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塊餅干,我把餅干咬掉了一小塊,變成了月亮。然后孩子們也照著我的樣子變了。有的變成了小鴨,有的變成了小石頭,有的變成了小馬,有的變成一朵小花,還有的說是太陽?此麄兊臉幼樱荚跒樽约旱某晒鴦倮老。
理論分析:
圓圓餅干變變變,小班的孩子本來就很喜歡變,何況這是他們每天都在接觸的餅干,對于在熟知的事物上發(fā)現新的現象,這讓孩子們驚喜不已。
語言活動,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們有說的欲望。特別是小班的孩子,不期望他們說得有多好,只要能夠說,就很好了。所以基于詩歌的內容,我選擇了一塊大而圓,咬起來又松的餅干,為的是讓孩子們變得有趣變得輕松。那樣更有利于形成一個放松的語言環(huán)境。
在第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孩子們對餅干變小船發(fā)生了很濃的興趣,幾乎是所有的孩子都跟著我做這個變小船的游戲,興奮之際,他們也激動地大聲地跟念著《餅干圓圓》這著兒歌,雖然連起來還比較有困難,但我盡量放慢速度,好讓孩子們跟上。
在念到“你吃一半,我吃一半”時,我請孩子們和邊上的好朋友一起交換,把一半給你的好朋友。意外的是,孩子們基本上都做到了,環(huán)節(jié)進行得很順利。阿嗚一口,小船真甜。這個環(huán)節(jié)告一段落。
第二個環(huán)節(jié)中,則是安排了孩子們自己玩。我有一塊餅干,我在餅干上輕輕地咬一口,變成了月亮,你能變成什么呢?咬一口,變成了什么?咬兩口,變成什么了呢?
這樣的提示是為了讓孩子們更能思考著去做,有些孩子吃餅干速度較快,幾口就沒了,太快的話,就起不到變一變想一想的作用,而有的孩子吃得就太慢,太慢了餅干就咬不出樣子。而我提出咬一口,看一看,像什么?咬兩口看一看,像什么?告訴孩子們如何去“變”。而且這種輕松的操作過程適合每一個孩子。
同樣從結果來看,孩子們對于操作和說都表現得非常認真,他們仔細小心地咬上一口,然后仔細地看,與大人不同的是,他們的發(fā)現都在于第一步想到的。比如一個孩子咬了一口,一看餅干,就馬上報告我說:“我變出了一只小烏龜”其實我一看那塊餅干,并不像呀,但我還是非常認可,“你的小烏龜很可愛,在睡覺吧?”
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都在于一瞬間的爆發(fā),讓他們想一想,再說,其實是不大可取的。特別是小班的孩子,在他們玩的一瞬間,沉浸在活動中的一瞬間,他們才有可能因動而有靈感。所以在語言活動中,讓孩子們玩一玩,在一個玩的狀態(tài)中,在玩中說才能更激發(fā)孩子說的欲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108945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