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復習技巧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政治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一、把握核心概念

  要準確把握學科核心概念必須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必須把政治學科中的概念與日常生活中的同名概念區(qū)分開來。政治教材的一些核心概念,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也經常使用,雖然這些概念之間可能有某些聯(lián)系,但區(qū)別卻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規(guī)律",這是哲學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日常生活中也常常被一些人掛在嘴邊,諸如"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有一些規(guī)律性的現(xiàn)象"等。實際上,這里的規(guī)律僅僅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見現(xiàn)象。而哲學中的規(guī)律是指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所以如果按照日常生活對規(guī)律的理解,是不可能真正理解規(guī)律的科學含義及相關的。

  第二,必須把政治學科內的相同概念加以比較。政治學科中的某些概念,有著相同的名稱,這些概念之間往往存在一些聯(lián)系,但在不同背景下和不同領域內有著不同的含義。比如經濟常識和哲學常識中都有"價值"的概念。經濟常識中"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以使用價值為基礎,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一定沒有價值。而哲學中的"價值"是一個廣泛的、抽象的概念,是對各個領域具體"價值"概念的抽象。哲學中的"價值"概念是這樣定義的:價值是指人的需要與事物屬性之間的特定關系,即事物對人的積極意義。比較這兩個"價值"不難看出,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一般概念與特殊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之間的關系。

  第三,必須把政治學科中的核心概念和其他相關的概念聯(lián)系起來,組成概念群。政治學科涉及了大量的概念,許多概念之間是有關系的,尤其是核心概念周圍往往都有一些其他概念,在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把這些概念綜合到一起,而不是把它們孤立開來。比如,政治常識中有"階級"、"國家"、"民主"、"政黨"的概念。就單個概念而言,大多數(shù)同學是了解的,但是對這一組概念之間的關系有沒有進一步深入理解呢?其實這四個概念中核心的概念應該是"階級"。"國家"是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xiàn),是階級統(tǒng)治的政治權力機關,階級性是國家的根本屬性;"民主"是指在一定階級范圍內,按照平等的原則和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的原則來共同管理國家事務的國家制度,民主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政黨"是指集中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社會集團的利益,并以奪取、行使或參與行使國家權力為目標的政治組織,階級性是政黨的本質屬性。可見,上述四個概念以"階級"為核心,連成了一個概念群。
二、構建知識框架

一:以主干知識為基礎,把書本的知識結構建立起來,做到內容簡略、線條清楚。比如經濟常識,它的主題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征。教材首先從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講起,第一課講了商品經濟的一般知識,第二課講了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這兩課都講到了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從第二課開始,引入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將社會主義生產所有制及分配制度與市場經濟體制結合到一起,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一般與特殊的結合,"一般"就是要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即價值規(guī)律在市場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及不足,都是價值規(guī)律起作用的表現(xiàn)和結果;"特殊"是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特征,包括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所有制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所必然產生的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兩者的結合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征。教材余下的部分實際上就是按照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從宏觀和微觀兩個角度展開的。
方法二:打破教材章節(jié)束縛,按照專題對教材知識進行重新組合。教材是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編寫的。一般說來,是先普遍后特殊、先具體后概括、先國內后國際。這些排列方法,從新授課教學來講是比較方便的,但從復習的角度來看,則不利于從整體上把握教材。因此,應該幫助將知識點歸類,并按照專題重新組合。比如哲學常識中有關"發(fā)展"的知識,在政治教材的二、三、四、五、八課都有涉及,如果在高三復習時簡單地按照教材順序分章節(jié)復習,就難以對發(fā)展的觀點進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筆者在指導學生復習"發(fā)展"專題時對教材按如下順序進行了重新組合:一、發(fā)展的含義和實質;二、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包括發(fā)展觀點的地位、表現(xiàn)(這里涉及到教材第八、五課中"實踐和認識的發(fā)展"的內容)和要求(這里涉及到教材第五課中"創(chuàng)新"的內容);三、發(fā)展的原因--內因和外因;四、發(fā)展的狀態(tài)--量變和質變;五、發(fā)展的道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tǒng)一。

方法三:變換角度,重組知識。把教材已有的知識結構變換一個角度重新組合,往往會給你帶來新的思路,它可以啟示你:知識除了有書本上的這樣一種聯(lián)系,還會有另外一些聯(lián)系。有了這樣一個變換角度、重組知識的過程,在中面對一個書本上沒有的材料和問題,就不會束手無策,F(xiàn)在的重點是運用、分析和綜合,所以,根據(jù)事物及其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規(guī)律將知識重新組合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哲學常識的知識框架很清楚有四塊: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引出了唯物論和唯心論;世界是怎樣的,引出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人們如何去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引出了認識論;這些原理反映到社會領域,引出了人生觀。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把這些知識做一個重新組合。比如"實踐"這個概念可以說是對整個哲學常識的高度濃縮,我們可以用"實踐"這一概念把書本知識做一個整理。
三、關注社會熱點

  第一,系列性。即對重大社會熱點問題,要弄清來龍去脈。比如,三峽工程問題應該是2004年的熱點之一,我們至少要讓學生了解以下幾方面的信息:一是興建三峽工程的主要目的,包括防洪、提供可再生能源--發(fā)電和改善宜昌至重慶的長江航道三方面。二是三峽工程從最初設想、勘察、規(guī)劃、論證,到1992年七屆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興建三峽工程的規(guī)劃,歷時75年。三是三峽工程全部工期17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3年至1997年,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大江截流;第二階段,1998年至2003年,主要目標包括實現(xiàn)初期蓄水、第一批機組發(fā)電和永久船閘通航三方面;第三階段,2004年至2009年,主要目標是實現(xiàn)全部機組發(fā)電和樞紐工程全部建成。四是三峽工程實現(xiàn)了蓄水、通航、發(fā)電三大目標。
第二,及時性。即在復習過程中,教者要將重大熱點、焦點問題和新鮮材料及時引進,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全方位地聯(lián)系實際。既要聯(lián)系重點、熱點時政材料,關心國內外大事,又要兼顧一般性的自然和社會問題,更要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和思想實際,以不斷提高適應高考的能力。
第三,針對性。即教者在向學生介紹社會熱點問題時,要能夠與教材理論相結合。如三峽工程問題涉及的政治知識非常廣泛。其中,經濟常識主要有價值規(guī)律的基本內容和作用、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國家的宏觀調控、財政的巨大作用等,哲學常識主要有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的辯證關系、聯(lián)系的普遍性及整體和部分的關系、量變與質變的關系、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集體主義價值觀等,政治常識主要有中國共產黨是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國家機構履行國家職能、國家機構組織活動原則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zhong/55103.html

相關閱讀:我們的民族精神過關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