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節(jié) 化學能與熱能(一)授課班級
課 時
目的知識
與
技能1、了解化學能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2、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過程
與
方法1、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xiàn)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化學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能力,善于與人合作,具有團隊精神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1、發(fā)展學習化學的興趣,樂于探究物質變化的奧秘,體驗科學探究的艱辛和喜悅,感受化學世界的奇妙與和諧。
2、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能與熱能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與化學能有關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樹立正確的能源觀
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樹立為中華民族復興、為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而努力學習化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重 點化學鍵與能量變化的關系
難 點從本質上(微觀結構角度)理解化學反應中能量的變化,從而建立起科學的能量變化觀
知
識
結
構
與
板
書
設
計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第一節(jié) 化學能與熱能
一、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
1、鍵能:拆開1 mol某鍵所需的能量叫鍵能。單位:kJ/mol。
破壞化學鍵時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學鍵時放出能量
2、物質的化學反應與體系的能量變化是同時發(fā)生的,只要有化學反應就一定有能量變化。
3、引起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1) 微觀:化學鍵的斷裂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2) 宏觀: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間的能量差
4、 ∑E(反應物)>∑E(生成物)??放出能量
∑E(反應物)<∑E(生成物)??吸收能量
化學反應
二、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放熱反應:放出熱的化學反應
化學反應
吸熱反應:吸收熱的化學反應
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師生活動
[投影]中國面對能源危機新聞圖片;
[引言]新聞:央視國際消息,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已經(jīng)位居世界第二,約占世界能源消費總量的11%。 2003年,中國能源消費總量為16.8億噸標準煤。其中煤炭占67.1%,原油占22.7%,天然氣占2.8%,可再生能源占7.3%。 目前中國面臨著常規(guī)能源資源約束、過分依賴煤炭污染嚴重、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問題。中國每噸標準煤的產(chǎn)出效率僅相當于日本的10.3%、歐盟的16.8%。中國石油、天然氣資源短缺,需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在做好石油節(jié)約與替代的同時,走出國門,積極參與世界油氣市場的開發(fā)與資源分享,擴大能源對外貿易和投資。
[講述]能源危機已成為制約一個國家發(fā)展的瓶頸,今天我們以化學的眼光來研究能源。
[板書]第二章 化學反應與能量
[學生閱讀]前言內容
[講]通過閱讀本章前言,我們知道本章我們要解決的核心問題:在現(xiàn)代廣泛使用的各種能源中,那些與化學密切相關?面對能源枯竭的危機,提高能源利用率和開辟新能源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兩個主要方向,在這方面化學能做出什么貢獻?
[學與問]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或它們的制品的燃燒所產(chǎn)生的熱能從何而來?與化學物質及化學反應有什么關系?石灰石經(jīng)高溫煅燒生成生石灰,高溫提供的熱能在分解反應中起什么作用?
這里所列舉的兩類反應說明了化學反應與熱能之間的辯證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
化學反應 熱能
一方面,用煤、石油、天然氣的燃燒放熱來說明化學能向熱能的轉化,人們利用這些化學反應獲取能量;另一方面,用CaCO3經(jīng)過高溫煅燒分解生成CaO 來闡述熱能對化學反應的支持作用,人們利用熱能來完成常溫下很難發(fā)生的化學反應。
[板書] 第一節(jié) 化學能與熱能
一、化學鍵與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關系
[復習]化學鍵:使離子相結合或原子相結合的作用。
*鍵能:拆開1 mol某鍵所需的能量叫鍵能。單位:kJ/mol。
[講]化學鍵的形成蘊涵著能量變化,在進行反應時化學鍵要斷裂,吸收能量,反應后形成新化學鍵要放出能量,
[分析]2H→H2中能量變化?
