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課外閱讀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初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課外閱讀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當今社會上這種“得道”的人實在不在少數(shù),他們?yōu)榱俗约旱男拍钚凶咴诟餍懈鳂I(yè),雖然他們不是君主。相信,孟子的思想在今天異彩紛呈,以后更會發(fā)揚光大。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一、文章內(nèi)容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知識歸納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l—3段)論述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在決定戰(zhàn)爭勝負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層(1段):總論。擺出觀點,提摯全文。

  第二層(2段):從進攻一方的失利論證“天時不如地利”。

  第三層(3段):從防御一方的失利論證“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4段)深入論證“得道”即“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

  2.用什么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條件?

  孟子用“天時”“地利”“人和”來概括有利于作戰(zhàn)的各種客觀條件和主觀條件。

  3.本文闡述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主要觀點是“天時不如地,地利不如人和。”

  4.本文的論證方式有什么特點?

  本文先擺出觀點,用概括性很強的戰(zhàn)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這一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zhàn)必勝矣”作結,突出地說明“人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舉例論證,正反事例論證,正反道理論證,對比論證.)

  5.文章第3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強語言氣勢的作用,強調防御一方地利條件的優(yōu)越。

  6.文章第4段運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l)運用排比句,再次強調“地利”不足恃。

 。2)運用對比手法,把“得道者”與“失道者”的后果進行對比,點明文章主旨。

  7.如何將“人和”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統(tǒng)一起來。

  “人和”就是指人心團結。這涉及到人心向背的問題。下文提到的“多助”與“寡助”也是一個人心向背的問題。所以,二者是一個問題,能統(tǒng)一到孟子主張的“民貴君輕”的思想上來。

  8.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還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從結構分析: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總結問題。

  總結: 今天我們通常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句話來表示,合乎正義者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與幫助,違背正義的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245638.html

相關閱讀:初一學習方法: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文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