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介紹】
《鷓鴣天·東陽道中》是宋代愛國詞人辛棄疾的作品。全詩淡筆素描如畫,入詩的景物一派輕淡、閑適的氣象,自然中隱含著樸素的村野生活的愉悅氣氛。景物的先后出現(xiàn),依行程所見為序;動靜景觀,皆依感受為是。詩中的諸多景物,皆因詩人愉快、新奇的心情連接在一起,在輕快的筆調(diào)中,形象地表現(xiàn)出旅人目不暇接、耳不暇聽、心不暇思的情形。
【原文】
鷓鴣天
東陽1道中
撲面征塵2去路遙,香篝3漸覺水沉4銷5。山無重數(shù)周遭6碧,花不知名分外嬌。
人歷歷7,馬蕭蕭8,旌旗又過小紅橋。愁邊9剩有10相思句,搖斷吟鞭碧玉梢11。
【注釋】
1、東陽:即今浙江東陽縣?疾熳髡咴缒昊掠污欅E,無確切記載來過此地,本事不可考。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塵:征途上揚起的塵土。
3、香篝:一種燃香料的籠子。
4、水沉:即沉香,一種名貴香料。
5、銷:消退
6、周遭:周圍。
7、歷歷:形容物體或景象一個個清晰分明!段倪x·古詩十九首》:“至衡指孟冬,眾星何歷歷。”唐·崔顥《黃鶴樓》詩:“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8、蕭蕭:馬長聲鳴叫。《詩經(jīng)·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旆旌。”唐·杜甫《兵車行》詩:“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邊:苦苦思索。
10、剩有:盡有。
11、碧玉梢:指馬鞭用碧玉寶石飾成,比喻馬鞭的華貴。
【白話譯文】
香籠里燃燒的水沉香的氣息越來越淡薄了。舉目遠(yuǎn)望,征塵撲面,去路迢迢。周圍是數(shù)不清的層層山巒,全被碧綠的樹木和野草覆蓋著,路旁山野中長滿了各種各樣不知名的花兒,一朵朵的格外嬌艷動人。
行進(jìn)在道路上的一行人歷歷在目,駿馬蕭蕭嘶鳴,威武雄壯的儀仗隊已經(jīng)過了前面的小紅橋。滿懷的離愁別恨,此時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詩句,于青山綠水之間,一邊吟詩,一邊催馬加鞭地向東陽進(jìn)發(fā),差點兒沒把馬鞭的碧玉梢頭搖斷。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中的“東陽”,即今浙江省東陽縣。據(jù)詞題來看,該詞是作者在任京都臨安大理少卿時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東陽途中所作的。從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調(diào)來看,洋溢著喜悅歡暢的情緒,這在辛詞中是不多見的。由此看來,此詞是寫景抒情之作,富有詩情畫意,五彩繽紛:有碧綠的青山、嬌艷的花朵、行人歷歷、征馬蕭蕭、旌旗小橋、呈現(xiàn)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讀完此作,就好象隨同詞人進(jìn)行了一次春天旅游,令人耳目一新。
【賞析】
上闋寫景,描繪出一幅有樹有花,色彩鮮明的山野行軍圖。“撲面征塵去路遙,香篝漸覺水沉銷”,開篇交代作者已經(jīng)離開臨安向東陽出發(fā)。“撲面征塵”描寫環(huán)境的惡劣,氣候干燥,而且路途遙遙。“香篝”是古代的熏籠,“水沉”即沉香;\里的香料已快燒完,暗指已經(jīng)行路很久,也說明路途之遙遠(yuǎn)。同時,“香篝”一句,即“漸覺香篝水沉銷”的倒裝。這樣的表達(dá),顯示出他對于外出行役的不適應(yīng)感受。接韻目光由自我注意轉(zhuǎn)而向外凝視。在無意識的觀望中。那隔斷自己望眼的重重疊疊的青山和不知名的嬌艷山花,都變得愈加觸目。心中難以訴說的惆悵,從對于風(fēng)景的無意識凝視中曲曲透出。上片不直寫離情而離情濃郁可掬。
接下來的兩句,詞人描寫周遭的景象。“山無重數(shù)周遭碧”是仿劉禹錫的“山圍故國周遭在”所作。身邊的山脈層層疊疊地排列。路旁的花兒雖然不是什么高貴的名花,而只是一些山間野花,但是卻盛放得分外妖嬈。一個“碧”字,說明此時行軍人是置身于綠色的海洋里,而山野中那些不知名的花兒格外嬌艷絢麗。充滿生機的大自然使人耳目一新,精神為之一振。詞人置身野外,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心情一片大好。
下闋描寫生活畫面。“人歷歷,馬蕭蕭,旌旗又過小紅橋”,行人歷歷在目,這里的人指穿著戎裝的戰(zhàn)士們,因為衣著威風(fēng),氣勢雄偉,所以容易辨別出來。士兵們伴隨著一聲聲駿馬的啼叫聲前進(jìn)著,飄揚的紅旗已經(jīng)越過小紅橋。這三句寫的是隊列前進(jìn)的情景。不難想見,此時作者是騎馬走在隊列的后面,所以才能清楚地看到行軍的戰(zhàn)士和隊首“旌旗”的方位。與和杜甫的“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很像,不過兩者表達(dá)的感情則是大不相同。辛棄疾的詞表達(dá)他們一路前行的欣喜感,既有對沿途風(fēng)景的欣賞,也有對目的地的暢想,而杜甫的詩則是描繪家人送入伍戰(zhàn)士的場景,顯得很凄涼。
“愁邊剩有相思旬,搖斷吟鞭碧玉梢”,在此之前,整首詞一直呈現(xiàn)的是一種歡快的情調(diào),可以感覺出作者很喜歡這次旅程。雖然辛棄疾無時無刻不在憂國憂民,但寫此詞時,正是辛棄疾“春風(fēng)得意”的時候,有機會為國效命,他的心情是輕松愉快的,因此這個“愁”字應(yīng)理解為他尋覓“相思句”構(gòu)思過程中苦惱的“愁”。正因為這樣,他只顧聚精會神地思索,不知不覺中才“搖斷”了馬鞭的“碧玉梢”,這抑或是用力過猛,抑或是打在什么東西上,寫得極傳神,極形象。正因為詞人認(rèn)真思考,所以才一味地?fù)u著鞭子前行,以致“搖斷吟鞭碧玉梢”,這一句也形象表達(dá)出詞人此刻輕松愉悅的心情。
全篇風(fēng)格委婉,和作者一貫的風(fēng)格有所不同,但描寫的景物卻是相當(dāng)?shù)厍逍伦匀,生機盎然。碧綠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作者介紹】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zhàn)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采納,并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閑居于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胄當(dāng)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fù)國家統(tǒng)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dāng)時執(zhí)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zé);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fēng)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xì)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chǔ)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xué)地位,后人遂以“蘇辛”并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更多古詩詞賞析內(nèi)容請關(guān)注“小學(xué)生學(xué)習(xí)網(wǎng)”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shici/quansongci/1034913.html
相關(guān)閱讀:吳淑姬的詞集
梁明夫的詞集
《全宋詞》之晁補之的詞集
《齊天樂》周邦彥詞作鑒賞
李處全的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