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生活中我們發(fā)現,3-6歲的孩子特別愛告狀,因為這一階段的孩子的是非判斷能力和獨立處事能力都相對薄弱,所以他們會經常向成人告狀。但是,我們提倡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作為父母,要耐心分析孩子的告狀心理,正確處理孩子愛告狀的行為。
“媽媽,他欺負我!薄鞍职郑盐业耐婢叽蚍!敝T如此類的小報告,大多數家長都聽孩子說過。孩子告狀是難免的,但大事小事都告,著實讓人頭痛。孩子唧唧喳喳地告狀,既讓家長厭煩,也讓別的小朋友覺得不好相處。應該怎么改掉小孩子愛告狀的毛病呢?
寶寶打“小報告”案例一:檢舉家人
“媽媽,哥哥打我了!薄皨寢,弟弟搶了我的玩具!”“媽媽,弟弟把碗打翻了!薄皨寢,弟弟不吃飯!3歲多的佳佳,別的大毛病沒有,但就是愛告狀。由于佳佳和表哥、表弟住在一起,3個小朋友間的沖突不少,每次一有沖突,或者看到表哥表弟做什么她不認同的事,佳佳就打小報告,不但跟媽媽告狀,還經常跟外公外婆告狀。
媽媽很煩惱,面對佳佳的頻繁告狀,肯定或積極回應,就會換來佳佳越來越多的小報告;否定或不理會,佳佳很生氣或覺得被忽視。
原因分析:對規(guī)則的敏感性
成年人所講的告狀,是指告密或搬弄是非。這是不正派的行為。可是幼兒的告狀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概念。這說明兒童已經開始有了進行是非判斷的意識。
因為三四歲的孩子已經能記住父母定下的規(guī)矩了,如他們記得媽媽規(guī)定爸爸不能抽煙,所有人吃飯前必須先洗手等,并且大都無條件地相信它們的權威性,對這些規(guī)矩極其敏感,一旦誰沒有按照自己熟悉的規(guī)則去做,他們就會覺得不能理解。對一個人不可以的事,對所有的人都應該是不可以的,怎么可以有例外呢?
面對寶寶的“小報告”,父母要有對策:
支對策一:父母要及時安撫
對寶寶來說,告狀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他需要你的耐心與關注。而且寶寶告狀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你與他能站在統(tǒng)一戰(zhàn)線。不論事實如何,都要先及時地安撫寶寶的情緒,比如:“媽媽知道了,小豪打人是不對的!”“哦,媽媽知道了,讓哥哥馬上去洗手了再來吃飯。”讓小家伙知道,他的“努力”是沒有人刻意忽視的。
孩子告狀的理由,通常是別人不守規(guī)則或做錯事的時候。這說明孩子已經開始有了進行是非判斷的意識,而且能記住父母定下的一些規(guī)矩,如他們記得媽媽爸爸說過打人是不對的、規(guī)定過吃飯前必須先洗手等,并且相信它們的權威性。一旦有人破壞了這些規(guī)則,他們就會覺得不能理解、不應該等。這時應該充分肯定寶寶的是非觀念和遵守規(guī)則的做法。
如我們可以表揚他說:“哥哥沒有洗手就吃飯是不對的,你沒有這樣做是好孩子!边@也是培養(yǎng)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對策二:父母要積極處理
告了狀,就要結案,這樣才是對寶寶真正負責任。要根據你得到的信息,采取最積極的處理辦法,比如當著寶寶的面,讓爸爸把煙都交出來,并說明抽煙是有害健康的。讓哥哥先去洗手再來吃飯,并告訴哥哥,不洗手就吃飯是不衛(wèi)生的。要讓寶寶知道一些正確的規(guī)則是應該遵守和堅持的。
寶寶打“小報告”案例二:檢舉犯錯誤的朋友
一天,女兒千千和小區(qū)的朋友在小區(qū)的公園里玩,突然千千跑過來跟我說:“媽媽,明明又掐花骨朵兒啦!逼鋵崳@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們是會經常摘一些花的。
原因分析:渴望獲得成人的肯定
孩子告狀,常常是希望獲得父母肯定、認同的一種方式。這也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心理特點之一。因為在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里,老師和父母對循規(guī)蹈矩的孩子一貫是鼓勵的。所以寶寶會檢舉他人,追求自我表現,希望成年人對他自己的是非判斷做出肯定。同時,告狀說明孩子有了一定辨別是非的能力。
