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很多時候媽媽都急著去滿足寶寶的需求,但是又不了解寶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知道,寶寶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
每個寶寶都是父母的心頭肉,只要寶寶一哭,媽媽恨不能馬上答應寶寶的一切要求。其實,稍微延遲一會兒再去滿足寶寶,不僅能鍛煉寶寶的表達能力,更能提高親子溝通的效率,為寶寶日后的高EQ奠定良好的基礎。
媽媽!我要抱抱!
寶寶需求VS媽媽回饋
3個月的寶寶正躺在自己的床上,這邊剛剛一哭,媽媽就趕快檢查寶寶的尿布,只發(fā)現(xiàn)有一點點濕,因為害怕寶寶不舒服,所以趕緊換了一片新尿布?墒,寶寶的哭聲仍舊沒有停歇,媽媽心想,難道是肚子餓了?轉念又一想,不對呀,剛喝完奶才1個多小時,大概還要再過兩個小時才是喝奶時間,那么,就喂他喝點水好了。沒想到,奶瓶剛塞進寶寶嘴里,他吸了沒兩下就不吸了,還是繼續(xù)哭。這可讓媽媽有點煩,漸漸快要失去耐心了,忍不住對著寶寶說:“也幫你換尿布了,水也喂過了,為什么你還一直哭呢?你可快要折騰死我了,你到底想怎么樣呀?”
媽媽:寶寶哭了!
媽媽:趕快換尿布、泡奶!
媽媽:都弄好了,你為什么還一直哭?
媽媽:寶寶哭了!
媽媽:媽媽來了,先抱抱哦。
媽媽:先幫你換尿布,等會再泡奶……
寶寶:咯咯咯……
專家解析
很多時候媽媽都急著去滿足寶寶的需求,但是又不了解寶寶的需求到底是什么。要知道,寶寶既有生理需求,也有心理需求。除了喝奶,寶寶有時只是想要媽媽抱抱他,但媽媽一聽到哭聲,最常做的事情往往是換尿布、泡奶和喂奶,導致寶寶的需求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所以只好繼續(xù)哭。
在寶寶哭的時候,如果媽媽能夠先抱起寶寶,看著他,逗一逗,摸一摸,讓彼此之間的眼神有了交流,這樣寶寶敏感的觸覺就得到了媽媽的擁抱與安撫。等寶寶有了更多安全感之后,再告訴他“等會兒要換尿布、再泡奶給你喝,你要乖乖的”等。即使寶寶的生理需求被延緩滿足,但是先前的擁抱已安撫了他不安的情緒,所以,就算過一會兒還要等媽媽泡奶,也將是一段甜蜜的等待時光,因為媽媽兼顧了寶寶的生理與心理需求!
媽媽!我要自己來
寶寶需求VS媽媽回饋
寶寶9個月大,正是喜歡滿地爬的時候,每次發(fā)現(xiàn)新玩意兒,就會興奮地用手往物品所在處一指,不久,人就已經(jīng)爬到東西旁邊了。不過,媽媽總怕寶寶在地上爬弄得臟兮兮的,只要看到寶寶的手往哪里一指,她很快就把東西拿給寶寶,可是寶寶總是一直搖頭、揮手,有時還煩躁地哭鬧起來,即使安撫也沒用。幾次下來,媽媽覺得好累,她不知道是自己拿錯了物品(因為寶寶手指的地方常常不只有一樣東西),還是因為沒讓寶寶爬,結果導致寶寶不高興了……
媽媽:你要什么?媽媽幫你拿!
媽媽:給你玩!
媽媽:已經(jīng)拿給你了,為什么還要哭?
媽媽:你要什么?媽媽幫你拿!
媽媽:是不是這個呀?
寶寶:(搖頭)
媽媽:是這個嗎?
