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的鼓勵往往意味著過度的關注,而在幼兒園,老師要照管三四十個孩子,不會單單關注你的寶寶,因此,在家中受到如影隨形的密集夸贊的孩子,在幼兒園往往會有這樣天真地發(fā)問:“老師,我把上衣穿好了,你還沒表揚我呢,你為什么不夸我是天使?”“老師,洗手前我?guī)捅虮蚓砹诵渥,你為什么不夸我‘真了不起?”表揚當然會強化好行為,但如果孩子是為了贏得夸贊而去刻意表現(xiàn),好行為依舊缺乏內在動力,好行為依舊是脆弱的。
我們不得不承認,過多過濫的鼓勵削弱了孩子的責任感的形成,他甚至會因此變成一個“小兩面派”,大人看得見的時候是積極和無私的,大人看不見的時候就變成唯我、自私和惰性十足。
過多物質激勵,生成“凡事先講條件”的秉性
有的父母為強化寶寶的好行為,經(jīng)常投其所好地用孩子喜歡的玩具、食物、童車等來“籠絡”他。這種“鼓勵”行為偶爾為之是可以的,也會為親子關系創(chuàng)造一番驚喜。但如果形成了習慣,反而會削弱孩子從做事的過程中獲得快樂,并可能讓他養(yǎng)成做什么事情都會索要“獎品”,并討價還價一番的毛病。比如寶寶嘗試著用小肥皂洗襪子,原本可能是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游戲”,“很有趣”,你如果大驚小怪地為此獎勵他一輛遙控汽車,也許寶寶下次會為了洗手帕再跟你要一輛玩具汽車,而自由自在地與肥皂、清水玩耍的樂趣,反而在此功利的目的下大大地減少了。
所以,記得不要將物質獎勵與寶寶的做事欲望掛起鉤來,下一次,他再有“嘻(洗)刷刷”的欲望,對他說一聲,“你真能干,能自己做事情了,真讓媽媽高興。再說,洗襪子本身也很有趣!边@就夠了。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越來越多的父母認識到,鼓勵要具體、真切和低調,不要使用不著邊際的夸張口吻,鼓勵應有度。具體到我們表揚孩子的行為上,我們不妨做到:
偶爾表揚就可以
心理學家早就發(fā)現(xiàn),表揚帶來的“喜悅度”,常常是跟表揚的頻密度成反比的。因此,當寶寶的好行為逐漸鞏固后,就不必經(jīng)常表揚他了,免得表揚慢慢成為“雞肋”。偶爾的表揚,足以讓寶寶明白,父母仍在關注他,但,好行為是讓他自己受益,不是為了父母的歡心。比如,孩子有5次或10次做得不錯,只表揚他一次就可以,親子雙方都會覺得這樣“更自然”。
更多地使用“身體語言”
寶寶越大,感覺得到父母的口頭鼓勵越容易,而親密的“身體勉勵”越難。也是,父母會覺得5歲以后的寶寶不再喜歡摟抱、親吻這樣的表揚和鼓勵方式,“在公開場合,這令他們害羞”,不過,這并不等于孩子只期待口頭表揚的方式?墒褂酶擅畹纳眢w語言來說明“你真棒!我為你剛才的行為驕傲!”父母可以使用更有默契感的手勢和動作,如對孩子眨眨眼睛、豎起大拇指,這可以讓孩子知道,你一點也沒有漏看他的表現(xiàn),這比當眾贊揚他更令孩子欣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570793.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