1mol H2中含有1molH-H,在250C 101kPa條件下,由H原子形成1molH-H要放出436kJ的能量,而斷開1molH-H重新變?yōu)镠原子要吸收436kJ的能量。
[板書]1、鍵能:拆開1 mol某鍵所需的能量叫鍵能。單位:kJ/mol。
破壞化學鍵時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學鍵時放出能量
[類比分析]CH4→4C+4H(吸收4mol×415kJ/mol=1660kJ)
[講]不同物質形成的化學鍵能量不同,而化學鍵存在于不同的物質間,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能量不同,這樣的過程就出現(xiàn)了能量變化。
[板書]2、物質的化學反應與體系的能量變化是同時發(fā)生的,只要有化學反應就一定有能量變化。
[問]氫氣和氯氣的混合氣體遇到強光會發(fā)生爆炸,放出大量的熱。反應中的熱量由何而來?氫氣和氯氣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從微觀上(從化學鍵角度)加以分析。
[投影分析]在25℃和101kPa的條件下,1mol H2與1mol Cl2反應:
H2 2H 消耗能量約436 kJ
Cl2 2Cl 消耗能量約242 kJ
+) 2H + 2Cl 2HCl 釋放能量約862 kJ
H2 + Cl2 2HCl 共放熱約184 kJ
[講]這樣,由于破壞舊鍵吸收的能量少于形成新鍵放出的能量,根據(jù)“能量守恒定律”,多余的能量就會以熱量的形式釋放出來。
[板書]3、引起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1) 微觀:化學鍵的斷裂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
[思考與交流]為什么有的化學反應會放出熱量,而有的化學反應卻需要吸收熱量呢?
[投影小結]1.化學反應的特點是有新物質生成,新物質和反應物總能量不同。
2.反應中要遵循能量守恒。
3.反應物與生成物的能量差若以熱能形式表現(xiàn)即為放熱和吸熱。如果二者能量比較接近,則放熱和吸熱不明顯。
[過]微觀的角度: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那么從宏觀的角度又怎樣對一個反應到底是放熱還是吸熱進行判斷呢?各種物質中都含有化學鍵,因而我們可以理解為各種物質中都儲存有化學能。不同物質由于組成、結構不同,因而所包含的化學能也不同。在化學反應中,隨著物質的變化,化學能也隨之改變。那么,一個化學反應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強調] 一個確定的化學反應在發(fā)生過程中是吸收能量還是放出能量,決定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相對大小
[板書](2) 宏觀: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間的能量差
[思考與交流]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中,反應物本身所具有的能量和生成物本身所具有的能量之間的大小關系分別如何?(提示:可從能量守恒角度分析)
[投影]圖2-1水能、化學能對比示意圖
[講]水由高處向上流要釋放能量,勢能轉換為動能,同理,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化學反應放出能量。將水由低處送向高處需提供能量(電能轉換為機械能,再轉換為熱能),同理,反應物的總能量<生成物的總能量,化學反應吸收能量。
[板書]4、 ∑E(反應物)>∑E(生成物)??放出能量
∑E(反應物)<∑E(生成物)??吸收能量
[過]我們在初中學習過“質量守恒定律”,知道自然界中物質可以相互轉化,但是總質量保持不變;同樣一種能量可以轉化成另一種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這就是“能量守恒定律”這是兩條基本的自然定律,化學能是能量的一種,它同樣可轉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熱能、電能等。我們開始研究化學能與熱能的關系。
[板書]二、化學能與熱能的相互轉化
[講]化學反應的過程中伴隨著能量變化,通常表現(xiàn)為熱量的變化
[投影]吸放熱與能量關系
放熱反應:放出熱的化學反應
[板書] 化學反應
吸熱反應:吸收熱的化學反應
[小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化學鍵的斷裂和形成是化學反應中發(fā)生能量變化的主要原因,反應是放熱還是吸熱,取決于反應物的總能量與生成物的總能量的比較。
[自我評價]
1.在反應H2 + Cl2 =2HCl中,已知H-H鍵能為436kJ,Cl-Cl鍵能為243kJ,H-Cl鍵能為431kJ,判斷該反應是
A. 吸熱反應 B. 放熱反應
C. 吸收183 kJ熱量 D.放出183 kJ熱量
