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諸暨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政治文試卷 Word版含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試卷說明:

學年第一學期諸暨中學高二政治(文)期中試題卷單項選擇題1.朱熹小時候就問其父親“天上有何物”;3、4歲時就問父親天地有沒有盡頭并為此而廢寢忘食;波普爾8歲時就在思考空間是無限的還是有限的。這些人后來都成了大思想家,應該說這跟他們從小善于思考有很大關系。這些故事說明①哲學源于人們對自然萬物的驚訝 ②反思性是哲學的重要特征、壅軐W源于人們對世界的追問和思考、苷軐W的任務就是對現(xiàn)存的東西提出質疑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A.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是相互區(qū)別的 B.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C.哲學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又對具體科學研究起指導作用D.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3.哲學的基本問題是 A.思維和存在的辯證關系問題 B.實踐和認識的辯證關系問題C.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關系問題 D.物質和意識的關系問題4.劃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是A.對物質和意識關系問題的不同回答B(yǎng).世界是否可以認識的問題C.對思維和存在有無同一性問題的不同回答D.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何者為第二性問題的不同回答. 孟子和王夫子都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提出“萬物皆備于我”,王夫子提出“氣者,理之依也”。這兩種思想的共同之處在于A.都認為客觀世界依賴于人的主觀精神 B.都認為客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C.都回答了思維與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 D.都看到了思維與存在具有同一性A.B.C.D.8.哲學上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這“兩個對子”。下列與“兩個對子”對應正確的是 ①理在事先一一斷章取義 ②氣者,理之依也一一心外無物③掩耳盜鈴一一削足適履 ④滄海桑田一一刻舟求劍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9.漫畫《山中無柴草,挖根換酒錢》諷刺某些人無視 A.實踐的能動性 B.意識的主動創(chuàng)造性C.思維與存在的同一性 D.自然界的客觀性10.隨著網絡的發(fā)展,網絡詞匯也紛紛熱門起來,“高帥富、白富美”是部分人對他人的評價,而“?絲”是對自己的嘲解,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從哲學角度看體現(xiàn)了①物質決定意識 ②意識是對客觀存在的反映③意識能能動地改造世界 ④立場不同,人們對同一客觀對象的認識不同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③④11.王夫之說:“靜者靜動,非不動也。靜即含動,動不舍靜!毕铝杏^點與之相符的是 ①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 ②墨守成規(guī)、刻舟求劍③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④人一次也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2. 從畏懼自然到征服自然,進而認識到要善待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千百年來人對自然態(tài)度的變化告訴我們①人對自然的認識在曲折中逐步深化、谌伺c自然的矛盾有個逐步展開的過程 ③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先對立后統(tǒng)一、苋祟惤K究無法把握無限的自然A.①② B.③④C.②③ D.①④荀子曰:“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數矣!毕铝性娋渲信c此寓意相近的是 A.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唐?杜甫)B.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南北朝?王籍)C.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唐?賈島)D.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孟浩然)①宇宙的浩渺無際決定了人們不可能真正認識它 ②主客觀條件制約著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程度 ③人類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和水平總是有限的 ④人類對世界的認識需要在實踐基礎上不斷發(fā)展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15.為解決我國北方地區(qū)嚴重缺水的問題,從50年代起,政府就組織專家對南水北調進行勘察和可行性研究,相繼攻克了調水工程中的諸多世界級技術難題。目前南水北調東線和中線工程均接近尾期,北京與南陽“共飲一江水”即將變成現(xiàn)實。由此可見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②尊重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順利開展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 ③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 ④人們能夠創(chuàng)造條件擺脫規(guī)律的制約,造福人類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6.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在給莫言致授獎詞中說:“莫言的想象力超越了人類存在本身,他是一位卓越的自然雕刻者!睂τ谙胂罅,下列理解正確的是 A.想象力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從根本上推動著社會進步B.想象力是一種抽象思維能力,往往是憑空產生的C.想象力不拘泥于客觀實際,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D.想象力凸顯了人類的本質能力,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17.適應時代要求,黨的十大報告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總局由四位一體”拓展為“五位一體”,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永續(xù)發(fā)展。上述材料主要表明①追求終極真理是永無止境的過程 ②認識具有無限性上升性循環(huán)性③實踐是認識的和發(fā)展的動力 ④真理是客觀的、具體的有條件的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8.