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標
知識目標:
1、識別群落,說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C:理解)
2、描述群落的結構體征。(B:識記)
3、種間關系。(C:理解)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探究能力。
2、通過討論學習,相互交流學習成果,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
3、通過學習生物群落的綜合作用等有關內容,學會觀察事物,把握評價事物的尺度。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通過種間競爭的學習,認同同學之間在學習上既要你追我趕,也要互相幫助,并能在實際生活中體現(xiàn)出來。
2、通過學習群落的特征及種間關系,使學生學會從生態(tài)學角度認識生物界的現(xiàn)象和規(guī)律,建立生態(tài)學的基本觀點。
二、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1、群落的結構特征。 2、種間關系。
2.教學難點:從結構和功能相統(tǒng)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結構特征。
三、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方法:講述與學生練習、討論相結合
五、教學用具:
六、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結合“某個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圖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
1.這個池塘中至少有多少個種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魚類大量減少,池塘中的種群數(shù)量將會出現(xiàn)什么變化?
學生:看圖,完成討論題。
1.可以從浮游動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魚、植食性魚等方面舉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魚大量減少,一些小魚等小型水生動物因天敵減少,數(shù)量會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動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數(shù)量會大量減少。隨時間推移,植食性魚類等生物也因食物來源減少而數(shù)量減少。
(二)歸納提煉“群落”的概念
教師:結合問題探討中池塘生物種群組成的例子,強調各個種群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引導學生歸納群落的概念。根據(jù)學生的歸納情況,突出“同一時間”、“一定區(qū)域”、“各種生物種群”等判斷要點。
學生:通過實例提煉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提問:一個池塘中的魚類是一個種群,還是一個群落或都不是。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
教師:結合課本P71研究群落圖表
設問: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和在種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義?
學生:閱讀課本P71研究群落的圖表內容,回憶上一課時的探究活動。
討論:群落研究的內容和種群研究的內容的區(qū)別,以及研究群落的意義。
使學生領悟:研究種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礎;群落是更高層次的系統(tǒng),在群落水平上進行研究,又會發(fā)現(xiàn)新的問題,獲得新的認識。
(四)探討“群落的物種組成”
教師:1)結合課本P72圖4-8、圖4-9、相關信息,展示課前收集到的關于新疆北部的常綠針葉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綠闊葉林的相關圖片和物種資料。引導學生對比兩個森林群落在物種組成上的差別,包括常見的物種、占優(yōu)勢的物種等。 2)引導學生歸納豐富度的概念。
學生:1)觀看課件展示的圖片及相關資料,對比、回答:新疆北部的森林,主要是由常綠針葉樹種組成,而福建武夷山森林的主要樹種是闊葉喬木。2)歸納群落物種豐富度的概念,并理解物種豐富度的差異主要與氣候有關。
教師:通過對課前學生活動作談論,總結。
提問:1)統(tǒng)計出的小動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能否代表該取樣地點物種的豐富度?有哪些原因使取樣地點的物種豐富度不同?2)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小組成員在哪些方面表現(xiàn)得較好?哪些方面需要加強?
學生:仔細采集樣本中的小動物,做好統(tǒng)計記錄,并進行簡單的分類。
學生:討論、回答:
1.探究活動的統(tǒng)計結果可以區(qū)別土壤中小動物的豐富度的差異,但不能完全代表該取樣地點物種的豐富度。物種的生存環(huán)境、氣候條件、物種之間的關系、人為因素等都會影響豐富度。
2.小組間進行交流,對實驗本身提出改進的意見,對小組成員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出自我批評。
(五)、探討“種間關系”
教師:布置學生閱讀課本P72-73的資料分析,再進行討論:
1.如何解釋資料1中的實驗結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種群數(shù)量的波動情況,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3.猞猁的存在對整個群落的穩(wěn)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資料1和資料2中,兩個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結果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回答:
教師:培養(yǎng)學生讀圖、分析數(shù)據(jù)的能力。為下一環(huán)節(jié)學習種間的四種關系做好鋪墊。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73圖4-10種間關系。
設問: 1.在資料分析中,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猞猁與雪兔的種間關系分別是什么?
2.請舉出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的例子。
學生:讀圖,理解競爭、捕食、寄生、互利共生的概念。
學生:思考、回答:
1.大草履蟲與雙小核草履蟲之間是競爭關系,猞猁與雪兔之間是捕食關系。
2.列舉捕食、競爭、寄生、互利共生的其他例子。
教師:及時對學生列舉的例子進行評析。使學生明白種間的關系非常普遍;競爭不僅是對食物的相互爭奪,還包括對資源和空間的相互爭奪。
(六)探討“群落的空間結構”
教師:結合課本P74-75圖4-11、12、13,展示課前搜集的圖片,引導學生閱讀圖片,并對不同群落的垂直結構、水平結構進行對比。
設問: 1.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各有什么特點?
2.這些結構有什么意義?
3.植物的垂直分層與動物的垂直分層有什么關系?
學生:閱讀圖片,討論、歸納:
1.垂直結構具有分層的特點,水平結構具有鑲嵌的特點。
2.可以更好的利用資源,如陽光。
3.在垂直方向上,動物的分布依賴于植物的分布。
教師:使學生認同不同群落在結構上的差異與氣候、人為因素等有關;不僅陸地群落具有空間結構,水生群落一樣具有。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jié)、群落的結構
群落:同意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qū)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體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更高層次
二、群落的物種組成
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shù)目的多少
三、種間關系
1、捕食
2、競爭
3、寄生
4、互利共生
四、群落的空間結構
1、垂直結構
2、水平結構
六、作業(yè)設計
課本P77練習,根據(jù)所剩時間的多少,適當補充本節(jié)練習題(內容見下面的練習題)。
八、教學反思
第3節(jié)《群落的結構》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群落的物種組成、群落的種間關系、群落的空間結構等內容。此課時內容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上為種群的特征和數(shù)量變化,下為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有關內容。鑒于課時內容地位,要讓學生正確理解群落的結構及基本特征,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時,本課時的內容也與現(xiàn)實緊密聯(lián)系,即學生應能夠將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中,解決實際問題,應用所學知識設計立體農業(yè),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生產之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gaoer/71832.html
相關閱讀:種群和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