2、已知反應A+B=C+D為放熱反應,對該反 應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A的能量一定高于C
B. B的能量一定高于D
C. A和B的總能量一定高于C和D的總能量
D. 該反應為放熱反應,故不必加熱就一定能發(fā)生
3、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產(chǎn)生藍色火焰,在反應中,破壞1molH-H鍵消耗的能量為Q1kJ,破壞1molO = O鍵消耗的能量為Q2kJ,形成1molH-O鍵釋放的能量為Q3kJ。下列關系式中正確的是( )
A.2Q1 + Q2 > 4Q3 B、2Q1 + Q2 < 4Q3
C、 Q1 + Q2 < Q3 D、Q1 + Q2 = Q3
教學回顧:
教 案
課題:第一節(jié) 化學能與熱能(二)授課班級
課 時
教學目的知識
與
技能1、獲得化學能與熱能化學實驗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實驗研究的方法,能設計并完成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化學實驗
2、形成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
過程
與
方法1、具有較強的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xiàn)和提出化學能與熱能的探究性問題,敢于質疑,勤于思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
2、在教師的指導下與同學合作完成科學探究實驗1、2、3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1、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3、有參與化學科技活動的熱情,有將化學能與熱能的化學知識應用于生產(chǎn),生活實踐的意識,能夠對化學能有的社會和生活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重 點實驗探究和通過實驗探究化學反應與能量的關系,掌握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
難 點設計探究實驗
知識結構與板書設計二、化學能(chemical energy)與熱能(heat energy)的相互轉化
1、基本的自然定律:
(1) 質量守恒定律
(2) 能量守恒定律
(3) 質能守恒定律
2、吸熱反應(endothermic reaction)和放熱(exothermic reaction)反應
實驗2-1 鋁與鹽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結論:鋁與鹽酸反應放熱
實驗2-2 Ba(OH)2 ?8H2O 與NH4Cl 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結論:該反應是吸熱反應
實驗2-3 酸堿中和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結論:該反應是放熱反應
3、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時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4、放熱反應:物質與氧氣的反應 ;燃料的燃燒;中和反應;金屬與酸;活潑金屬與水的反應 ;生石灰和水反應;大部分化合反應
吸熱反應:C+CO2 ;C+H2O;H2 +CuO;Ba(OH)2 ?8H2O +NH4Cl
Fe+H2O (g);大部分分解反應
三、化學能的利用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內容教學方法、手段、師生活動
[復習]1.化學鍵與反應中能量變化關系?
2.反應吸放熱與反應中能量關系?
[過]上一節(jié)我們從理論上對反應放吸熱進行了探討,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通過實驗來探討分析反應過程中的吸放熱問題。
[板書]
二、化學能(chemical energy)與熱能(heat energy)的相互轉化
1、基本的自然定律:
(1) 質量守恒定律
(2) 能量守恒定律
(3) 質能守恒定律
2、吸熱反應(endothermic reaction)和放熱(exothermic reaction)反應
實驗2-1 鋁與鹽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投影實驗2-1]實驗步驟:在試管里加入2-3 mL 6 mol/L 的鹽酸,再插入鋁條,立即用手觸摸試管外壁,感受其溫度,并用溫度計測量溶液的溫度,做好記錄,當反應進行到大量氣泡冒出時,再用手觸摸試管外壁感受其溫度,并用溫度計測量溶液的溫度,做好記錄。
