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眼窩前額皮質(zhì)”的臨界期這么早?
“眼窩前額皮質(zhì)”的發(fā)育臨界期最晚到3歲。最好是從出生后到2歲半——這也太短了!
“自然界沒有任何沒用的東西”,人們常這么說。想想看,臨界期這么短也絕非值得如此驚訝。理解這點需要“科學哲學”的智慧。
在人腦中有一種本能沖動,是為了出生后能存活下來的最低限度的行動模式,它作為DNA被輸入大腦,比如肚子餓了要吸奶這種非常單純的沖動等。
但是過了這段時期,就必須由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為此人生早期的“大腦自我抑制系統(tǒng)”必須完成構(gòu)建,否則會發(fā)生不可預期的事。
3歲以后“新皮質(zhì)”發(fā)育,孩子漸漸懂事,新皮質(zhì)里會蓄積大量的記憶( 知識 )。孩子需要用這些知識與周圍的人建立關(guān)系,用完成的“自我抑制系統(tǒng)”適當控制“邊緣系”的沖動行為,獨立適應日常家庭及社會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以“眼窩前額皮質(zhì)”為中心的“自我抑制系統(tǒng)”發(fā)育完成的期限是出生以后到3歲為止的時期。臨界期的科學性合理性由此可見一斑。
3歲以后掌管“記憶力”、“判斷力”等重要新皮質(zhì)的發(fā)育很迅速,大腦竭盡全力將重心轉(zhuǎn)移至此。所以3歲之前無論如何要完成“腦的自我抑制系統(tǒng)”,因為其后沒有“慢慢來”的余地,這是最后的期限,符合自然的安排。
為了配合自然的安排,育兒一定不要搞錯先后順序。如果無視這一點而進行早期教育,還沒到孩子的敏感期就開發(fā)他的“新皮質(zhì)”,就違反了自然的常理,對“眼窩前額皮質(zhì)”的發(fā)育并不是什么好事。很早就判斷“學習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是錯誤的。
3歲之前需要的不是早期教育,而是同伴之間的玩耍。不是一個人玩游戲,是和很多伙伴一起玩。在這種集體活動中,孩子自然會學會如何跟同伴好好相處,什么是重要的,比如忍耐( 自我抑制 )、合作( 協(xié)調(diào)性 )、體貼( 互相幫助 )、不吵架( 非暴力 )等等。
從前就為人們熟知的這種教育實踐的寶貴經(jīng)驗,是促進孩子的“眼窩前額皮質(zhì)”發(fā)育的最好方法。所以政府的政策要確保在每個社區(qū)都有孩子安全玩耍的寬敞場所( 公園或游園地 ),這一點是很重要的。
但是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這種自然的常理因為父母的自私而被忽略!跋胱尯⒆舆M好學校,以后想讓孩子進好公司”——雖說這都是“為了孩子”,但是卻剝奪了孩子們最寶貴的玩耍的權(quán)利。
雖然嘴上說教育太偏重知識,教育有偏差不好,而父母自己內(nèi)心卻強烈希望那樣,拼命要把孩子送進持那種方針的學校里去!爸灰⒆优W習就行,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寬容”,父母都是這么想的,而且他們的價值觀就是“學習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學校教育特別是私立學校敏感地捕捉到父母們的期望,更助長了這種傾向。
這種傾向不斷升級,不久對早期教育的要求也升高,連教育產(chǎn)業(yè)都歪曲了“臨界期”的意思,并加以宣傳利用,真是荒謬。
許多家庭教育不是根據(jù)孩子的心靈發(fā)育,而只注重“學習能力”,父母的視野之狹隘,最終導致幼兒教育和初高中教育的功能不全,反而使得孩子綜合能力下降,產(chǎn)生惡性循環(huán)。
IQ( 智商 )很重要,但是EQ( 情商 )更重要。無視這點而只重視學習能力的狹隘的成人們,如今從孩子那里得到了“回報”。
現(xiàn)在的結(jié)果是,過了3歲,孩子在缺乏自我抑制力狀況下,就那么馬馬虎虎地步入學齡期,在下一個教育階段掌握“知識”和“判斷力”的學校教育中會遇到許多困難。
這既不是學校的問題,也不是學校教育的問題,也不是教師的問題,是家庭教育的問題。“家庭教育”才是“育兒的真諦”,但是它被無情地侵蝕了。
在家庭中沒有好好培養(yǎng)EQ( 情商 )的孩子,從初期開始就不能很好地適應學校教育。已經(jīng)成為深刻問題的“小1問題”等就是例子,從一入學就無法指望孩子學習能力會提高。
明確地證明了這一點,讓父母們覺醒的是后邊要介紹的美國的“零寬容方式”。它看上去像是學校的一種嚴格的管理方式,實際它跟家庭教育緊密相關(guān),從根本上幫助了家庭教育的改善。
“眼窩前額皮質(zhì)”發(fā)育所必需的父母的行動科學
既然“眼窩前額皮質(zhì)”的發(fā)育只到3歲,為了促進發(fā)育到底應該做些什么,應該怎么做呢?有兩個要素:
一個是“親子之間的依戀關(guān)系”,還有一個是忍耐力的訓練。這兩個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必要及充分條件 ),缺一不可,否則無法指望“眼窩前額皮質(zhì)”充分發(fā)育。