在《集安高句麗壁畫》一書中,作者稱圖一為“剁肉圖”,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結合該書圖二“烤肉串”和圖三“廚師扇風”,認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稱“便面”的中國古扇,因此圖一應叫“烤肉圖”。對文物圖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見解,應堅持的正確觀點是gkstkA.真理是客觀的,是對客觀對象的認識 B.對同一確定對象的認識,真理只有一個C.真理是有條件的,都有自己的適用范圍 D.真理是具體的,是相對特定的過程而言的19.隨著《后宮甄?傳》的熱播,不少觀眾張口便是“本宮”,描述事物也喜用“極好”、“真真”等詞,瞬間,“甄?體”紅遍網絡。從哲學的角度看,“甄?體”語言來自于 A.人腦,因為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器官 B.人們的想象,因為謠言是不屬實的錯誤意識C.客觀存在,因為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D.物質世界,因為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20.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磨難,同時又促使人類更加自覺地去認識和把握自然規(guī)律、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進而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正如恩格斯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從災難到進步,其中體現(xiàn)的深刻哲理是①“災難”和“進步”作為矛盾雙方,包含著向對立面轉化的趨勢 ②“災難”向“進步”轉化是無條件的,體現(xiàn)了矛盾雙方的互相貫通 ③“災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進步”轉化,體現(xiàn)了矛盾的同一性 ④“災難”促進“進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矛盾的斗爭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1. 煤矸石原本是煤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固體廢棄物,可是在河南省鶴壁市,它卻成了寶貝,不但可以生產燒結磚,甚至可以用來制取無機纖維進行造紙。上述材料說明自在事物的聯(lián)系是創(chuàng)造人為事物聯(lián)系的物質條件事物之間都存在著滿足人們現(xiàn)實需要的客觀聯(lián)系應善于透過事物的表面聯(lián)系,把握事物的本質聯(lián)系人們可以改變客觀條件,建立符合自身需要的具體聯(lián)系A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 公立醫(yī)院在我國衛(wèi)生體系中地位重要、影響重大,是醫(yī)改工作中最為艱巨的任務。國務院決定,公立醫(yī)院醫(yī)改按照先行試點、逐步推開的原則,待經驗成熟、條件具備再向全國推開。材料體現(xiàn)的哲理是 ①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②要抓主流,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③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  ④要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23.改革開放以前,人們理解的社會公平、正義往往是一種平均主義。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人們理解的社會公平、正義包括兩個基本的價值取向:一是讓全體人民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二是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自由充分發(fā)展提供空間,機會平等。這表明①任何真知都是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fā)展階段上各有不同的特點 ③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 ④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具有指導作用gkstk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4. 在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寶庫中,有許多言簡意賅的成語、俗語、比方,凝結著深刻的生活智慧。下列選項與成語“舍本求末,本末倒置”的哲學寓意理解相同的是A.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B.人非圣賢,孰能無過C.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 D.“十個指頭彈鋼琴”25. 我們認為文化之間應該“和而不同”,應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這樣一種文化交流態(tài)度。中國文化年就是以這樣的姿態(tài)走向法蘭西的。這種文化交流態(tài)度表明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聯(lián)結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區(qū)別的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轉化的 D.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26. 針對,國家廣電總局,這體現(xiàn)的辯證唯物論道理是A.仁者見仁、智者見智B.具體問題具體分析C.物質決定意識D.意識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有專家指出,由于氣候具有地域性特征,全球變暖在局部范圍內利大于弊是可能的,但從全球角度而言則無疑是弊大于利。烏克蘭氣象學家曾指出,全球氣候變暖目前對烏克蘭的影響就是利大于弊。由此體現(xiàn)的相關哲學道理是①矛盾具有特殊性②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③辦事情應抓住主要矛盾④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的性質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飛速發(fā)展的高鐵給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利,但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卻讓40個人的生命足跡永遠定格。這起事故給高鐵敲響了警鐘:沒有安全的速度等于零。這啟示我們要堅持A.量變和質變的統(tǒng)一?浙江省諸暨中學高二上學期期中政治文試卷 Word版含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885770.html

相關閱讀:高二下冊政治期末考試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