[講]注意事項:鋁與稀酸和弱酸反應現(xiàn)象不明顯,常常需要加熱,所以要選擇強酸且濃度不要太低。盡量使用純度好的鋁條,反應前要用砂紙打磨光亮,這樣進行實驗時,用手觸摸才能明顯感覺到反應放熱,用溫度計測量效果會更好。
[投影小結]實驗現(xiàn)象:試管外壁和溶液的溫度,反應后比反應前高,有大量氣泡逸出。
實驗結論:鋁與鹽酸反應產(chǎn)生H2 ,并放出熱量。
方程式:2Al+6HCl == 2AlCl3+3H2
[板書]結論:鋁與鹽酸反應放熱
實驗2-2 Ba(OH)2 ?8H2O 與NH4Cl 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投影實驗2-2]
實驗步驟實驗現(xiàn)象得出結論
將晶體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攪拌混合物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產(chǎn)生,該氣體能使?jié)駶櫟淖仙镌嚰堊兯{有NH3氣生成
用手觸摸燒杯下部感覺燒杯變涼反應吸熱
用手拿起燒杯燒杯下面的帶有幾滴水的玻璃片(或小木板)粘到了燒杯底部反應吸收熱量使體系溫度降低,使水結成冰
將粘有玻璃片的燒杯放在盛有熱水的燒杯上一會兒再拿起玻璃片脫離上面燒杯底部冰融化
反應完后移走燒杯上的多孔塑料片,觀察反應物混合物成糊狀有水生成
[講]注意事項: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在短時間內反應充分進行,使體系溫度快速降低,將玻璃片上的水凝固。實驗中要注意兩點:
(1)將Ba(OH)2?8H2O晶體研磨成粉末,以便與NH4Cl晶體充分接觸;
(2)由于該反應屬于固相反應,一定要在晶體混合后立即用玻璃棒快速攪拌混合物,以使它們很快起反應;
(3)反應放出有刺激性氣味的氨氣,會造成學習環(huán)境的污染,所以要注意對氨氣的吸收。
[投影小結]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玻璃棒的作用:攪拌,使混合物充分接觸
反應物成糊狀的原因:結冰粘結
[板書]結論:該反應是吸熱反應
實驗2-3 酸堿中和反應中的能量變化
[投影實驗2-3]
實驗步驟:在50 mL 燒杯中加入20 mL 2 mol/L的鹽酸,測其溫度。另用量筒量取20 mL 2mol/L NaOH溶液,測其溫度,并緩慢地傾入燒杯中,邊加邊用玻璃棒攪拌。觀察反應中溶液溫度的變化過程,并作好記錄。
鹽酸溫度/℃NaOH 溶液溫度/℃中和反應后溶液溫度/℃
室溫室溫溫度升高
[問]是不是所有強堿與強酸的反應都放熱呢?下面讓我們做一組對比實驗。
[講]實驗注意事項:通過三組強酸和強堿之間的反應對比實驗,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熱”概念。在實驗中要注意:
(1)三組實驗所處條件要相同,如使用的儀器、外界環(huán)境中溫度和壓強要相同;
(2)三組實驗酸和堿的用量要相同,以保證生成水的量相同
(3)控制相同的反應時間。
[投影小結]
反應物
及用量酸HNO3 50 mL 1 mol/LHCl 50 mL 1 mol/LHCl 50 mL 1mol/L
堿 NaOH 50 mL 1 mol/LNaOH 50 mL 1 mol/LKOH 50 mL 1mol/L
混合前溫度室溫室溫室溫
混合后溫度t1t2t3
結 論HNO3與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HCl與Na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HCl與KOH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熱
對實驗進行
歸納和概括強酸與強堿發(fā)生中和反應時放出熱量
[問]對實驗進行原理性抽象──為什么強酸與強堿發(fā)生反應時都會放出熱量?
[投影分析]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和離子方程式分別為:
HNO3+NaOH=NaNO3+H2O,H+ + OH- = H2O
HCl+NaOH=NaCl+H2O,H++ OH- = H2O
HCl+KOH=KCl+H2O,H+ + OH- = H2O
[講]由此可見,三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雖然不同,反應物也不同,但是它們的反應本質相同,都是H+與OH-離子反應生成水的反應,屬于中和反應,其離子方程式都是:H+ + OH- = H2O。所以,可提出推測,即中和反應都放熱。由于三個反應中H+和OH-離子的量都相等,則生成水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熱量也相等(在上述三個實驗中,溫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板書]結論:該反應是放熱反應
3、酸與堿發(fā)生中和反應生成1molH2O時所釋放的熱量稱為中和熱。
[思考與交流]如果要通過實驗來測定鹽酸與氫氧化鈉反應的中和熱,你認為在設計實驗裝置?
