的內在語意邏輯關系看,應該用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lián)詞。).4. A(B句是句式雜糅。該句的正確說法是“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進的,這是由于事物的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外因的影響!被颉耙磺惺挛锏陌l(fā)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前進的,這是由事物的內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會的種種外因影響決定的!薄坝捎凇笔墙樵~,表示原因或理由!坝捎凇焙竺娉8粋偏正結構的名詞性非主謂句。C句是照應不周。兩面與一面不對應!拔乃囎髌氛Z言的好壞”是兩面性的,“而在于它的詞語用得是地方”是一面性的。應改為“而在于它的詞語用得是不是地方”。 D句是語意表達矛盾。前兩個分句講“有的文章主旨比較隱晦,不是用明白曉暢的文字直接揭示出來”,而后一分句卻說“含蓄地描寫出來”,還是講揭示了主旨,讀起來拗口,應該改為“而是借用某種修辭手段或表現(xiàn)手法,將之包容在含蓄的描寫中!币部梢哉J為是搭配不當,“主旨”不能與“描寫”搭配,應把 “描寫”改為“表達”。)5.C(根據(jù)第一句的后文“詩有古詩和現(xiàn)代詩,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涇渭分明”,那么該句的橫線處應該依次填入“或莊重沉穩(wěn),帶著歲月的滄!保ㄅc“古”字照應),“或神采飛揚,透著現(xiàn)代氣息”(與“今”字照應)。這里有著時序的制約。根據(jù)第二句的橫線處的上文“在緩緩流逝的時間長河中,總有一些記憶像卵石般沉淀下來”,緊扣“沉淀”這個詞眼,那么首先與它接續(xù)的應是“壓迫著人們的心靈”,然后才是“改變著人生的軌跡”。這里有著情理邏輯的制約,即“母愛”作用的輕重。這道題要求銜接的四個句子兩兩成對,結構整飭、和諧,我們只要抓住“序”這一核心,相信是會選出來的。)。
二、答:⑴研究途徑:分析測試基因樣本,研究人與人的遺傳差異。、谱罱K成果:繪制成人類遷徙地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69120.html
相關閱讀:我為什么而活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