寶寶:嘻嘻嘻……
專家解析
隨著寶寶年齡的日益增長,他的本領越來越大,不只會用哭聲,還會用肢體動作來表達需求。不過,這時也更需要媽媽用口語方式來幫寶寶解讀,以確認他的需求到底是什么。雖然寶寶還不會說,但已懂得大人的語意。因此,媽媽不用急著把東西拿給寶寶,可以先和寶寶確認他所指的物品是什么,比如寶寶指著球,媽媽便問:“你是不是要玩球?”如果寶寶搖頭,再繼續(xù)逐一與寶寶確認,等到寶寶點頭時,再繼續(xù)進行下面的對話,如“媽媽幫你把球拿來,你要跟媽媽說謝謝”。在寶寶說“謝謝”時,媽媽做出點頭的動作,讓寶寶照著做,然后才把球交給寶寶。
根據(jù)大人的反應與表達,寶寶會明白自己的需求得到了支持和接受。與此同時,也要讓寶寶學習需求被滿足后應報以禮貌的反饋。由于年齡還小的寶寶不會說謝謝,因此,媽媽在說“謝謝”時可以加上點頭的動作,讓寶寶將“謝謝”與點頭的動作連結起來,并習慣這種回應方式。這樣,等到寶寶具備語言能力時,自然就養(yǎng)成了說“謝謝”的習慣。
TIPS:及時滿足寶寶,未必是好事
經(jīng)常聽到父母抱怨:“明明已經(jīng)幫孩子做了這么多,為什么他還不滿足?”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出力不討好”的情形,多半是因為寶寶并不喜歡父母的反饋方式,比如往往還沒等孩子表達完畢,父母就興沖沖給了寶寶自認為最好的東西。面對這樣的反饋方式,寶寶在小時候雖然會被迫接受,但是長大后卻很可能愛理不理。還有些性情急躁的寶寶,更可能稍不順心就出現(xiàn)極大的情緒反應,進而讓親子關系一再出現(xiàn)拉扯與對立。
刺激寶寶表達的7項好處,為高EQ扎根
從寶寶小時候開始,父母要學著多花一點點時間去等待,以便更好地了解寶寶的哭聲和動作,確認他到底想要什么,然后再給予回應。在這個等待與了解的過程中,寶寶也將得到7項好處,為擁有高EQ奠定良好的基礎。
1 充分表達,展現(xiàn)自我
寶寶的特質不同,有的是急脾氣,有的是慢郎中,多給點時間讓寶寶練習清楚地表達,讓他覺得受到了重視,他將更愿意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傳達給父母,而不是在父母屢猜不中后干脆放棄表達。
2 尊重他人,學會傾聽
傾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禮貌回應。如果父母能耐心傾聽寶寶的需求,日后寶寶就會以父母為榜樣,學著去傾聽父母說話,讓親子溝通更加順暢,否則,將很容易出現(xiàn)大人說個不停、寶寶卻哭鬧不休的混亂場面。
3 建立同理心
有時父母并不能完全滿足寶寶的需求,如果不加解釋的話,很可能讓寶寶覺得備受打擊。所以,父母要讓寶寶明白其需求不能被滿足的原因,使寶寶在父母的陪伴下學習釋懷,這樣有助建立同理心,讓寶寶懂得從他人的角度出發(fā)去思考。
4 從思考中漸漸獨立
每一次表達都需要經(jīng)過思考,有思考能力的人才能獨立。在一次次的隨機應變中,寶寶會尋求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擁有越來越強的獨立能力。
5 培養(yǎng)邏輯及組織能力
如果要求被拒絕,會刺激寶寶改變表達的方法和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寶寶必須歸納經(jīng)驗并改進表達方式,才可能讓父母答應請求,這便鍛煉了邏輯及組織能力。不過,寶寶畢竟還小,所以不宜給予太多挫折,否則他容易因此而放棄表達。
6 良好的口語能力
如果寶寶能以哭聲與肢體語言與父母充分溝通,那么將為良好口語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為在獲得了充分表達的滿足之后,寶寶將對口語學習充滿更強烈的興趣和信心。
7 減少情緒障礙
如果寶寶能夠清楚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感受,并能得到父母的善意回應,那么出現(xiàn)情緒障礙的幾率將更低,寶寶也不至于將情緒反應在行為上。
TIPS:適度引導,放低身段
在傾聽寶寶的過程中,父母還能通過觀察寶寶的表現(xiàn)來引導他擁有更好的表達能力。在寶寶無法清楚表達又不知如何才好時,就需要父母及時而適度的引導,通過各種表情和動作的示范,將有助寶寶更好地學習如何正確表達。請注意,在與寶寶交流時,父母應先放低自己的身段,以便與寶寶有眼神的交會,讓寶寶有平等的感覺,這樣寶寶才有更強的動力去交流。
從小說故事,培養(yǎng)表達力
故事是現(xiàn)實世界的縮影,通過親子共讀,可讓寶寶從故事中認識不同的情緒,也能累積豐富的情緒語匯,學習用適當?shù)脑~句來描述自己的感受。所以,建議父母養(yǎng)成每天說故事給寶寶聽的習慣,哪怕只有幾分鐘也好,不用擔心時間短,別害怕故事講不完,重點在于享受當時親子相處的過程。你將發(fā)現(xiàn),親子共讀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時光。
寶寶開始有點焦躁。
媽媽想,寶寶大概要睡覺了。
寶寶想睡覺啦。來,媽媽抱抱!
寶寶的手拍著媽媽的背。
你想讓媽媽幫你拍拍背?好,媽媽拍拍。
媽媽拍拍背,寶寶好好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zaojiao/1075171.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