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語境作用】,語言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一種社會活動,因此,運用語言總是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就像植物生長離不開空氣和水一樣。
補充作用
語境對語言理解的補充作用,主要表現在對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的理解上。一個句子,表達的可能只是很簡單的字面上的意義,也可能是語境所賦予的一種深層的含義,還有可能是一種言外之意。字面義的理解比較容易,只要弄懂每個詞的意義以及詞與詞組合起來的意義就可以了。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則不同,必須結合具體的語境,透過字面所表達的意義去深入理解。
比如一個不太熟悉的人到家里來做客。那天天氣比較冷,客人有點輕微的感冒,你家里開著窗子。客人說:“今天可真冷啊!”你如果只把它看成是一句普通的話,認為客人只是想告訴你天冷這個事實,那就錯了。他實際上是在暗示你把窗子關上,這種暗示就是語境給這句話補充的信息。大多數情況下,由于語境所起的補充作用,人們都能理解語言的深層含義和言外之意。例如:
、哐刂商,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朱自清《荷塘月色》)
⑧“要是書店愿意的話,”他說,“我看倒可以連同批語一起印出去。……”“還要讓它‘留芳’百世嗎?”(唐?端鲆洹?
例⑦的路怎么會“寂寞”呢?這就需要了解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了解作者當時的心境。作者對現實不滿,幻想能夠逃避,在苦悶中彷徨。“寂寞”一詞正是作者當時這種心境的寫照。例⑧是真的說那個批語“留芳”嗎?結合上文“我”的態(tài)度(“我一時氣極,帶著發(fā)還的原稿去見魯迅先生”)和魯迅先生的議論(“騙子的行當,”魯迅先生說,“總要干得像個騙子呀。”),這里用的顯然是反語,表達了作者對國民黨政權的厭惡和嘲諷。
語境對語言表達的補充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充分利用特定語境,當省則;一是表達語境臨時賦予的意義或言外之意。例如:
、徇@些蝴蝶大多數屬于一種,它們的翅膀的背面是嫩綠色的,當它們停在地面時,就像是一片綠草,它們的翅膀的正面卻是金黃色的,上面帶著一些花紋,當它們飛動時就像是朵朵金花。(馮牧《瀾滄江邊蝴蝶會》)
、庀奶,天氣很熱,兩個人騎著自行車過來,看見一個冷飲店,其中一個說:“嘿,咱們倆去冰鎮(zhèn)一下怎么樣?”
例⑨里的“它們”都是指“這些蝴蝶”,完全可以承上文省略,沒必要反反復復地說。例句中畫線的部分都可以去掉。例⑩要表達的是兩個人一起去喝冰鎮(zhèn)飲料,但說話者借助當時的特定語境,只簡單地說“去冰鎮(zhèn)一下”,意思就全表達出來了。
總結:因此,我們學習語言,不僅要盡可能多地了解語音、語匯、語法等有關的語言知識,盡可能多地掌握字詞的讀音和意義,更重要的,還要善于依據一定的語境準確理解語言和在特定的語境中恰當使用語言,提高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zhong/229759.html
相關閱讀:北師大版九年級語文上冊第11課《賈蕓謀差》同步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