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人體能感到溫度的變化,離不開皮膚中的溫度覺感受器。當環(huán)境溫度低于皮膚溫度時會感到冷;當環(huán)境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時會感到熱。怎樣利用實驗的方法體驗溫度覺?
實施方案:
材料:3個燒杯、適量的溫度不同(冷、溫、熱)的水。
方法:
①用3個燒杯分別裝上冷水、溫水、熱水;
②將左手食指放入冷水,同時將右手食指浸入熱水中,3分鐘后將兩只手指同時取出;
③再將手指同時浸入溫水中,分別體會感覺。
冷水
熱水
溫水
右手感覺
熱
冷
左手感覺
冷
熱
現象分析:
(1)左手皮膚溫度高于冷水溫度,人覺得冷;
(2)右手皮膚溫度低于熱水溫度,人覺得熱;
(3)3分鐘后兩手同時放入溫水中,左手皮膚溫度低于溫水溫度,人覺得熱;右手皮膚溫度高于溫水溫度,人覺得冷。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運動系統的組成。
2.能說出骨的各結構名稱及作用。
3.說明骨的成分及其特性。
4.知道骨的生長的基礎知識和體育鍛煉對骨的影響,以及骨折急救的知識。
能力目標
1.明確觀察目標,有序地觀察長骨的結構,分析各部分結構的功能,培養(yǎng)觀察及分析能力。
2.通過鑒定骨的成分實驗,及對實驗觀察的分析和討論,培養(yǎng)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骨的結構及功能的學習,使樹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辨證觀點。
2.通過設計骨成分的實驗,及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3.自覺養(yǎng)成正確的坐立行走姿勢。
4.在分組活動中,使學會相互協作。
教學建議
(一)知識結構體系
(二)教材分析:
關于骨的結構和功能的內容,是本的重點之一。而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骨的成分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鑒定骨的成分;骨的成分與性質的關系是本節(jié)的難點。按照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guī)律,先讓觀察實物(長骨),及實驗(鑒定骨的成分)獲得感性知識,再結合講解突破重點和難點。
(三)教法建議:
骨的結構可以采用邊觀察實物邊講解的教學方式進行,在讓學生觀察長骨的結構時,可以先讓學生想想人體長骨所在的位置,它應該承擔什么作用,這個作用需要人體長骨具備什么樣的結構,是中空的管狀結構還是實心的結構。讓學生討論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當學生認識統一時,再讓學生做實驗觀察長骨的結構。這樣學生一開始就建立人體長骨是一個中空的結構的概念。然后學生進行實驗觀察時,教師可圍繞長骨的功能逐漸展開讓學生認識長骨的各部分結構(骨膜、骨質、骨髓)。為了使觀察目標性、針對性強,教師應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內容及思考問題,最好設計觀察表格讓學生記錄。觀察后及時對學生檢查反饋。最后由學生歸納,出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以及長骨適于運動的結構特點。另外教學中,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如講骨膜的功能,可以聯系骨折后骨的愈合是依靠骨膜的作用。又如用自行車架的空心鋼管作比喻,說明長骨的管狀結構既堅固又輕便,適于運動的特點。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做到觀察實物或標本與掛圖相結合。這種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的多種能力。
鑒定骨成分的實驗,建議采用探究式方法進行。教學過程大致分為三步:一是提出探究的題。教師取一根長骨,用力折,很難折斷,敲打幾下,不容易破碎。再取一根魚肋骨,用手輕輕彎彎,看著彎曲的程度。指出骨有一定的硬度和彈住。這時提出:骨由哪些成分構成的呢?再讓學生根據生活實際、及已有的知識提出假設:骨由無機物和有機物組成;根據假設讓學生設計實驗驗證假設,最后讓通過實驗現象分析出造成骨的兩種特性的原因是骨具有的兩類成分——有機物和無機物,得出結論:骨是由硬脆的無機物和柔韌的有機物組成的。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現在硬度和彈性兩方面。指出骨的特性是由骨的成分決定的。