他也許會想“我要是摘了花兒,媽媽要發(fā)脾氣的,因為媽媽說過不能摘花,所以我沒有摘花兒”。但孩子總是先看到別人的缺點,而對自己的缺點,即使這些缺點與別人的一樣也不容易發(fā)現。所以,孩子喜歡告別人的狀,以示別人不好而自己好。
面對寶寶的“小報告”,父母要有對策:
對策一:對寶寶好的行為給予肯定
渴望受到大人的關注和夸獎,是幼兒的一種普遍心理。但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雖然自我意識已經開始萌芽,有了初步的獨立意識,但他們的是非辨別能力和實際處事能力又相對偏弱,所以遇到問題時,孩子們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告狀”,向成人求助。
針對這種行為,首先我們應該對他的行為給予肯定,如我們可以表揚他說:“明明摘花是不對的,你沒有這樣做是好孩子!边@也是培養(yǎng)兒童形成正確的判斷力和良好的克制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對策二:把“被告”當作一面鏡子
有些孩子告發(fā)別人的缺點的同時,自己身上也恰恰有這些毛病。其實,這是教育孩子改掉壞毛病的一個好時機,父母可以趁勢啟發(fā)孩子說“明明這樣做不對,你應該怎樣呢?”并鼓勵讓孩子自己說出正確的行為,以此幫助孩子從中吸取教訓,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寶寶打“小報告”案例三:檢舉與自己發(fā)生矛盾的朋友
大型玩具里有一個小秋千,過了一會兒寶寶急匆匆跑過來對媽媽說:“媽媽,小吉不讓我蕩秋千!被蛘撸肮脣,姐姐不讓我玩她的布娃娃,還說:‘想玩,就回家玩自己的去!’”朵朵跑到陽臺,哭著向正在晾衣服的姑媽訴說著小表姐的“罪狀”。
原因分析:
1、宣泄緊張情緒
當寶寶與伙伴發(fā)生了矛盾,或受了委屈,而向成人告狀時,這實際上是孩子宣泄緊張情緒,減少憂慮,以求達到心理平衡的一個過程。告狀時他心里會想“我每次蕩秋千的時候,都讓小吉和我輪流打,可是小吉只顧自己一個人打,根本不讓我打,不對的是小吉啊!”
2、尋求幫助
4歲左右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們在一起玩的時候不時會出現一些分歧、不夠友好、甚至是暫時的“水火不容”。面對如此“意外”,有些寶貝不知道該怎么對待和處理,尤其是當自己受了委屈、處于劣勢或感到了壓力的時候,第一時間閃現在頭腦中的辦法就是向家長求助。實際上,孩子的這類告狀,是為了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以求獲得大人的幫助,即希望通過大人們的“干預”,說服對方,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面對寶寶的“小報告”,父母要有對策:
對策一:認真傾聽,弄清事實
不要說話,有禮貌的傾聽孩子的心聲,要設身處地地理解寶寶的感受,敷衍和心不在焉的態(tài)度會使孩子更覺得委屈,而且對孩子也是一種不禮貌、不尊重。如果孩子一時說不清楚,父母可用提問的方式引導孩子回想一下發(fā)生的事情,同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安慰孩子。一旦大人能夠耐心傾聽孩子的傾訴,很多問題孩子自己就能想出辦法。
對策二:教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
當自己孩子與別的孩子發(fā)生矛盾時,當父母的要教會孩子換位思考,正確對待矛盾,并借此機會教會孩子解決問題的技巧。如可以告訴朵朵“姐姐不給你玩玩具,你不高興,如果有一天,姐姐也來咱們家里玩,你也什么都不讓她碰、不給她玩,那她是不是也會不高興啊?所以你應該知道,要友好對待朋友!
父母們也可以利用文學作品或一些孩子們熟知的動畫片中的事例、人物行為來教育孩子,如海爾兄弟、大頭兒子、一休小師傅都是很好的例子;有時也將寶寶和其他孩子的矛盾編成故事,加上和好的結尾,暗示寶寶正確的做法。以后,再遇類似事件,他就會學著換位思考,正確對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youjiao/54120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