一個是“親子之間的依戀關(guān)系”,還有一個是忍耐力的訓練。這兩個都是很重要的因素( 必要及充分條件 ),缺一不可,否則無法指望“眼窩前額皮質(zhì)”充分發(fā)育。
必需的親子依戀關(guān)系( attachment )
育兒的前提條件是“愛”。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無需再強調(diào)。
首先要用溫柔的愛盡量安撫暴躁的“邊緣系”,這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父母的愛不夠充分,孩子會欲求不滿,導致“邊緣系”的荒蕪,那么控制系統(tǒng)的突觸就無法充分建立起來!凹彝ケ罎ⅰ北尘跋掳l(fā)生的“美國式暴行”就是這種情況。
從這種愛出發(fā)的skinship等是重要的,但是只停留在此的話,“新皮質(zhì)”和“邊緣系”之間的控制系統(tǒng)也無法建立!斑^度保護,過度干涉”背景下發(fā)生的“日本式暴行”就是這種情況。
進行必要的“放棄”訓練
與給予孩子愛同時要進行的是“忍耐力”的訓練。其實這種訓練就是讓嬰幼兒在不能不死心的情況下,讓他學會合理地放棄欲求,需要在日常育兒生活中反復進行。
要合理放棄欲求,接受現(xiàn)實,嬰幼兒需要一點“忍耐”,然后是“強忍”,這就是“忍耐力”的訓練。
日常生活中不斷重復這種訓練,在“眼窩前額皮質(zhì)”和“邊緣系”中間就會形成強有力的控制系統(tǒng)。
這一突觸形成的臨界期是3歲之前,之后幾乎就不再形成。所以說這種機會不再有第二次。
這個控制系統(tǒng)是“抑制回路”,所以如果不是抑制性作用刺激的話,對突觸的形成沒有任何意義。這是進行放棄訓練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味滿足嬰幼兒欲求,不做放棄訓練,對這種突觸的形成十分不利。在安穩(wěn)的環(huán)境下,抑制回路沒必要發(fā)育得十分發(fā)達,隨著腦的“修整作業(yè)”,與“眼窩前額皮質(zhì)”的自我抑制相關(guān)的腦細胞會逐漸被消滅。
所以一味滿足是“孩子中心育兒法”的最大缺點。只要有愛,自我抑制力就會自然生成,這種單純的想法是大錯特錯的。
雖然說需要訓練,但也不能強制孩子“忍耐”,否則適得其反,導致不能在狂躁的“邊緣系”建立控制系統(tǒng)。
這個時期的虐待非常危險
嬰幼兒時期的虐待非常危險。這種強烈壓力會刺激“邊緣系”,引發(fā)強烈的恐懼、憤怒與反叛。這種消極的反應會刺激自律神經(jīng)中樞,促進腎上腺素和壓力荷爾蒙的過剩分泌,導致腦血管收縮,減少腦血流,而且直接作用于弱小的嬰幼兒的腦細胞,造成傷害,“長不大的成人”就是這個原因。
在最重要的3歲前,如果突觸發(fā)育不完全,孩子一生都得使用這個不完全的“腦的自我抑制系統(tǒng)”,動輒發(fā)火的基本性格即使多少有所修正,也會持續(xù)一生。孩子會因此不幸。
解開心靈之鎖的鑰匙——“為什么不能忍耐呢?”
過去人們認為提高理性的力量就可以抑制人類的沖動行為,現(xiàn)在也有很多人相信這一點。
校園里發(fā)生傷人、殺人事件時,全校學生會被集合起來聽校長訓話,“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必須尊重生命”,這也是為了喚醒學生們的“理性”,為了防止犯罪再次發(fā)生。
但是,有一個不解的疑問遺留下來。
智能水平不低,有學習能力,成績也優(yōu)秀的學生,他們引發(fā)事件的時候,腦子里真的沒有“不能殺人”的良知嗎?幼兒園的孩子也許不好說,但是中學生應該有這樣的常識了。那么,他們?yōu)槭裁礆⑷四兀?/p>
不斷進行性騷擾的大學教授,他的頭腦中真的沒有“不能性騷擾”的良知和法律常識嗎?不可能沒有。那么,他為什么還要重復這種行為呢?
不論“新皮質(zhì)”中儲存了多少豐富的知識,也不論理性( 善惡的判斷力 )有多么優(yōu)秀,對人都起不到作用的時候也是有的。
為什么不能忍耐一下而去犯罪呢?
解開這個謎團的是最近的認知神經(jīng)科學( 腦科學 )。關(guān)鍵詞除了“邊緣系”( 沖動的中樞 )和“新皮質(zhì)”( 理性的中樞 ),還有第三個詞“眼窩前額皮質(zhì)”( 自我抑制力的中樞 )。
儲存在大腦新皮質(zhì)中的理性知識再多,如果第三中樞“眼窩前額皮質(zhì)”( 自我抑制力的中樞 )不夠發(fā)達,都無法發(fā)揮控制作用,無法阻止“邊緣系”( 沖動的中樞 )的沖動行為。以前一直無法解開的孩子“心理陰暗”之謎,現(xiàn)在給出了明確的答案。
不論學習多好,學習能力多強,多么有知識的孩子,無論專業(yè)知識多豐富,理性多強的學者,都無法自我控制剎那間的欲望( 沖動 ),發(fā)生沖動的行為——解開這個謎團的鑰匙掌握在“眼窩前額皮質(zhì)”的手中。
到這里我們說明了第一部里闡述的,由認知神經(jīng)科學證明的“3歲之前很重要”這一信息是正確的,對比現(xiàn)實中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下邊我們來看出生之后到嬰幼兒期的哺乳行為科學跟嬰幼兒大腦的發(fā)育有怎樣的關(guān)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713099.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