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聲學方面的偉大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樂器制造、樂理研究、建筑應用、聲學理論等幾個方面。將這些偉大成就恰當?shù)厝谌氲轿锢碚n堂教學中,對增進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fā)他們愛國奮發(fā)的思想情操是十分有益的。
1.聲學與樂器制造
1.1編鐘
中國是制造和使用樂鐘最早的國家。編鐘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打擊樂器,是鐘的一種。編鐘興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戰(zhàn)國直至秦漢。編鐘由若干個大小不同的鐘有次序地懸掛在木架上編成一組或幾組,每個鐘敲擊的音高各不相同。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發(fā)現(xiàn)我國在西周時期就有了編鐘,那時候的編鐘一般是由大小3枚組合起來的。春秋末期到戰(zhàn)國時期的編鐘數(shù)目就逐漸增多了,有9枚一組的和13枚一組的,等等。1957年,在我國河南信陽城陽城址出土的第一套編鐘13枚,音樂家隨即用此演奏歌頌當代領(lǐng)袖的頌歌《東方紅》。1978年,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一座戰(zhàn)國時代(約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是至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的成套編鐘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套,這套編鐘之大,足以占滿一個現(xiàn)代音樂廳的整個舞臺。由于年代不同,編鐘的形狀也不盡相同,但鐘身都繪有精美的圖案。編鐘的發(fā)聲原理大體是,編鐘的鐘體小,音調(diào)就高,音量也小;鐘體大,音調(diào)就低,音量也大,所以鑄造時的尺寸和形狀對編鐘有重要的影響。
1.2骨哨
骨哨是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是河南舞陽的賈湖遺址出土的“賈湖骨笛”,其年代的上限為距今9000年左右。 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骨哨上限距今7000年。“骨哨”是截取鳥禽類中段肢骨加工而成的,長度4至12厘米不等,直徑約為1厘米,中間鏤空,哨器略有弧度,器身略呈弧曲。其中有一件骨哨,出土時腔內(nèi)插有一肢骨,將有孔的一段放入嘴里輕吹,同時抽動腔內(nèi)肢骨,可以用來調(diào)節(jié)音調(diào)。
1.3箜篌
箜篌是十分古老的彈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據(jù)考證,箜篌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箜篌在古代除宮廷樂隊使用外,在民間也廣泛流傳。在中國盛唐(618-907)時期,隨著經(jīng)濟文化的飛速發(fā)展,箜篌演奏藝術(shù)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也就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古代的箜篌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箜篌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史記·封神書》:“于是塞南越,禱祠太一,后土,始用樂舞,益召歌兒,作二十五 彈奏箜篌弦及空侯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漢武帝使樂人侯調(diào)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撥彈之如琵琶也。”此屬琴瑟類的臥箜篌。從甘肅省嘉峪關(guān)魏晉墓磚書看,其面板上沒有品柱。豎箜篌,漢代自西域傳入,后被稱為“胡箜篌”!端鍟魳分尽酚涊d:“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之樂器。”
2.聲學與建筑
2.1天壇回音壁
是供奉圜丘壇祭祀神位的場所,存放祭祀神牌的處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稱皇穹宇。為重檐圓攢尖頂建筑。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改為鎏金寶頂單檐藍瓦圓攢尖頂。有東西配廡各5間。其正殿及東西廡共圍于一平整光滑的圓墻之內(nèi),天壇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墻。墻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墻壁是用磨磚對縫砌成的,墻頭覆著藍色琉璃瓦。圍墻的弧度十分規(guī)則,墻面極其光滑整齊,對聲波的折射是十分規(guī)則的。只要兩個人分別站在東、西配殿后,貼墻而立,一個人靠墻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連續(xù)折射前進,傳到一、二百米的另一端,無論說話聲音多小,也可以使對方聽得清清楚楚,而且聲音悠長,堪稱奇趣,給人造成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所以稱之為“回音壁”;匾舯趪鷫Ρ砻姹容^光滑,非常有利于聲音的反射,而且在回音壁圓心處有一塊鋪在地上的石塊,站在上面喊一聲,可以聽到三次回聲,因此稱它為三音石。
2.2鶯鶯塔
鶯鶯塔位于山西省永濟市蒲州古城東3公里的峨嵋塬頭上的普救寺內(nèi)。全塔十三層,高三十六點七六米。七層以上突然收縮,使整個塔顯得更為靈巧。塔內(nèi)各層之間有甬道相通,一般人可上至九層。但六、七層不能直接相通,必須從六層下到五層后才能上得去。更為引人注目的是,鶯鶯塔具有奇特的回聲效應。在塔的附近以石相擊,人們在一定位置便可聽到“咯哇、咯哇”的回聲,類似青蛙鳴叫。鶯鶯塔回廊西側(cè)外有一個擊蛙臺,這是擊石的最佳位置;臺下不遠的山坡上有一座小亭,名叫蛙鳴亭,這里是聽類似青蛙鳴叫回音的最好去處。鶯鶯塔還具有收音機、 *** 和擴大器的效能。在鶯鶯塔下,人們可以聽到從塔內(nèi)傳來的2.5公里以外蒲州鎮(zhèn)上的唱戲聲、鑼鼓聲,附近村鎮(zhèn)上的汽車聲、拖拉機聲,人們在家里的說話聲、嬉笑聲,以及雞鳴狗叫聲。另外,塔下的鳥叫聲,通過鶯鶯塔的“擴音”之后,聲音變大,可以傳播到很遠的地方。其回聲機制主要在三方面:首先,塔內(nèi)是中空的,站在塔的中層聽上面人說話,由于聲學反射效應,聲音好像從下面?zhèn)鱽?其次是塔檐上的復雜結(jié)構(gòu)有反射作用;三是墻壁反射。在塔的四周擊石拍手,通過墻壁反射均可聽到清晰的回聲;隨著位置的變換,這回聲也可以發(fā)生從空中或地面?zhèn)鱽淼淖兓?/p>
2.3大佛寺石琴
石琴位于重慶市潼南縣大佛寺大佛閣右側(cè)的一條上山石道中,從下半部的主洞口自下而上的第四級石階,直到第十九級石階,凡步履所觸,會發(fā)出悠揚婉轉(zhuǎn),音色頗似古琴的聲音。其中以兩側(cè)巖壁最高處的七級石階發(fā)聲最響。古人稱為“七步彈琴”,并題“石蹬琴聲”四個大字于主洞石壁之上。明代朱孔陽有詩贊之:“琴到無弦,聽者自稀,上古遺音,造化玄機。”建于明宣德年間(1426年),比北京天壇回音壁還早104年。原理是腳踏石階產(chǎn)生強迫振動,在空氣中形成聲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569564.html
相關(guān)閱讀:廈門將重啟初中學科競賽 初中數(shù)學物理生物夏令營和化學冬令營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