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來中國旅游的美國老太太,與三個中國孩子做了一個游戲,她想看看中國人是不是世界上最聰明的。
她用一個空瓶子代表一口干井,用瓶中的三只小球代表三個正在井中玩耍的孩子,她把系著小球的三根絲線分別交給了三個中國孩子。她對三個孩子說:井中突然冒出水來,漲得很快,你們必須在七秒鐘之內(nèi)逃離,不然就會被淹死在井里。瓶口一次只能通過一只球。
她做了一個開始的手勢,最小的女孩子首先拉出了自己的球,七歲的男孩看了一眼比自己大的女孩,立刻拉出了自己的球,十歲的女孩最后離開,總共只用了五秒鐘。
美國老太太很吃驚,她沒想到這個原本驚心動魄的游戲,會這么平淡而乏味地結(jié)束。她問七歲的男孩為什么不搶先逃命,男孩指五歲的小女孩說:“她比我小,我應(yīng)當(dāng)讓她。”老太太又問最后離開的女孩,“你就不怕自己被淹死嗎?”女孩說:“我是姐姐,淹死我也不能淹死弟弟妹妹。”
淚水從美國老太太的眼中涌出。她說,她在許多國家試過這種游戲,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孩子能夠這樣完成,他們總是爭先恐后,互不相讓。
三個普通的中國小孩,讓見多識廣的美國老太太看到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力量,她明白了:聰明不僅僅是智力發(fā)達(dá),聰明更是一種愛,一種忘我、無畏的品格。
然而,并非所有的中國人都具有這種品格,不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緊急時刻,爭先恐后、互不相讓的情景似乎更多。在公共汽車門口,由于擁擠而使上車的時間大大延長,老人、孩子被擠得東倒西歪;在十字路口,塞車時,互不相讓,都在鳴笛讓對方讓路,結(jié)果誰都過不去。還有某歌舞廳的大火,如果不是爭相逃命的人死死把門塞住,至少會有一些人,哪怕是一少部分幸免于難。
由此可見,在群體活動中,聰明不僅是一種忘我、無畏的品格,更是一種群體意識,也是一種秩序。任何一個崇尚自由的國度,都不排斥這種秩序,因為這種秩序是社會生活的一種保證。在日常生活中,這種秩序就是效益,是社會效益,更是經(jīng)濟(jì)效益。一個城市、一個社會,秩序越好,效益越高。在危急時刻,秩序就是時間,就是生命。在一件事故或災(zāi)難中,遇難的群體秩序越好,贏得的時間就越多,搶救出來的生命就越多。前進(jìn)需要秩序,撤離更需要秩序。而這種秩序的實現(xiàn),則需要每一個身在其中的人,都具有那三個中國小孩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種品質(zhì)需要從小培養(yǎng),更需要從平日生活中培養(yǎng)。很難想象一個經(jīng)常搶上公共汽車的人,在危險時刻會忘我、無畏。
而現(xiàn)在令人擔(dān)憂的不是孩子,我們中華民族的很多優(yōu)秀品質(zhì),在孩子身上常常還能看到,而在成年人身上卻越來越少了。據(jù)報載,一個壞人在列車上公開搶劫,無人過問,是一個五歲的小女孩站起來說:“搶東西是壞蛋,我去找警察。”才把壞人嚇跑。所以在有些問題上,教育大人比教育孩子更緊迫。因為不難想象,美國老太太檢驗是否聰明的游戲,如果讓三個中國大人來做,很難預(yù)料結(jié)局。三個中國孩子不僅教育了美國老太太,更教育了與他們同宗同族的長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537327.html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