為做好鑒定骨成分的實驗,煅燒的骨可以選用塊狀薄片,脫鈣的骨可以選用細長的魚肋骨。這樣效果較好;還可以節(jié)省時間。骨的脫鈣需要一定的時間,教師最好在前預先做好一份,待學生在堂上操作完后?梢韵扔^察教師預先做好的那份結果,后再觀察自己所做的結果。在做實驗前,教師必須指出本實驗的注意事項如怎樣正確使用酒精燈,不能直接用手摸浸泡在鹽酸中的脫鈣骨,以防灼傷等。
本節(jié)內容較多,建議用兩時。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時 骨的結構
新的引入可從對屈肘動作分析開始,教師先做一個屈肘動作,問:屈肘動作是怎樣完成的?有哪些結構參與?回答后,教師進一步指出,這一動作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骨骼肌收縮,牽引所附著的骨,圍繞著關節(jié)活動完成的。因此,骨、骨連接和骨骼肌就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運動系統的主要功能是產生運動。
板書:第三 運動
從屈肘動作可看出,骨在運動中起杠桿作用,關節(jié)是支點,骨骼肌是動力。我們先研究骨。
板書:第一節(jié) 骨
提問:有關骨的知識,你們知道有哪些?你見過的骨是什么樣的?(有條的學?勺層^察各種形態(tài)的骨:長骨——股骨,短骨——跗骨,扁骨——肋骨、肩胛骨,不規(guī)則骨——椎骨 )
引入:骨很堅固,骨有哪些結構特點與運動功能相適應呢?下面我們以長骨為例,研究骨的結構。
板書:一、骨的結構(以長骨為例)
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請根據人體長骨所在的位置,想一想它應該承擔什么作用,這個作用需要人體長骨具備什么樣的結構,是中空的管狀結構還是實心的結構?當學生討論分析,取得統一認識——人體長骨是一個中空的結實的結構后,然后提供材料讓學生做實驗:觀察長骨的結構。學生觀察時,教師先從形態(tài)上說明長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導學生從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長骨的各部分結構(骨膜、骨質、骨髓)。每一步觀察教師應提出明確具體的觀察內容、及思考什么?并讓記錄觀察結果在下面的表格中。
觀察長骨部位
形態(tài)結構特點
作用
名稱
骨的表面
骨干管壁及骨的兩端
管腔
觀察后及時對學生檢查反饋。有條的學?勺寣W生利用實物投影儀匯報觀察結果。同時教師結合掛圖講解。尤其對看不到的結構要進行補充。其教學過程如下:
(1)觀察骨膜,讓學生用解剖刀從骨的表面分離出一層膜,注意它的顏色、堅韌程度及與骨質聯系的結構。這些結構是什么?想一想:此膜有什么作用匯報觀察結果:骨膜在骨表面,白色堅韌,內有血管、神經與骨質相連。起保護、營養(yǎng)骨的作用。
教師講述骨膜中各種結構,尤其是成骨細胞及作用, 要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可以讓解釋:骨折后為什么會愈合?為什么說寒風刺骨?為什么骨會出血?
(2)觀察骨膜下面的骨質:要求學生觀察:兩端與骨干的骨質在顏色、結構、堅韌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可讓學生用解剖針扎一下,體驗兩部分骨質的堅韌程度)思考:骨質有什么作用匯報觀察結果:兩端骨質:紅色疏松,呈蜂窩狀——骨松質;骨干的骨質:白色、致密、堅硬——骨密質。骨質主要起支持作用。
教師可以解釋骨松質的骨小梁的排列對骨的支持力的作用。
(3)觀察管腔中央的骨髓時:要求比較管腔中央的骨髓與骨松質空隙的骨髓的顏色差異
匯報觀察結果:骨髓腔中的骨髓:成年人黃白色 —— 黃骨髓 骨松質空隙中:充滿紅色骨髓 ——紅骨髓
教師講述兩種骨髓的位置、作用及轉變等。
幼年:骨松質、骨髓腔內都是紅骨髓,造血;成年時,骨髓腔中的紅骨髓變成黃骨髓,就失去造血功能,但骨松質內的始終存在紅色骨髓,但當身體失血過多,黃骨髓又轉變成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
然后讓去掉一段黃骨髓,看骨髓腔,驗證長骨的管狀結構。
最后由歸納,出骨的基本結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m.yy-art.cn/chusan/40671.html
相關閱讀:皮膚