[講]在大燒杯底部墊泡沫塑料(或紙條),使放入的小燒杯杯口與大燒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燒杯之間填滿碎泡沫塑料(或紙條),大燒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紙板)作蓋板,在板中間開兩個小孔,正好使溫度計和環(huán)形玻璃攪拌棒通過,以達到保溫、隔熱、減少實驗過程中熱量損失的目的,如上圖所示。該實驗也可在保溫杯中進行。
[思考與交流]在設計實驗裝置和操作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投影](1)用隔熱裝置,盡量減少熱量散失;
(2)酸堿的量要準確:n=C×V
a.濃度要越精確越好; b.量體積的容器越精確越好,最好用移液管
(3)溫度計越精確越好
(4)注意控制反應時間
(5)多做幾次,取平均值
[思考與交流]在設計實驗裝置和操作應從兩個方面考慮,
[投影小結]一是注重“量”的問題: 如
① 反應物的濃度和體積取定值;
② 測量反應前后的溫度值;
③ 做平行實驗取平均值。
二是盡量減小實驗誤差,如
①用經(jīng)過標定的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
②量液器最好使用移液管;
③攪拌使反應充分進行;
④及時散熱,使混合液溫度均衡;
⑤溫度計的精確度高,最好使用精度為0.1 ℃或更高的溫度計;
⑥鹽酸跟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液面上方的空間盡可能。
⑦使用絕緣裝置,避免熱量散發(fā)到反應體系之外;
⑧溫度計要讀準確。
[講]最后,讓我們一起來總結一下常見的吸放熱反應
[板書]4、放熱反應:物質與氧氣的反應 ;燃料的燃燒;中和反應;金屬與酸;活潑金屬與水的反應 ;生石灰和水反應;大部分化合反應
吸熱反應:C+CO2 ;C+H2O;H2 +CuO;Ba(OH)2 ?8H2O +NH4Cl
Fe+H2O (g);大部分分解反應
[講]人類不但利用化學能轉化為熱能的原理來獲取所需的能量進行生活、生產(chǎn)和科研,如化石燃料的燃燒、炸藥開山、發(fā)射火箭等;瘜W家們也常常利用熱能使很多化學反應得以發(fā)生。從而探索物質的組成、性質或制備所需的物質,如高溫冶煉金屬、分解化合物等。
化學反應伴隨著能量變化是化學反應的一大特征;瘜W物質的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轉化為熱能,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之源;而熱能轉化為化學能又是人們進行化學科研創(chuàng)造新物質不可缺少的條件和途徑。
[學生閱讀]科學視野:生物體中的能量轉化
[講]能量轉化在生物體內也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使光能轉化為化學能儲存在所形成的淀粉等糖類中。人通過食物將淀粉等糖類攝入體內,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生化反應)釋放出能量,維持人的生理活動!镅趸窃凇。在分子水平上,化學和生物學正在出現(xiàn)交叉和融合;瘜W必將對生物與生命科學的發(fā)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板書]三、化學能的利用
[投影]1、社會發(fā)展與能源利用(圖2-3不同社會發(fā)展水平時期的人均耗能量)
[投影]2、人類利用能源的三個階段
(1) 柴草時期:(圖2-4中國古代制陶圖)
[講]柴草時期(火的發(fā)現(xiàn)至18世紀產(chǎn)業(yè)革命)以樹枝雜草為主要能源。其主要貢獻是:(1) 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2) 鉆木取火使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的生活,熟食促進了人的進化 (3) 陶瓷、煉銅、冶鐵等化學工藝在烈火中誕生,促進物質文明。
[投影](2) 化石能源時期:(圖2-5汽車發(fā)動機汽缸中燃料燃燒)
[講]化石能源時期(18世紀中期至現(xiàn)代) 以煤、石油、天然氣為主要能源。主要貢獻:(1) 促進了冶金工業(yè)的發(fā)展和蒸汽機的推廣,推動了近代產(chǎn)業(yè)革命。 (2) 推動了汽車、飛機等工業(yè)的發(fā)展,加速了現(xiàn)代工業(yè)化的過程。
[投影](3) 多能源結構時期:
[講]多能源結構時期,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綠色能源)將成為新能源的主力軍。太陽能、氫能、核能、生物能、地愨地表能將成為能源家庭族的主要成員。主要貢獻:(1) 滿足人們生產(chǎn)、生活所需的能源。(2) 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3) 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小結] 化學反應伴隨著能量變化是化學反應的基本特征之一;瘜W物質中的化學能通過化學反應轉化為熱能,提供了人類生存和發(fā)展需要的能量和動力,而熱能轉化為化學能又是人們進行化工生產(chǎn)、研制新物質不可或缺的條件和途徑。
[自我評價]
1.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
A. 大多數(shù)的化合反應是釋放能量的反應
B. 大多數(shù)分解反應是吸收能量的反應
C. 釋放能量的反應都不需要加熱
D. 吸收能量的反應都需要加熱
2. 下列反應既屬于氧化還原反應,又屬于吸熱反應的是
A.鋁片與稀鹽酸的反應
B. Ba(OH)2 ?8H2O 和NH4Cl 的反應
C.灼熱的炭與CO2 的反應
D.甲烷在氧氣中的燃燒反應
3、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需要加熱才能發(fā)生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
B.任何放熱反應在常溫條件下一定能發(fā)生反應
C.反應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總能量決定了反應結果是放熱還是吸熱
D.吸熱反應在一定條件下也能發(fā)生反應
4、有關下列能量轉化的認識不正確的是( )
A.植物的光合作用使得太陽能轉化為了化學能
B.人類使用照明設備是將電能轉化為了光能
C.生物體內的化學變化過程在能量轉化上比在體外發(fā)生的一些能量轉化更為合理、有效
D.燃料燃燒時只是將化學能轉化為了熱能
5、綠色能源是指使用過程中不排放或排放極少污染物的能源,如一級能源中的水能、地熱、天然氣等;二級能源中電能、氫能等。下列能源屬于綠色能源的是( )
① 太陽能 ② 風能 ③ 石油 ④ 煤 ⑤ 潮汐能 ⑥ 木材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④⑤⑥ D.①②⑤
6、.已知反應物的總能量高于產(chǎn)物的總能量,則反應是( )
A.放熱反應 B.吸熱反應
C.有催化劑作用 D.無法判斷
7、下列反應中,屬于吸熱反應的是( )
A.活潑金屬跟酸反應 B.制造水煤氣
C.酸堿中和反應 D.鎂條燃燒
[點擊高考]---新課標真題
(07重慶)已知1 g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蒸氣時放出熱量121 kJ,且氧氣中1 mol O=O鍵完全斷裂時吸收熱量496 kJ,水蒸氣中1 mol H?O鍵形成時放出熱量463 kJ,則氫氣中1 mol H?H鍵斷裂時吸收熱量為 ( )
(A)920 kJ (B)557 kJ
(C)436 kJ (D)188 kJ
(07廣東化學)將V1 mL 1.0 mol/L HCl溶液和V2 mL未知濃度的NaOH溶液混合均勻后測量并記錄溶液溫度,實驗結果如圖所示(實驗中始終保持V1+V2=50 mL)。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
(A)做該實驗時環(huán)境溫度為22 ℃
(B)該實驗表明化學能可以轉化為熱能
(C)NaOH溶液的濃度約是1.00 mol/L
(D)該實驗表明有水生成的反應都是放熱反應
(06上海)下列反應中生成物總能量高于反應物總能量的是( )
A、碳酸鈣受熱分解 B、乙醇燃燒
C、鋁粉與氧化鐵粉反應 D、氧化鈣溶于水
[反思與評價]
(一)個人反思和總結
1.通過這個實驗你學到了哪些化學知識?學會了哪些實驗方法?
2.在整個過程中,你最滿意的做法是什么?你最不滿意的做法是什么?
(二)組內交流和評價
1.在思考、討論過程中,同組成員給了你哪些啟示?你又給了同組成員哪些啟示?
2.在實驗過程中,同組成員給了你哪些幫助?你又給了同組成員哪些幫助?
(三)組間交流和評價
1.當聽完其他小組的匯報后,發(fā)現(xiàn)他們的哪些做法比你們小組的好?哪些不如你們
的好?
2.當聽完其他小組的匯報后,你是否又有了新的想法?
[反思與評價]
1.整個實驗中有哪些創(chuàng)新之處?
2.在實驗過程中對你最有啟迪的是什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yi/54020.html
相關閱讀:有機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